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有多美:少时不知愁,大了已离乐,鲁迅有多治愈(上)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集名,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将军率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日军支持奉系,并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

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政府施压,竟然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激起民愤,3月18日,以共产党员李大钊为首发动北京群众五千余人,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史称“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最后任职于厦门大学。这段逃亡生活,鲁迅便创作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鲁迅的两次人生选择:朝花夕拾有多美(1)

我不知道鲁迅是怎么想出来的:朝花夕拾!

就这四个字,比红楼梦里的诗词都要美得多了。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的多,但是我不能够。”鲁迅这样说。

为什么不能够。因为身在美中,一切皆美,也不觉正在经历的特别美。

等到了中年,才发现,那美早已深入记忆,沁入心溪最深处。

《朝花夕拾》都是“回忆的记事”,以回忆述怀的方式记叙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文笔深沉隽永、描述生动传神,文字精准到位。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散文,每篇散文对应人生最珍贵的情谊。

《阿长与<山海经>》写亲情之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童年谐趣;

《父亲的病》写亲情之真;

《藤野先生》写师情之恩;

《范爱农》写友情之趣。

……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篇,既写了人心世道,也写了热切渴望,但一切正如文集名字“朝花夕拾”一样,带着朦胧的伤感,透着追逝之叹息。

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已是文坛巨擘,誉满九州,突然因文惹祸,成为政府的重点通缉犯,过着四处躲藏的生活。从天上突然掉进深渊,这种巨变发生在一般人身上,要困顿消沉好一段时间了,甚至可能一蹶不振。鲁迅虽未消沉,但受到一定的打击是不可否认的,于是排遣胸中块垒,写了多篇回忆性散文。

从这个角度来讲,《朝花夕拾》倒是疗愈鲁迅心灵的汤药,能够让他短暂休息平复,以便能再次战斗。

其实,《朝花夕拾》所描绘的场景,不仅仅是对鲁迅有治愈之效,对我们同样拥有治愈的作用。

阿长的“大”字形每每令人发笑;去看五猖会却要背《鉴略》的克制令人动容;书桌刻下“早”字令人肃然起敬;美女蛇令人好奇却又胆颤等等,无不深刻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丰富着我们的情感,却鞭策我们向上。

每每读了《朝花夕拾》,脑海念念不忘,以致成为睡前必读文章,拥有治疗烦躁、焦虑、失眠的奇效。

物以稀为贵,至今成为宇宙准则。

自我解剖,至今成为毕生圭臬。

准时而好学,比父母、老师的教训都深刻。

在热切中保持克制,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归处,既是工作准则又是生活向往。

……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鲁迅的两次人生选择:朝花夕拾有多美(2)


明亮的颜色、轻快的笔触、活泼的生灵、稚嫩的淘气,无不诉说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幼童的纯真快乐。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治愈我们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乡土——乡(故乡)和土(大自然)。

没想到鲁迅如此刚强的人,竟也有温情的秘密花园。

钢筋水泥永远不是土壤,种不出花草来。

获得宁静的,需要生活在土里。

李子柒用生命拼搏的田园生活,竟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向往的最好方式。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前提是住在一层的民宅里,而非N 1层的高楼。

住在10楼,体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味同嚼蜡,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没办法砍柴了。所以,前面要加上“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每个人都是植物,离不开土。人,更是特殊的植物,离不开土还要回归到土。

土是自然,是花草,是房子,是自由,是朋友,是亲情……是一切让内心真正感到舒服的东西。

但是,最关键的是回到土的原义,土就是土壤,是能长出东西、蕴育生命、让心灵与万物合一的东西!

我们以土来决定生产关系阶级制度——有产与无产阶级。

我们以土来决定财富多寡——房产。

我们以土来决定收入主动还是被动——有体系的公司,能租出去的房子,都是被动收入。

人类的一切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是掠夺土地。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为明显。

中国人在家国观念重压下,在集体主义的威势下,心灵十分匮乏,但一旦回归乡土,却如鱼得水了。

修身治国平天下,后面呢,其实很多中国人都清楚,就是激流勇退,归隐山林。

难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此牵动人心,难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令人向往。

在济南朋友的庄园里,有钱有闲的一帮人各领养一块地种菜,这些人有厅官、老总、退休干部等等。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说自己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样遇到美女蛇可以治她了。这就像小男孩都渴望得到一把木剑一样,世界之大,可以探索;世事之险,可以防身。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自述捕鸟老失败,捕不了几只。这时候的小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哪个不是性急如“张飞鸟”,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看到他满头大汗总做不好,不由让大人莞尔。

鲁迅还不服气,便问捕鸟达人闰土父亲。闰土父亲静静笑着说:“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说到闰土,那是鲁迅小时候非常好的玩伴。鲁迅把他写得很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中年闰王已不复当年灵性,已经大变样了,美好果然是存在“朝花”之中,“夕拾”只可追忆,现实却很残酷。

