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婚 礼

【成年】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

订婚

清以前,订婚皆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包办买卖,讨财索礼。辛亥革命后,订婚经媒人(也称红叶)牵线搭桥,女方开出自己的庚帖,男方压在自家灶爷香炉下,3日内事事顺当,则请算命者合八字,如遇冲犯谓之咬婚,即作罢;如相合,媒人说礼。男方给女方送衣物、彩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经介绍见面,满意则互赠礼物,短暂了解后情投意合,男方请介绍人从中撮合为“请媒”。向女家封彩礼。封礼这天,男家父老与媒人同往,女家酒席招待。为正式订婚。80年代,男女双方相处了解,互相钟情,便告知家长,以感情相投订婚。若女方家境好,则不论彩礼。

山区有娃娃亲和入赘习俗。女孩自小许给男家,不要彩礼,男家须管穿戴、给零花钱。结婚,男可到女家,倘男到女家几年后,返回本家亦可。

追节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2)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3)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4)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5)

男方在娶亲的前3年,每年七月七到女家“追节”。订婚头年农历正月初二,男家父老带衣服、核桃等4色或6色重礼给女家追节,女方回赠衣服、鞋袜等。最后1年追节要送押礼布20米,棉花5~10公斤,衮身(结婚时新娘的红缎子衣料)等。第3年追节,男家捎帖,如女家接帖,表示同意结婚。否则,男方下一年再来一次。

结婚

女方家同意结婚后,男家请算命者看日子,多在春节前后择吉日。八十年代后,则多在“五一”、“十一”等国家节日期间是日子。开婚单,然后告诉女家,由女家选定1日。2家下帖告知亲朋,女家亲朋为嫁女送衣物、被面、器皿之类,称添箱。近年也有男家的舅姑为男方送衣服的习俗。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6)

送路

结婚前2天,男家给女家送衣架、箱子。女方将陪嫁的被单搭在衣架上,给被角缝上婚单,将陪嫁衣服入箱。结婚先日,女家设宴待客,称为“送路”。并摆出衣架,食箩,将被褥、单、罩等床上用品;洗梳化妆用品;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席梦思床、立柜、写字台、沙发等室内用品及摩托、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供人观看,接受品评。

宁女

上午,男家1人带肉、葱、帖等来女家商量次日事宜,称为“宁女”。

民国18年(1929),东乡终南一带因年馑,女家宾客结婚这天到男家吃喜宴,以后成俗。

迎亲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7)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8)

喜日拂晓迎娶,新郎家鸣炮3响,花轿、花车启行。亦有新郎骑马坐轿(车)迎亲。如同村同日有几家娶亲,则争头轿。到女家交60枚买路钱(24枚象征24节气,36枚象征360天)。近年时兴男方家执事者1人到女家后,先办理请媒之事,后将所带烟酒糖果给女方村人交彩。新娘着凤冠霞帔,红衮身,红裤,红鞋,顶红盖头,近年已兴女方出嫁前夜,在美发店精心盘头插戴花饰,赁穿雪白拖地婚纱。由全命妇女搀扶,叩拜父母先祖,捧花束哭泣动乐上轿,两名送女少妇(婚单限定的相属诸事不妨新娘的人)和交钥匙的男孩(新娘之弟或侄子)乘花车,尾随其后,其他送女客随后步行。轿车出村巷,多有红线线绳横街栏挡,男方迎亲执事要把提前所备烟酒糖果送上开道。途中,如轿夫摇摆花轿戏弄新娘,交钥匙男孩当即要求与新娘同坐。新娘在途中撒买路钱。途中遇另家花轿,2新娘须互换花束,以上为“迎亲”。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9)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0)

轿到男家,依婚单限定方位落轿,鸣放鞭炮,1人围绕花轿打醋蛋石(烧红卵石以醋相激驱邪),由2名姑嫂全命妇女搀扶新娘徐徐出轿,或由新郎托抱出轿。有的新娘撒娇在轿不出,婆家须送红包。新娘下轿车要换装所备新鞋,谓“换新 ”。进门时,执事人口诵祝辞,将草、料、核桃、毛栗、枣儿撒向新娘头顶,主婚人主持新郎新娘拜花堂。拜毕,新郎抢先入洞房,在炕4角各放几枚硬币踩踏,口中念念有词。新郎举臂扶门,让新娘从臂下入“洞房”。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1)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2)

送女车停在新郎家门外,两个迎客少妇行礼,2名送女少妇款款而下,相互致礼,2名接客少妇,领送女少妇入洞房,同陪新娘。新娘入洞房后,全命人为其梳洗,2新人同吃缘份面,同饮交杯酒。女方的送客全部到齐后,由男方执事者安排以吃臊子面款待,饭后集中在村中邻居有干净大房中烟茶瓜果招待,以待真赴宴。过去婚宴开始,只由新郎行安席,席新娘则在洞房由女陪客陪同一起开宴,新郎则和家人遂席敬酒致谢。当每席临终,2新人共同入席为来客致礼。进入九十年代,婚宴开始,2新人同时行安席礼,并从始到终逐席向来宾敬酒。宴席结束,2新人仍然同时行“拜官席”礼。行礼以3鞠躬。这一过程叫“待客”。

