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为人民服务的发祥地和党员承诺制的发起地,也是陕西省唯一被国家授予“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民歌之乡”“曲艺之乡”五张文化名片的县区。近年来,安塞人民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敢拼实干精神,走出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延安市安塞区的文化振兴(幸福奋进新时代)(1)

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向群众介绍行政审批业务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年来,面对书记提出的“如何继承和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问题,安塞区探索出“街区小片长、城市小管家”“老书记工作室”等新路子,让党组织成为群众“幸福路”上的“领头羊”,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潮注入了源源不尽的党建“活水”。

“前面车辆,请按照我的指示停靠!”社区离退休党员、“金牌小管家”文塞峰每天在社区巷道义务指挥交通。

“退休后闲着没事干,当上‘城市小管家’既不耽误锻炼身体,还能为社会贡献余热。”文塞峰说,很多退休老同志也加入了这个团队。

“街区小片长、城市小管家”,安塞区培树建立68个城市小管家团队,建立以社区党员服务居民群众、规范城市管理为主的“街区小片长”,以在职党员服务小微企业、指导商业门店为主的“商业小助手”,以居民党员服务小区楼院、维护街巷秩序为主的“楼院小管家”的“三大三小三为主”城市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把党员锻造成服从组织、乡风文明的“带头羊”。

“锣鼓声声鞭炮响,幸福生活全靠党;不忘初心跟党走,致富路上再加油……”安塞区茶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院子里,陕北说书艺人曹兆富正弹奏着三弦,抖动着梆子、耍板,用自创的陕北说书讲述红色故事。齐坐在台下听书的村民们不时发出喝彩声和欢笑声。

在茶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隔壁,有一个面积2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门牌上写着“老书记工作室”。3位曾担任村书记的老党员在这里轮流坐班,帮助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协助处置村里的难事,成了全村老百姓倾吐心声、解除烦恼的平台。

“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帮村民解决四五件事。”1969年入党的原茶坊村老支书高树林每天都往返在家与工作室之间,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高树林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成了我们基层党员服务群众的主要阵地,现在村民都习惯了,有事便会来“老书记工作室”寻求帮助。

如何把党委打造成政治领导、推动发展、凝聚人心的“领头羊?安塞区委常委会带头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张富清、黄文秀等先进典型、身边榜样,进行自我检视,开展“政治体检”,破解了以安塞腰鼓、信天游为主的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转化难、以日光温室蔬菜和山地苹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后整理速度慢、“市区一体、产城融合”效果差等9个方面25项问题。

延安市安塞区的文化振兴(幸福奋进新时代)(2)

幸福果飘香

针对安塞市民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落后,机动车存放难问题,推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面对果农苹果销售难的状况,通过在广州产销对接会上推介南沟苹果认养模式,为果农销售苹果树一年期产权5600棵,累计收益168万元。

针对安塞腰鼓、信天游为主的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转化难问题,10月16日,安塞区与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延安分公司、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延安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订延塞文旅小镇、文化演出交流和陕西历史与民俗博物馆项目,总投资86亿元。

针对农业产业后整理速度慢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加快完成农产品交易中心、苹果智能选果线、蔬菜净菜包装、肉羊精深加工和生鲜农产品冷藏冷运体系等后整理项目建设,力争安塞区在2019年全年一产实现产值34.6亿元。

“通过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政治领导上的优势,安塞区委强化党建主责,坚持把党建工作和基层治理紧密联系起来,把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党建工作与“三场攻坚战”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提出“严、深、细、实、活”党建工作要求,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推进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现在群众对干部满意度提高,说延安时期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的群众越来越多了。

经济蝶变绽活力

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89.2亿元增长到10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7年的13.4亿元到15.1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34502元和12265元,增长到入37400元和13361元……2018年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位居全市第1名,在全省城区经济发展监测综合排名中,安塞区由2017年底全省末位上升到17位,进位12个名次,一举扭转了2014年以来排名连续靠后的局面,展现了安塞崛起的勃勃生机。

发展源于努力,成果源于奋进。党的十九大以来,新一届安塞区委区政府立足撤县设区带来的体制、经济、社会三大变革,确立“市区同步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主线和“城市引领、文旅兴业,能源支撑、农畜富民”发展战略,聚焦聚力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市场主体培育等,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均衡高质量发展。

