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社戏包清明饺串乡情:在新昌这家文化礼堂体验清明习俗

清明节吃饺子习俗(看社戏包清明饺)(1)

村民一起包清明饺。

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这些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响亮品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个人关注和参与。

3月29日,绍兴市新昌县澄潭镇朱凤村村支书潘毅一大早就起来了,当天是村文化礼堂演出社戏的日子,也是村里清明节之前组织村民做清明饺的日子。

把清明活动搬进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成了村民们的乡情寄托和精神依靠。

村民齐聚做清明饺

“原来,村民都是各家过各家的,清明节到来之前,每家每户都做糍粑和清明饺祭祖。现在把村民们组织起来,把活动的场所放在文化礼堂,让大家共享糍粑和清明饺,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潘毅告诉记者。

对于清明节,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非遗研究所所长陈华文教授告诉记者,其实对于清明节来说,一直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个重大节日,“中华民族对于祭祀祖先,主要就是两个节日,春祭就是清明为主,冬祭就是立冬、冬至为主。而春祭一般是到祖先的坟头祭祀,而冬祭则更多是在家或者宗祠祭祀。”

在绍兴、浙南等地区,春祭的场面通常很大。“家境比较好的家族,会有全猪、全羊等,还不止一头。一般人家会有清明饺、糍粑这样的祭品。”陈华文教授说,在祭祀结束后,大家会把祭祀过的猪牛羊分给族人,为的是让大家都能享受到祖先的保佑。

朱凤村文化礼堂的前身是一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大礼堂,占地700多平方米。在文化礼堂里制作清明饺、糍粑这些祭祀用的食物,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另一种传承。

文化礼堂引来村民走亲

朱凤村有670多名村民,周边几个村的规模和朱凤村差不多。尽管周边几个村和朱凤村只有几里路,但串门并不频繁。在当天的文化礼堂里,张家姆妈长、潘家阿姨短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们听说这里有一台戏,还是传统的新昌调腔,所以一家老小都来了。”盛月虹是西前村村民,距离朱凤村有两里地。这是她第一次到朱凤村,没想到一来就被热热闹闹的景象吸引住了。“除了看戏,大家还在做糍粑和清明饺,太热闹了。”

说起来,盛月虹在朱凤村也有个亲戚,但长久没走动,逐渐就疏远了。“等下我也去看看舅妈,不知道怎么样了。”

“在传统节日前夕,在文化礼堂上演新昌传统的戏剧节目,其实它们都是粘合剂,把朱凤村周围的村落通过民俗、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澄潭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勇告诉记者,好多周边村的村民都因为在文化礼堂里的活动聚到一起,这也是浓浓乡情和家族间血脉情深的体现。

新昌现在有82个文化礼堂,所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新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法根告诉记者,除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外,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文化礼堂的‘最美’宣传,把真善美的人物事迹,用群众身边的故事来传播,让大家知道,原来这些‘最美’就在我们身边。而文化礼堂里展示的‘老故事’‘老照片’,则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茶叶生产的发展。”

清明祭祀唐代就有

距离清明节没几天了,陈华文教授说,其实早在唐代,清明就已经成为一种礼制,也就是政府指定的一个节日。“当然,民间的清明祭祀开始的时间应该更早,因为礼制是从民俗演变过来的。”

而对于清明祭祖的时间,各地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提前10天,有的是提前3天,也有清明后祭祖的,所以清明同时作为一个节气,时间上也就不能框定在一天里了。”陈华文教授说,经过考证,曾经清明节有放过10天假的,“当然,这也是当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产生的制度”。

不同的地方,祭品也不一样。除一些比较大众的祭品外,比如武义就会增加青菜、葱和蒜头。“青菜就是取‘青’,寓意做人要清清白白。葱和‘聪’是同音,寓意聪明。蒜和‘算’是同音,寓意要会持家。”

温州平阳、瑞安等地,在清明还有迎城隍的活动。“尽管现在非常少,但在当时,这样的活动非常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