交钥匙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3)

宴席结束,送女客临别时,要举行“交钥匙”礼。女方l男长者先就新娘说一席谦虚、礼义话,执事人让小男孩把嫁妆箱上的钥匙交给新郎,新郎致礼送红封儿,换取钥匙。

亲家见面

交罢钥匙,女方的主事者给男方家长下贴,并言明:第1张贴感谢各位乡党执事者辛苦操劳;第2张贴请新郎明日早到;第3张贴请陪客明天早到。席罢添汤的人要和新娘的婆母话别,这叫“亲家见面”。告知新娘的不足之处,如说“娃岁,自小念书,在针线活、茶饭上还生,请求谅解等”。并协商新娘“住十”的日期。

耍媳妇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4)

送女客走后,小伙、小孩、媳妇、姑娘涌进洞房“耍媳妇”,他们要求新娘鞠躬、猜谜,观者挑逗打趣起哄,走时偷房,还有的新郎同伴听房,夜半方散。耍媳妇3天无大小。进入80年代后,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成了主流。待举行婚礼结婚时,男女双方早已熟悉相处多年,早已没有结婚时害羞、不知所措的问题。那种通过要媳妇促进新人相亲相爱的作法已经没有意义,因而自行消失了。

回门

结婚第2天“回门”。早饭后,娘家来人接新娘,新娘先行。新郎同门中1高辈后到。到新娘娘家后,新郎先拜祖先,再拜族人及执事者。午间设席,用13花或17围的宴席规格招待,岳父陪席。席间,新娘的弟妹嫂,常以事先包好的辣子或盐饺子上席,出新郎的洋相。席罢“耍女婿”,给新郎戴锅箩圈、套马拥脖、抹花脸,耍得新郎不得不冲破重围,仓皇而逃。傍晚,新娘回家,新郎的姑嫂提前在门口摆桌凳设路障,她们拿竹杆、筷子、勺子,和其他人一起把2新人团团围住,同他们一齐玩抢拾这些东西,不能进退。待2新人抢拾完全部物件,才把他们拥入洞房。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5)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6)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7)

躲五

第3天,新娘擀面,嫂子、妹子、弟弟到案前耍媳妇,使她难以擀成。第5天,新娘躲五,趁天未明时邻家请新娘到其家,天黑送回。第7天新娘回娘家住10天。头年春节初一,新娘拜户认亲,初二,新郎新娘上岳家拜年,新郎拜户认亲族。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8)

“文化大革命”中,提倡移风易俗,破旧立新。举行“结婚典礼”。结婚当天,新娘和送女客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婚礼通行男女双方父母、舅姑姨及媒人到场,男方的村组或单位领导宣读结婚证书,发表祝辞,来宾祝福,夫妻致礼。80年代以来,仪式更趋城市模式,互相攀比,花销铺张。新娘坐面包车、吉普车、小轿车,车头车顶要用花草彩带装饰。陪女和送女客坐面包车、小车,拉架妆用大卡车。新娘1身传统红礼服,或一身西式白纱礼服,袅袅娜娜下车。在喜气洋洋的簇拥中进行婚礼仪式。近年来,婚礼场面布置得华丽典雅,新婚男女双方父母主要在场,主持司仪介绍男女相识相恋情况,当场询问双方爱不爱对方,互戴胸花、戒指、拥抱接吻,喝交叉合巹酒。双方父母接受孩子改口称呼,同时,分别给孩子赠送红包,以示祝贺。男方父母赠给新媳妇的红包内装1001元,意即“千里挑一”,女方父母赠给新女婿的红包内装999元,意即“长久相爱”。伴随着热烈而轻快的婚礼进行曲,使典礼活动进入高潮。晚上放电影,放录相贺喜。婚前还有女方索要钱款、衣服、棉花、箱柜等,也有要组合家具、收录机、缝纫机、自行车、彩电等,如男方弟兄多,女方便趁婚前尽量索要。现在彩礼已涨价到2-5万元,个别订婚要看“三子”情况,即房子、车子、票子,要给女方“三金”,即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19)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20)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21)

再婚

封建时代“好女不嫁二男”。夫死守节。《重修周至县志》记载,明代烈女35人,清代411人。如明代辛街里王氏,22岁丧夫,无子嗣,为恪守贞节,咬破手指血书为誓。辛亥革命后,寡妇有人改嫁,但多受阻拦,婆家娘家乘机索财,娶l寡妇,2家纳彩。如翠峰史务村1人娶寡妇,彩礼50石麦(合11 225公斤)。村中强者,也索礼要财。娶时,先交城门钱,黄昏进村,天黑离村。50年代起,改嫁自愿,同受《婚姻法》保护。近年来,老年丧偶再嫁再娶亦被家庭、社会认可。这方面少数子女视同亲人,和睦相处。多数家庭仍有顾虑,因而婚前财产公证、协议结合(家庭和谐则算,不和谐则散)。

周至民俗篇-婚礼(周至民俗篇-婚礼)(22)

走婚

(结婚男女之子女只承担本亲父或亲母的丧葬,不承担对方的丧葬义务。父母再婚后两头走动生活,不固定在男家或女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