安塞是典型的资源型县区,油气工业是全区的支柱产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一直是困扰广大干部群众的难题之一。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好区域经济发展?两年多来,安塞区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动现代农业、新兴工业、文旅产业、非公经济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看高质量发展成果,工业园区项目建设一线是最生动的体现。新引进植保无人机、环保高端离心棉等项目11个,天然气净化厂、PC构件二期等4个项目有序推进,延长石油20万吨LNG建成投产......目前,园区投产企业达到28个,实现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37.6%。

两年来,安塞区秉持“政府放权、园区放水,企业自主、园区保障”理念,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深化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不断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保障。狠抓入园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园区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园区经济实现总量扩张、质量变革。

延安市安塞区的文化振兴(幸福奋进新时代)(3)

政法系统民警向群众介绍法律政策

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安塞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按照苹果产业抓整理、蔬菜产业抓营销、畜草产业抓规模;羊子产业调结构;有机杂粮创品牌;花卉种植促旅游的“三抓一调一创一促”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畜富民”战略,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实现了以棚栽业、林果业、草畜业为重点的农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强劲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截至去年底,全区累计发展设施蔬菜6.2万亩,山地苹果40万亩,羊子存栏21万只,农村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59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塞区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切入点和关键点,牢固树立“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的观念,聚焦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着眼推动区域经济向市域经济“蝶变”突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非公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在具体工作中,安塞区制定出台了《培育“五上”企业发展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结算及发展注册地经济意见》《关于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区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18年新增市场主体3214户,同比增长138%,非公经济组织累计达到11982个;培育入库“五上企业”26户,其中非公企业22户,同比增长100%。2019年上半年,完成“五上企业”入库8户,同比增长50%;新增市场主体1209户。

“我们还组建成立民联、民投两家民营集团公司,聚合民营企业48家,激活民营资本6亿元,直接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旅游产业等20个项目建设。2018年完成民间固投9.44亿元,同比增长26.7%。在2019年全区100个重点项目中,由民营企业全额投资的项目达37个,投资额达21亿元。”安塞区委副书记杨小虎说,去年,安塞区非公经济组织实现营业收入89.56亿元,增加值26.87亿元,占GDP比重25.1%;2019年上半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3.09亿元,占GDP比重25.5%。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为25%左右,带动就业2.51万人。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安塞不遗余力。该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21项容缺后补、16项负面清单,完成审批事项2191件。创新推行流动审批,探索推行“证照联办”机制,在全市率先推行行政审批流动服务,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一条龙”服务。累计办理、受理各类事项230余件,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审批时限、申报材料平均压缩65%和40%以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位居全市第二。2019年,安塞区签订合同项目26个,开工18个,落地资金19.3亿元。随着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活动的深入,安塞正成为诸多企业期待、向往的投资热土。

以“稳”为基础、以“进”为导向、以“优”为目标,安塞区将继续坚定信心、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奋力赶超,努力谋求新发展、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将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延安市安塞区的文化振兴(幸福奋进新时代)(4)

送文化下乡

风生水起正当时

2018年,安塞区按照“文化输出、旅游导入”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围绕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等民间文化“五张名片”,统筹推进“文化 旅游 农业 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三村一园”,建成了“千人腰鼓”表演村、“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和高桥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文化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自从去年5月份冯家营村‘千人腰鼓’表演常态化演出后,我就不出门打工了,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光打腰鼓,一个月就能收入3000多元。”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冯家营村村民李改红高兴地说。

“现在我们腰鼓手很有市场。”冯家营村的腰鼓队队长王俊明说,“我从12岁起就会打安塞腰鼓,一打就是40年,凭借打腰鼓的技艺,出过国,也买了车和房。二三十年前,安塞腰鼓只是逢年过节时的表演和娱乐,因为不能养家糊口,很多腰鼓手都改了行。如今,安塞腰鼓越来越受市场青睐,各种庆典、商演和比赛都会受邀,出现了大量的职业腰鼓手。每人每场演出能拿到100元左右的表演费,一个腰鼓手光表演每年能赚2-6万元。”

为了游客可以常态化欣赏到气势磅礴、令人震撼的安塞腰鼓,去年,冯家营村千人腰鼓大舞台正式启用,成为安塞区第一个集腰鼓、剪纸、民间绘画、民歌和陕北说书等为一体的陕北民俗文化综合演绎基地。

