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今年1月,四川省阿坝州印发《阿坝州“三家园”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当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的路线任务更加清晰。7月4日至8日,中央、省十余家媒体和网络达人走进阿坝州,探寻故事,观察变化。

乡村振兴看阿坝(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

赵公村花开时节

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乡风文明提升

进入7月,气温持续上升,四川盆地热成“红油锅底”。气候凉爽的阿坝州汶川县赵公村,作为避暑佳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劳作归家,洗澡,换衣服,吃完晚饭,快步走到村里的广场,与游客们一起聊天、唱歌、跳锅庄,这样的生活,已经成为了赵公村部分村民的日常。

这样的日常,在村监委会主任张涛看来,却隐藏着乡风文明提升的深刻变化。

2017年以前,位于汶川县城东70多公里的赵公村,以挖山烧砖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环境破坏让原本美丽的山村“灰头土脸”,改变迫在眉睫。2017年,赵公村关闭砖厂,种茶、种果恢复绿水青山,依托旅游产业挣来“金山银山”。2021年,赵公村集体经济达10余万元,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

张涛告诉记者,每年夏天,会有3000名左右的老年人常驻避暑,最多的时候,游客接待量1.5万人次。由于居住时间长,游客与村民们交流时间多,在潜移默化中,村民们以往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思想得到改变。

“现在大家遵守村规民约、讲卫生重形象,和游客一样穿得干干净净,说话做事也都注意文明礼貌。”张涛说,这样的村民形象,也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服务游客。

乡村振兴看阿坝(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

赤不苏村“果蔬套种”

乡村振兴看阿坝(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

赵公村村民与游客一同跳舞

高效订单农业鼓了村民腰包

7月5日中午,阿坝州茂县赤不苏镇赤不俗村赤不苏村特色产业园区内,喷灌作业刚刚结束,略带粉色的苹果挂在枝头,长势喜人。有人提出等苹果成熟能否购买一批,村党支部书记王成龙表示,这些苹果早已经被订购。

据介绍,赤不苏河谷特色产业园区现有耕地面积8716亩,园区突出发展矮桩密植型苹果产业,核心园区面积4000亩,辐射带动全镇特色水果4756余亩。订单农业为村民增收提供了基础保障,更多的收益,则来源于赤不苏村探索试验发展“果蔬套种”和“粮经复合种植”等高效种植经济。

与传统意义上的苹果有些区别,赤不苏河谷种植的苹果,属于矮桩密植型种植,苹果树没有茂盛的枝干阻挡阳光。苹果树垄中间,村民们可以选择种植蔬菜或者玉米等作物。“新苹果 三季蔬菜”种植实现亩产值4万元。“新苹果 两季粮”,预计实现亩产值4万元。

“我家种植的新品种苹果,能够卖到6元一斤,明年大量挂果过后最少也能卖4万元。‘果蔬套种’和‘粮经复合种植’的产品可以卖到1万元左右,加上在园区打工的收入,一年下来还是有接近6万元的收入。”村民陈秀清表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