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镁砂价格表(纯度高于98体积密度达3.42g)(1)

【香港商报讯】记者王艺桥报导:17日,营口市政府与辽宁民企旗舰嘉晨集团联合对外发布,嘉晨集团超纯镁砂研发、投产成功,产品纯度高于98%、体积密度达到3.42g/cm3。中国企业数十年来提高镁砂质量的夙愿得偿,将打破日、欧企业的产品垄断,从此,绿色“嘉晨超纯镁”重塑“全球镁版图”。这一发布对全球镁质耐火材料行业,以及钢铁、建材、玻璃等高温工业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天然矿”制备出“超纯镁”,嘉晨集团为中国镁产业树立起一个样板,高纯度镁砂“深度国产替代”的大幕或将由此拉开。

镁都镁质重归世界“最美”

57岁的国际知名镁质耐火专家郭忠奇特地从万里之遥的加拿大动身,只因他听闻一则足以震动世界镁产业的消息:东北的一家民营企业,生产出98%纯度的镁砂。他说,“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镁’,正常市场状况下镁砂200美元一吨,纯度标准是97%,如果提高1个百分点,价格就是三到四倍”,“就是这1个百分点,中国始终没能突破”。

在国际市场上,高等级烧结镁砂都是海水、卤水合成而来,日本、荷兰企业掌握着成熟技术,很大程度上把持着全球高温工业高端发展的“生命线”。

在营口,郭忠奇见证了龙头企业在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制约下,担当起镁产业从规模优势向科技优势转变的主力军。嘉晨集团对废弃镁石或低品位镁石选矿提纯,再经过闪烁沸腾轻烧、压球及高温煅烧,生产出了全球工业市场难求的高附加值耐火材料。

在多家权威化验室的检验结果基础上进行研讨之后,郭忠奇为首的专家组成为这一信息的正式发布者:嘉晨集团通过浮选和先进工艺制备出天然的高密度高纯镁砂,纯度高于98%,体积密度达到3.42g/cm3,理化性能足以同国际领先的荷兰NEDMAG公司卤水合成镁砂相媲美。

嘉晨集团用天然菱镁矿生产高密度高纯镁砂原料的工艺是世界首创,“嘉晨超纯镁”目前已形成每天数百吨的生产能力,填补了中国缺少高等级烧结镁砂的空白。

“嘉辰方案”引领产业革命

嘉晨集团董事长孙寿宽表示,嘉晨集团拆掉了20年前建的以煤、焦炭和重油为燃料的旧式窑炉,资产价值2.3亿元,新项目占地26公顷,没有新增一寸土地。淘汰80%耐火材料生产设施的决心,来自于对自己的企业、对辽宁民营企业前景的信心。

去年10月,孙寿宽以280亿元身价再次问鼎《2018胡润百富榜》“辽宁首富”,成为辽宁民营经济实力和活力的一个象征。企业如何推动和实现转型?如何再度建立清晰的发展战略,如何获取或者构建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家中国500强、辽宁民企旗舰,在二次创业中拿出了“锚定无限产能空间、在生产中提炼科技”的解决方案。

新型窑炉不仅“大而美”,而且“高精尖”,其“芯片”是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包括浮选矿石、轻烧镁粉和重烧高纯镁砂等工艺技术,都是属全球最先进。投巨资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多年潜心研究、无数次攻关和科学实验,让嘉晨在关键科技领域取得领跑地位,掌握了独创的新理念和撒手锏。

在嘉晨集团总工程师毕德利看来,这些“所谓的固废”都是资源,新工艺实现了“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并在生产中不再产生新的废物,是用山上的“白色污染”换回了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同时,这一项目全部使用天然气燃料,“冒大烟”情景不再,成为一座无污染、消耗低、智能化、科技化、利税高的花园式现代工厂。

“嘉晨方案”解决了资源枯竭与产业需求、环境友好与行业发展的双重矛盾,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历史机遇,用足够的底气引领镁耐材产业革命。

拼接“绿色镁”工业图谱

“嘉晨超纯镁”的问世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嘉晨集团投资20多亿元建设传统镁制品升级改造项目的产物,是辽宁民间投资升温的直观体现,是“毫不动摇聚焦主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毫不动摇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现实回报。

从1918年开始菱镁矿开采算起,营口镁工业历史绵延百年。中国的第一窑镁砂、第一炉电熔镁砂、第一块镁碳砖均生产于大石桥。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势头更如雨后春笋,如今覆盖60%的国内市场和40%的国际市场。

成于“镁”,窘于“不美”。能耗高、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低,是长期困扰镁产业发展的瓶颈。去年4月,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对辽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督察意见中说:辽宁是全国镁资源主要产地,但行业准入门坎低、环保治理水平差,镁矿开采和加工冶炼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连片污染问题突出。

嘉晨集团研发“超纯镁”,总专利费评估价值在4亿元以上。

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企业,营口高新技术镁制品种类和产量、镁制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均居全国第一位。“镁产业供给侧改革”是政府决心,更是民企的共识和自觉。刀刃向内坚决化解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大力发展镁合金、镁化工、镁建材等精深加工产品,一幅绿色镁工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图谱正在营口拼接完成。

营口市副市长翁永才表示,该市将把打造镁质材料总部经济作为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行业话语权的主抓手,引入金融机构做活投融资,深耕技术应用、整合、转化,让“嘉晨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