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功勋征文#

01:有了能和“于敏”平起平坐的“袁隆平”

《功勋》这么多单元故事里,我一直觉得“李延年”和“于敏”这两个单元是最好的。

这种好,是方方面面的。

像李延年这个单元,它虽然偏向于人物传记,可对战争的刻画,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战争电影或电视剧。

从战略战术,到战场形态,以及聚焦的战争重点,让人看了无不为之沸腾。

除了对战争的刻画,还有对人的塑造。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2)

短短几集,就把从李延年,到他所带领的连队战士,都塑造得极为生动、饱满。

我们一边为李延年的能文能武所折服,一边也为他手底下那些有血有肉,不屈不挠的士兵所震撼。

被全连队护着的“小安东”,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而于敏这个单元,算得上是很多人心里的“王炸”了。之所以称它为“王炸”,要从很多方面说起。

首先要说的还是演员的演技,从主演雷佳音、倪妮,到配角王骁等,他们的演技基本全员在线。

连不被看好的倪妮,也着实让人狠狠地“惊艳”了一把。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3)

一个演员的演技,决定了角色的戏剧张力。只有角色有了戏剧张力,故事才更有感染力。

除了演员的演技,讲故事的手法、侧重面也很重要。于敏这个单元,打动人的地方有很多。

有于敏、陆杰他们这些科学家研制氢弹条件的艰辛,也有他们为了氢弹,废寝忘食、甚至掏空身体的热忱。

仅仅是围绕着氢弹研制、爆破,就塑造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除了在前方“抗战”的科学家,在后方坚守的家属们,也同样让人哭破防。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4)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5)

不过几集的单元小故事,就把这么一群人,在什么情况下,付出了什么努力,干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都讲述得极为细腻、生动,让人看了无不为之震撼、动容。

笔墨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故事与人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就这效果,能不是王炸么?

撇开李延年和于敏,剩余几个单元你不能说它们不好,只是有了更好的在前,再看后面,或多或少就差了一些后劲。

本以为《功勋》到了后面,会带着一些遗憾收官,直到看了最后一个单元“袁隆平”,尤其看了它这两场戏。

才不由感慨,终于等来了一个可以和“于敏”平起平坐的收官故事了。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6)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7)

02:没有一个学生的“最后一堂课”

很多人看袁隆平这个单元,都容易被它过于“玄幻”的讲述方式劝退。

一会穿插梦境,一会穿插回忆,尤其是剧里袁隆平那一句句“妈妈”,叫得人格外出戏。

甚至有些观众看了不禁疑惑,导演耗费大量笔墨穿插袁隆平与母亲的片段,到底有什么用?

是不是有些过于鸡肋了?

实际这些片段作用大着呢。

在袁隆平这个角色的成长轨迹里,母亲的分量占得很重。那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同时也是指引他前行的灯塔。

剧里,袁隆平一上场,就顶着一个“红薯大王”的称号。靠嫁接的方式,培育了超级红薯。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8)

在那个浮夸的年代,如果袁隆平能顺着风气,老老实实地“随波逐流”,不仅能平步青云,还能留名青史。

可恩师的一番话,敲碎了他的梦境。

他靠嫁接方式培育出来的红薯,还是原来的那个红薯,压根没有获得“遗传”。所谓的科研成果,不过就是一场闹剧。

一边是基于科学的失败,而另一边是立足谎言的成功,袁隆平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了前者。

他的耿直,断了自己的晋升之路,也断了领导的前途。一轮操作下来,袁隆平就被“穿了小鞋”。

美其名曰劳动实践,实际就是“下放”。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9)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0)

都要下放了,袁隆平还放不下他的学生,让领导给他上完最后一堂课。

可领导表面上是同意了,背地里却恐吓学生谁去了,就开除谁。

明知没有一个学生会去,袁隆平还是去了教室,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他仍声情并茂地讲完了最后一堂课。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1)

看似是一堂简简单单的告别课,实际蕴含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来到教室,就是勇气。