“冯家营村的这片土坡,就是专为游客设计的山地腰鼓表演区,同时也是冯家营民俗文化培训展示区。”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陈荣荣介绍说,冯家营村有腰鼓手240多名,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6岁,在这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无论是8到12人的小型舞台演出,还是上百人的广场演出,都能迅速组织起来。

从落后的贫困山区到如今的旅游新城,从安塞腰鼓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全域旅游的遍地开花,安塞旅游走出了一条“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农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五一’‘十一’小长假游客如织,这是对安塞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肯定,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安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苗艳梅说,截至2019年11月,安塞全区累计接待游客31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5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和42.6%。

2018年以来,安塞区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将红色革命文化、黄土民俗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业,形成“产业围绕旅游抓、结构围绕旅游调、产品围绕旅游造、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发展格局,通过安塞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和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共享资源、共享市场,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活起来,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构筑起“一业兴多业、文旅促四化”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新版面。

结合市场和游客需求,组织了导游讲解员培训班,培养了大量素质高、态度好、技能硬的服务人员,开发出了以安塞兰花花民间手工艺精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企业,开发出腰鼓、剪纸、农民画三个系列的30多种文化旅游产品,并深度挖掘开发丹霞地貌自然资源、建设“塞北牧场”、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和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力度,创建全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22处,打造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让走进安塞的游客畅快游、舒心游,更大程度上提升“安塞游”的美誉度。

为全面擦亮安塞文化旅游新名片、丰富旅游新内涵,让缤纷多彩的安塞走出“深闺”,为世人所知晓,安塞区积极参加丝博会、文博会、陕西旅游商品展览会等重大节会;进一步宣传推介了安塞旅游。先后举办了“鼓舞安塞”系列春节文化活动、“黄土风情文化艺术节”、鼓乡大舞台、第二届中小学腰鼓大赛、南沟乡村旅游节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并同步在新华网、腾讯网、新浪网、陕西卫视、《延安日报》、延安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全面宣传,叫响了一张张安塞旅游新“名片”。

延安市安塞区的文化振兴(幸福奋进新时代)(5)

入学

同时,为加快智慧旅游全域推进,安塞区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饭店、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开通安塞旅游官方微信,整合旅游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安塞旅游信息,提供必要的游览帮助服务。拓展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努力打造为游客提供网上浏览景区、购买商品、预定门票、预订宾馆客户和餐饮、远程观景等服务,实现“一部智能手机遍游安塞”;建立安塞旅游数据中心,完善数据采集体系,逐步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开放性旅游目的地,适应大众化、社会化、自主化的旅游发展需要。

安塞区还加快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腰鼓山、冯家营、西营等景点、景区实现免费WiFi覆盖,为游客提供更贴心、更便捷的旅游服务体验。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动力,让不断升温的文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成为推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强劲引擎,“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的愿景正在安塞区变为现实。

延安市安塞区的文化振兴(幸福奋进新时代)(6)

安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爱心守护·希望同行”捐赠活动

最是民生总关情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陕西省安塞区坚守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直把民生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一大批民生实事在安塞区落到实处:支持脱贫攻坚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城乡低保、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标准持续提高;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在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中,一项项惠民政策织密筑牢了民生兜底保障网。

安塞区沿河湾镇云坪村的康强大爷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老人今年64岁,孤身一人,属于特殊供养人员。“每个月800块的救助金准时打到我的账户上,我一个人,吃喝穿衣足够了。”午后的阳光穿过树枝照在院子里,康大爷眯起眼睛,享受着这一刻的温暖和安宁。

近年来,安塞区按照“托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巩固提升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保障了全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019年以来,安塞区开展就业培训8期550人,创业培训5期278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5人;发放创业小额贷款542户5010万元,转移就业10808人次。建成安塞好自然平价超市、安塞绿盛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等2个就业扶贫基地和安塞天河泉水有限公司、陕之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个社区工厂,共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54人;开发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1106个,实现就业1106人。全区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11626人、15038人、962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7%。

从2014年作为贫困户艰难创业起步,到2019年收入过百万,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梅花鹿养殖户赵洋洋很感慨地说,创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这完全得益于安塞区着眼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创业者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像他一样的普通群众创业创新的活力。

教育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基本、最普遍受到关注的民生大事。安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2019年,全区下拨“两免一补”资金1373万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680万元,及时兑现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80万元,贫困幼儿资助金63.6万元,义务教育阶段资助金68.062万元。完成了控辍保学的摸底、登记工作,建立控辍保学工作台账。完成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认定,确保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安塞区构建起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制度,为所有贫困户统一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截至目前,全区大病保险累计报销167人次,31.346万元;商业保险累计报销173人次,28.91万元,极大地减轻了贫困群众就医负担。