其实笔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也刚入初中。只是刚刚过了捉鱼钓虾、打鸟惊蝉的生活,已身处最快活的年纪,每天亲历着最快活的事情,那时根本不懂什么碧绿什么菜畦什么叫天雀什么斑蝥,并不懂鲁迅写的多好。但是对美女蛇却惊异,跃跃欲试,想要探寻一番,可惜没有像那样的百草园。

鲁迅小时候也是刺儿头。据鲁迅自述,可能他太折腾,把何首乌都拔了,把泥墙毁了,从高高的石井栏中跳下来……最后被送进全城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寿家的书房,先生便是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鲁迅问及“怪哉”,可见还未脱稚气,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跃然纸上。可惜,老先生不语怪力乱神,若是真的教了他,长此以往,鲁迅恐怕会走歪路。

寿镜吾先生的严厉是出了名的,“早”字便是与他有关系。

据说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在三味书屋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当时鲁迅也只有13岁,就要开始承担家里重担了。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朝花夕拾鲁迅的两次人生选择:朝花夕拾有多美(3)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读书极认真,每天从三味书屋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先把桌子擦抹干净,把手洗干净,然后拿出书来,一页一页翻着阅读。一本绘图的《山海经》,他不仅反复阅读,而且把书上的画全部临摹下来。另外,鲁迅因祖父科场案发,他曾一度在大舅父的岳父秦秋伊家中避难。秦家有丰富的藏书。在半年多的逃难生活中,鲁迅如饥似渴地阅读了秦家的大量书籍。这些其实都发生在鲁迅就读于三味书屋前后。

从三味书屋毕业之后,鲁迅还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发愤苦读。

文中鲁迅却没有提及自己苦读的任何文字,这实在是奇怪的事情。其实别看他在三味书屋只写贪玩的事情,功课却从未落下。折蜡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午后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段时光,也许是他最怀念的日子吧。因为终于可以放下学业、放下家中重担,释放孩童的天性了。

这段午后逃课,虽着墨不多,却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学习实情,试想一下,哪一个学生玩耍中被勒令读书不是这样一通大喊大叫的?哪一个少年不是这样学习,不是这样过来的呢?

但是,鲁迅厉害的地方是,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

有的同学整天玩耍,常背着老师拉着其他同学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在寿镜吾先生的严厉要求下,进步甚速,据他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

功课跟不上,先生是不会对他读的书加多的。

很多朋友认为藤野先生是对鲁迅帮助极大的老师,其实,论影响,寿镜吾老先生才是影响鲁迅这辈子至深的老师。

从鲁迅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小时候挺淘气,玩法丰富,胆子很大,既不怕黄蜂蜇近距离观察它,也不怕斑蝥之恶屁,敢于按它脊梁,毁何首乌,跳石井栏,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之姿。

父亲明白,若对他的这种胆大妄为,不加收敛,在乱世之中是会出祸事的。

《五猖会》里,之所有前面描述五猖会之热闹之急切,突然背《鉴略》之拉刹。恐怕是父亲在打磨他的静气。

很多鉴赏文章说这里是封建家长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哪有什么封建家长对儿童心灵的戕害?

鲁迅对他父亲孝顺着呢!

由于鲁迅祖父周介孚因科场作弊案下狱,官府趁机敲诈勒索,秀才出身的父亲周伯宜被取消乡试资格从此病倒,周家迅速“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而周父被革去秀才身份,常借酒消愁,后为病魔所缠,又为庸医所误中年便去世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鲁迅父亲是秀才,也是饱读诗书的开明之辈,若是鲁迅这点躁动看不出,不磨砺他一下,怎么让他成大器?

父亲只是不时敲打,而寿镜吾是时时敲打。

若非他的老师镜吾先生的严厉要求,他哪有这么好的古文功底,哪有这么自律的意志?

二、《父亲的病》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鲁迅呼喊弥留父亲的记述是非常感人的,对父亲即将离世的悲伤、挽留跃然纸上,他如此刚强的人,让他把“我很爱我的父亲”写出来,可谓真挚深切。

全文没有写自己留一滴泪,只是不停地呼喊,是叫魂也好,是挽留也罢,只是希望父亲不要离去。虽然自我解剖说也希望父亲就这么去了,但那是因为照顾父亲实在让他太疲累了,这是人性使然。唯有如此心理,才显符合人性的真实,更能触动人心。

至于为什么听到自己的这声音,便觉得是对父亲的最大的错处。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叫喊,没有让父亲安静离开的愧疚,更显对父亲的孝顺;也许是自己无力救治好父亲,以致被庸医误了性命,更是沉在心底无法去除的心病,以致立志学医来弥补这份亏欠……

字数较多,分上、下集发出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后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