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0年5月脱贫摘帽后,昭通市彝良县直面全县基础差、底子薄,脱贫人口数量大、脱贫质量不高等现状,着力抓实动态监测帮扶和群众收入持续增长两篇文章,以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和付出,交出一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答卷。

昆明乡村振兴报道(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1)

【直面县情民情 克难攻坚绘蓝图】

革命老区彝良县,横亘在万山竞秀的乌蒙大地,绵延在云岭峡谷之间,大山大水孕育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将军故里、天麻之乡和世界天麻原产地,但也造就了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地理环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脱贫摘帽前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5个革命老区县和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5月彝良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有脱贫人口5.63万户25.58万人,脱贫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三、昭通市第二。

昆明乡村振兴报道(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2)

“未来五年,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我们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 2021年6月,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给彝良“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定位,彝良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就“十四五”期间彝良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作了明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把夯实脱贫基础、实现脱贫致富作为头等大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围绕目标,一年多来,彝良县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总体工作定位和任务要求,严格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坚持县乡村三级责任一抓到底、三支力量一帮到底。48名县处级领导担任乡镇(街道)村(社区)第一书记,126家单位实现单位挂村和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155支驻村工作队465名驻村队员与村组干部联动发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昆明乡村振兴报道(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3)

【抓实动态监测帮扶 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建立快速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压紧压实干部网格化包保帮扶责任。”早在2021年6月,彝良县就动态监测帮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常态化抓紧抓实动态监测帮扶,彝良制定出台了《彝良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坚持线上线下并举,持续落实“一月一预警、一月一排查、一月一研判、一季度一反馈”和“133”监测预警、因户施策帮扶机制。

昆明乡村振兴报道(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4)

“村民小组长最熟悉情况,哪家有突发情况,马上向挂片干部反馈,我们组织人员入户调查,收集相关依据。”6月6日,彝良县角奎街道大马村驻村第一书记石啟勇就大马村动态监测帮扶流程等作了介绍,“该纳入监测的纳入监测,并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

据了解,截至目前彝良全县有“三类对象”7200户3.19万余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3060户1.34万余人、边缘易致贫户3900户1.7万余人、突发严重困难户270户1100余人,通过落实分类帮扶措施,已消除风险4900户2.21万余人,未标注消除风险对象的2200户9700余人均已落实帮扶措施。风险实现动态清零,确保了在任何条件、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坚决防止“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发生。

昆明乡村振兴报道(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5)

【做足产业就业文章 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现在,政府组织大家外出务工挣钱,待遇相当好,我们的经济收入有了保障。”仅今年2月中旬,彝良县分三批向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输送务工人员3000多人,彝良县海子镇大田村村民何学金享受到了节后复工“春风”送来的温暖。

昆明乡村振兴报道(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6)

为增加群众收入,今年彝良县持续把劳务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统筹推进全县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工作,全力帮扶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稳定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县30.79万农村劳动力已实现就业25.55万人,就业率达82.98%,其中14.15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12.48万人,就业率达88.20%,全县1.56万名“三类对象”劳动力实现就业1.28万人,就业率81.85%,全县除搬迁靖安、卯家湾外的2.51万易迁劳动力已实现就业2.28万人,就业率为90.63%,全县共开发公岗托底就业9400多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昆明乡村振兴报道(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7)

为进一步提高务工人员收入,彝良县根据各企业用工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相继培训了电工、钢筋工、家电维修、家政服务、保育员等8个工种65期2700多人,其中1400多人已取得资格证书,结业后80%以上的人员已转移就业。针对上海等地疫情影响引起的务工人员返乡情况,彝良县主动出击,人社等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建立动态排查机制,采取线上线下推荐就业岗位等措施,让每一个有就业意愿的返乡务工人员都能及时重新就业。

昆明乡村振兴报道(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8)

在抓好就业的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彝良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充分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融合发展文章,构建以天麻、竹子、花椒、肉牛为主,烤烟、马铃薯、土鸡等为辅的“4 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做强龙头、规范基地、打造品牌、延伸链条,多层次多环节增加附加值,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天麻种植8万亩、产值50亿元以上,竹子种植100万亩、产值20亿元以上,花椒种植50万亩、产值13亿元以上,肉牛年存栏20万头、产值25亿元以上,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10亿元以上,努力让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昆明乡村振兴报道(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9)

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持续努力,彝良县“4 N”产业体系得到了持续蓬勃发展。新引进了一心堂、国药集团落地彝良,天麻食药同源试点获批落地,“一县一业”天麻产业示范县创建和有机天麻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完成1.75万亩天麻种植,在做优天麻方面迈出了新步伐;新种植方竹3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5万亩,新建成万亩竹产业示范基地1个、千亩竹产业示范基地2个,在做强竹子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持续树好彝良青椒品牌,完成花椒提质增效4万亩,建成千亩花椒产业示范基地2个,在做特花椒方面有新成效;鹏欣集团树林双营万头能繁母牛场7月底前将建成投入使用,另外1个万头能繁母牛场、2个育肥场预计10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全年可实现肉牛存栏9万头、出栏3万头,在做大肉牛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同时持续做好传统优势“N”产业,今年5.48万亩烤烟长势良好,已完成生猪出栏15.98万头、肉牛出栏0.45万头、羊出栏0.99万只、家禽出栏33.17万只,有效促进了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成为彝良实施农村居民三年增收行动的重要支撑。

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问赶路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彝良全县各级干部群众正克难攻坚、艰苦鏖战,为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而不懈努力和奋斗,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云南网记者 谢毅 通讯员 彭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