能说出这么一番话,就是他的态度。

不屈服于任何困境的锐气。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2)

而这股力量来源,都是来自于他的母亲。

母亲不仅教会了他英文,还教会了他为人处事的原则,更教会了他面对困难时,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仅凭这一场戏,黄志忠就抓住了袁隆平这个角色的“魂”,完全把人物给立住了。

这场戏,引出了袁隆平的“魂”。用剧里袁隆平常说的话,那就是“搂住底浆了”。

这也让后面黄志忠的演技,更如鱼得水了。

面对误“天时”还是误“人时”,袁隆平想起母亲的那句“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毫不犹豫、甘愿冒险地选择了天时。

比起让百姓吃饱饭,他担的那点风险又算什么?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3)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4)

研究杂交水稻,面临了多少质疑与阻挠,又面临了多少次中断与失败,千辛万苦培育的秧苗,被毁得仅剩三株。

而好不容易从海南带回来七百多株秧苗,险些被人毁灭殆尽。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5)

一次的死里逃生,一次的灭顶之灾,外加上千次的失败,都没有将袁隆平击倒,全靠母亲和心里的“魂”支撑着。

而这个魂,既是袁隆平的心魂,也是百姓眼里的稻魂啊。

03:到死都没吃上一碗白米饭的“广田叔”

广田叔病了。

什么病呢?

实际就是饿的,长时间的饥饿和营养不良,日复一日地拖垮了这个老人的身体。让他没力气下床,也让他全身浮肿。

袁隆平过来的时候,老人已经奄奄一息了。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6)

听到袁隆平不研究红薯,改研究水稻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又散发着少许的生气。

“研究水稻好,红薯那东西,不顶饿。吃多了,就容易胀肚子。”

“你们要好好研究水稻。”

而这话外之音就是,研究好了水稻,他们这些种庄稼的人,才不会挨饿。饥饿,是那个年代的痛处。

老师挨饿;

领导挨饿;

农民更挨饿;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7)

门卫饿得记不住事,袁隆平饿得拉不动小提琴,曾经的游泳健将因为饿得体力不支,险些淹死在河里。

而村民更是饿得惦记种粮,要让水生这个大队长端着枪才能守住那两袋粮食。

已经是弥留之际的广田叔,就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吃上一碗白米饭好上路。可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

仅有的两袋稻米,还是村里留着换种的,那是全村人的希望。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8)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19)

饿得奄奄一息的广田叔,看似已经无药可救,但只需要一袋粮食,就能将他从死门关里拉回来。

但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明明两袋粮食就放在眼前,把它们煮成白米饭,老爹就能活。可粮食给了老爹,明年全村的人就都要跟着挨饿。

水生这个大队长,当得太难了。

最后他还是咬咬牙,拒绝了广田叔要吃白米饭“上路”的愿望。

而袁隆平为了让广田叔吃上一碗白米饭,敲遍了全村的门,却还是没能买来一碗米。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20)

最后广田叔空着肚子,带着遗憾走了。

袁隆平欠广田叔的一碗白米饭,成了压在他心里的一座大山。

在剧里,除了广田叔,还出现过一幕这样的场景,日军的飞机还在天上狂轰滥炸,地上的人在慌忙逃窜。

可那些劳作的农民,却还在冒着生命危险插秧。

袁隆平不解,就问母亲,为什么那些人会这么做,母亲就说了一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虽然这一幕多少有些戏剧夸张的地方,可农民对土地的敬重,对粮食的渴望却是实实在在的。

袁隆平可以和哪些人联系在一起(功勋袁隆平)(21)

现在没了日军,可饥饿却还在。

袁隆平这个学农的人,欠的又何止广田叔这碗饭,而是天下人的饭啊。

也正是因为心里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才能让袁隆平面对那么多失败和阻挠,仍坚定不移地研究杂交水稻的原因啊。

因饥饿而死的广田叔,重新唤起了我们对饥饿的认知,也让我们对袁老越发敬重。

黄志忠演的袁老,真是做到了形神俱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