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化差异的影片有很多,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女神云集的《喜福会》,以及去年引起广泛讨论的《摘金奇缘》等。

有的是站在中国父辈的角度展现家庭冲突,有的是以西方视角来揣度中西价值矛盾,而国内观众多以“非纯粹中国视角”的论调发表观后感。

我们看惯了西方人眼中臆想的中国,以及中国人眼中的文化矛盾,但在今天推荐的影片《别告诉她》中,导演以华裔美国人这一独特视角,讲述了一个差异与真情共存的故事。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

自小在纽约长大的比莉,得知奶奶身患癌症后,想告诉奶奶实情,而父辈却百般阻挠……

家庭生活的记录,中国东北的背景,加之荒诞幽默的情节,《别告诉她》怎么看都像是一部华人版《东北一家人》。

密集的笑点并非段子的堆砌,而是通过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反讽,形成荒诞喜剧的效果,旨在说明国内环境下,华裔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2)

说到矛盾,脑子里想的都是些剑拔弩张的戏剧冲突。然而《别告诉她》则淡化了冲突的尖锐表现,以家庭的外壳,及个体角色的挣扎,完成了矛盾的内化叙述。

影片主要矛盾是:该不该告诉病患真实病情。

莉莉觉得需要告诉奶奶病情,而长辈则觉得告知奶奶病情是给老人平添负担。

然而,正是这一主要矛盾,在当下国内并不具普遍性,很多家庭只是瞒一段时间再间接说出来,“别告诉她”所产生的纠结在一部分人看来不过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所以,本片所展现出的更多是情境中人物的纠结状态,而非攸关生死的冲突。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3)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影片中表现为个体与集体间的难以调和。

在华裔眼中,中国长辈似乎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点可从两个角色身上窥视一二。

首先是移居日本的伯父

由于中国传统的氏族观念,伯父自然不赞同告诉奶奶真实病情。加之日本男权家族观,伯父太过沉浸于自己的想法,以至于无法设身处地考虑比莉的感受。

在送比莉去宾馆的路上,伯父像念咒般一遍遍嘱咐比莉“不要告诉奶奶”,而比莉只能在一旁不停地重复“我知道”。

这一荒诞的话语复现,在强调自我中心论的同时,甚至发展成一种类似“不要你以为,要我以为”的“明学”思维。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4)

在比莉阻拦父亲抽烟后,伯父的男权思维被彻底激化,借题发挥的他顺带发表了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观点。

伯父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集体与个体的矛盾,这点没问题,但之后他又以大家长的身份开始揣度比莉这么做的原因,认为比莉是想通过分担病情信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可从电影中不难发现,比莉是真心实意爱着奶奶的,她这么做只是为了尊重奶奶的人权。

伯父通过否定西方思维的合理性完成对东方氏族思想的维护,有失偏妥。而他的“自以为”也是一种中国家长式的强行揣度与介入。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5)

其次是比莉的母亲,站在东方价值观的对立面,审视其权威性。

在她眼中,奶奶是个说一不二的统治者,老人唯一想要的是凌驾于一切的权力。

而母亲的娘家只因她在葬礼上没哭,便抱怨她的不孝。

这都让她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产生一种敌对的态度,觉得国内的老人俨然一副什么都想控制的嘴脸,是一种强权思维。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6)

片中有一段逗狗的细节。家人把狗逗急了,结果还以为狗是在唱歌。

无论是对宠物,还是对比莉,家长们都成了一种束缚。

在国内的语境下,人们存在于“被定义”的过程中。你要有面子,不要让别人觉得扭扭捏捏,不要让别人下不来台,就像厕所里的那张贴纸:“大家都说,我最可爱。”

重要的不是你的想法,而是大家的观点。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7)

父辈的集体强压,以及母亲的偏见,都让坚信自由的比莉感到不自在。

由于种种压制,个体处于被动状态,使华裔在国内环境下显现出不适感。

这种陌生、疏离、不适应的感觉,对于华裔群体造成了一定影响。

奶奶去医院,父亲、伯父急急忙忙往医院赶,走错路不说,伞也坏了。

这便是对群体陌生感的表达。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8)

还有,片中大段使用人物正对镜头观望的构图。

这种“晾衣架”式的人物站位,既表现出人物的惊讶,也传达出人物当时陌生疏离的心境。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9)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0)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1)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2)

此外,单个角色对国内文化生活环境的陌生,也被很好地诠释出来。

堂弟昊昊的出场,几乎都跟哭有关。这里有两种解读:

年轻一辈认为需要告诉奶奶,或许昊昊也这么想。

他回来的目的就是陪陪老人,并非举办什么大婚礼。看到奶奶生病,还为他们这般操心,内心过意不去。

另外,昊昊的哭,也可以看成是长辈压制其做出违心决定后的不甘愿与委屈。

婚礼算是人生的大事,为什么要为了瞒着奶奶真实病情,牺牲自己的幸福?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3)