“不让一家受寒,方为天下之暖”。给每个贫困群众以追赶时代的力量,就是要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保障性安居工程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贫困户杨塞在今年5月搬进了安塞区惠泽园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宽敞明亮的新房是杨塞一家渴盼了14年的梦。

“新房有85平米呢,足够一家4口住了。政府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就在这个小区里干保洁,既能方便照顾家里,还能有份稳定的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杨塞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以来,安塞区先后建成惠泽园、聚福园等11个集中安置社区。截至目前,安塞共有2523户8542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新房。其中集中安置2406户,占搬迁总户数的95.4%;分散安置117户,占搬迁总户数的4.6%。“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全部完成。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安塞人在社会进步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有了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安塞区委区政府凝聚起满满的为民情怀,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从细处抓起,从细微干起,从细节做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用小实事累积成大民生,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

一脉青山绕城郭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里的这句话,安塞群众有着别样的感受。20年前的安塞,农民漫山放牧,植被破坏严重,有时“风沙漫天”,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群众广种薄收,是有名的贫困县区。“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是当时安塞的真实写照。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安塞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延安市安塞区的文化振兴(幸福奋进新时代)(7)

安塞区舍饲养殖

“山羊的嘴是一把剪,蹄是四把铲”,刚探出脑袋的草芽,也被啃得精光。要山坡的“被子”,还是农民的“票子”?通过养殖湖羊、实施生态补偿资金政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安塞区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解决了“被子”与“票子”矛盾。

安塞区沿河湾镇高家峁村崖尧沟村组的白成元种过地、打过工、做过生意,承包过工程,最终返回家乡发展起了湖羊养殖,建起了安塞区最大的湖羊养殖场,发展湖羊4000余只,实现销售额400多万元。如今,白成元成为成为十里八乡的养殖大户。

“近两年,我们推进肉羊产业转型升级,控制山羊,发展湖羊,让农民转变观念,规模做大,产业做强,促进增收。”安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赟说,“养山羊每年每只最多收益300元,养湖羊后,每年每只羊的收入能达到千余元,而通过产业‘后整理’后,养羊户的收入能在这个基础上增加5倍。”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推进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成为退耕还林的主要模式。

高桥镇南沟村就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村。驻村干部张光红告诉记者,南沟村将全村22500亩荒滩、沟洼和山林地进行评估定价,折股量化流转到企业,建起了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农民以土地入股,再到示范园打工,既解决了短期收入问题,还激活了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脱贫致富之路。随着格桑花谷、生态酒店、沙地摩托、魔幻迷宫、果业采摘等娱乐休闲设施的不断完善,南沟作为延安市美丽乡村休闲旅游首选地,吸引力越来越强,仅2018年就接待游客超过55万人次。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村子里栽植七叶树、雪松、云杉、白皮松等乔灌木200余万株,林分改造6000亩,种植樱花、月季等花卉1000余亩,园区周围和主干道实现了绿化美化。201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300元。“让农民尝到甜头、看到收益是最重要的。这样,产业才能发展壮大,绿色生态之路才能越走越远。”张光红说。

经过多年的植树种草,安塞“山变绿,水变清,天变蓝,人变富”的目标正一步步化为现实。据相关数据显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来,安塞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42.38万亩,全区林草覆盖度由1998年的18%提高到现在的34.68%;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998年的1.53万吨/平方公里下降到现在的0.54万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22%提高到目前的46%;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与之对应的生态补偿资金政策也为当地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找到了平衡点。1998年以来,全区累计兑现补助资金(包括粮食折价)12.81亿元,涉及农户3.1万户,98%以上的农民受益。

延安市安塞区的文化振兴(幸福奋进新时代)(8)

孩子们在做手工

积力所举,众智所为,安塞儿女将改革与创新贯穿始终,以敢为人先、创新实干的勇气与担当,创造出每一次巨变、每一个奇迹。展望未来,安塞区继续奋力追赶超越,按照“市区同步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主线和“城市引领、文旅兴业,能源支撑、农畜富民”发展战路,持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创新社会管理,重点保障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大发展、大稳定、大和谐。一个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新安塞,必将屹立于塞北大地。

来源:安塞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