昊昊跟日本女友拍婚纱照,基本上是状况百出。装饰物掉下来,两人对婚纱影楼装饰的新奇,都让这对新人的婚礼进行得并不顺畅。

宾馆接待人员那种强烈的猎奇心,也让比莉倍感不适。

还有比莉的父亲海燕,泡澡时出于误解,让别人可以喊自己“美女”。所以在称谓上,华裔都产生了一种偏差。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4)

但这并不表明华裔对本土家庭没有感情,只是既情真,又很难融进去。

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但又接受西方的后天教育,这使得华裔美国人处于一个“中间”地带。

一方面,他们想以中国人的情感联系亲朋,另一方面,他们在处理相关事宜时又免不了加入国外的思维方式。

例如片中的比莉,既摆脱不了氏族情感的萦绕,心系身患癌症的奶奶,又要以守护知情权的思维加以干预,从而与不愿让奶奶得知实情的长辈间产生矛盾。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5)

比莉为什么执着于告诉奶奶实情?

一方面是文化差异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对于自己情感的弥补。

她跟父母很早就去了美国,周围也没有什么家人亲情,所以比莉会怀念跟奶奶、爷爷在一起的童年时光。

在以西方的自由来保护奶奶人权的同时,比莉还想通过归乡以唤起关乎往日亲情的回忆。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6)

电影中鸟的意象,正是比莉身份焦虑的象征。

一般电影中的鸟类,多以品种稀缺、光鲜亮丽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而片中的小麻雀,则代表了比莉身份的普通,以及弱小不安的心理。

鸟在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比莉在美国的家中,一只鸟突然闯入;另一次是在长春的宾馆,一只鸟站在窗台。

首先,鸟象征比莉,本应在蓝天翱翔,结果却闯进室内,无所适从。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比莉都是茫然的状态。虽会说英语,但奖学金并没有批下来;虽然中文也能听懂,但观念上的隔阂依旧让自己闷闷不乐。

其次,鸟还是外部环境的隐喻,是外部力量对比莉的强行介入。

在美国,比莉只有不怎么说话的父母陪伴左右,少了亲情的呵护;而在中国,文化差异又让她像是个局外人。

无论国内国外,比莉的身份焦虑始终存在着。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7)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8)

其实片中的比莉不是一个想要绝对贯彻外国思维的人,她只是保留告诉奶奶实情的那份意愿,但最后还是在长辈的教化下,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

结尾,比莉甚至与长辈一起完成了“欺骗”奶奶的行为,把报告单上的病情做了调整。

当比莉走在长辈间,镜头象征着一种胜利,也表明比莉最终向传统思维做出妥协,亦是自己对奶奶爱意的传统表达。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19)

在不同文化的影像表现上,导演在处理高潮戏婚礼时,做得极为出色。

婚礼有三组表演,分别是比莉与父亲的对唱、新郎新娘的合唱,以及中国亲戚的“广场舞”表演。

首先是美国家庭的对唱,视点从舞台发出,背景为婚礼酒桌,父女两的侧身占据整个画面,注意演唱的歌曲《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用意不言自明。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20)

然后是日本夫妻的合唱,整个镜头没有运动,角色也没有活动,像是在看能剧演出,酒桌观众的表情仿佛与舞台没什么联系,再一次表明异域文化连接的断裂。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21)

最后到了中国亲戚的广场舞表演,各种镜头轮番变化,人物也是运动的,视角也落到酒桌观众,一家人玩游戏,其乐融融。

而且,新郎成了被欺负的对象,这也是对他心中仍想告诉奶奶这一想法的惩罚。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22)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23)

新郎新娘在台上讲述相遇的过程,镜头给的是餐厅服务员玩手机的默然状态。

婚礼对于那些宾客来说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就像那几个打鼓敲锣的大爷大妈,人一散,他们也就走了。

这便是华裔回国后的感觉:不光神离,连貌合的表象都没有。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24)

光看片名“别告诉她”,中国传统思维溢于言表:

“别”有一种高对低的叙述倾向,属于发号施令的语气。“告诉”这一行为,本应是医生与患者间的交流,岂料在中国的语境下成了医生与家属间的对话,跳过了患者层面。

对比莉的禁止性命令,实则传达出一种中国式家庭关系。

或许一些观众在观影后觉得本片依旧是一部典型的“华裔美国人放眼看国内”的电影。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导演将华人在国内生活的不适感加以夸张与放大。不过这并不影响观众欣赏影片的拍摄技法,以及真情流露。

置身中国文化,我们大多数都会像比莉那样选择屈从父辈的意愿,但也要与比莉一样——保持批判思维的常态。

毕竟,任何一种足以构筑群体道德以及社会行为的文化,对其阴暗切面的全然未知才是最可怕的。

85岁老人得了癌症需要告诉实情吗(该不该告诉她实情)(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