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不如房子后面的青山(板凳上面话振兴)(1)

金山银山不如房子后面的青山(板凳上面话振兴)(2)

“板凳上面话振兴”

“洼”地隆起 “万”木逢春

金山银山不如房子后面的青山(板凳上面话振兴)(3)

翻开“十三五”期间“省定经济薄弱片区”涟沭接合部片区的“记事本”,不难看出,经过多年奋斗,发展成绩斐然。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涟沭接合部片区从“扶贫片区”升级为“帮促片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史洼村和万庄村,分别属于沭阳县塘沟镇、钱集镇,区域位置上属于涟沭接合部片区。不太“讨巧”的区位,让这两个村处于发展的“洼地”,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是,“十三五”以来,这两个村从“后进”行列中脱颖而出,演绎了“洼”地隆起、“万”木逢春的精彩故事。

越是砥砺奋进的时代

越需要思想的凝聚

金山银山不如房子后面的青山(板凳上面话振兴)(4)

“现在村里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忙忙碌碌的,比过去打麻将、瞎转强!”12月20日,在沭阳县钱集镇万庄村的一个蔬菜大棚里,村民金绍丽边说边和其他几名村民收割青菜。在这几名年龄相仿的妇女看来,这样的工作不但能拿工资,还能打发时间,是个不错的活计。

正是靠着这样的工作,金绍丽把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并送进了高等学府。

“以前家里很困难,有两个孩子上学,还有生病的公公婆婆要照顾。但是,越是困难越向前,两个孩子也争气,特别是大女儿,如今又考上了研究生。”金绍丽的话语中满是自豪感,而自豪感既源于两个懂事的孩子,也源于自己和丈夫的不懈努力。几年来,金绍丽和丈夫还清了欠款,摘掉了“低保户”的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金绍丽坦承,她和村民们能过上眼下这样的好日子,与村干部的付出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在2018年以前,万庄村几乎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想发展谈何容易?说起这个话题,万庄村党支部书记苏敏有一肚子的话要讲。

“我是2018年来到村里成为‘返乡兴村新村干’的。而在2017年,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还是‘0’。村里也没有啥企业,大多数村民都外出打工了。”作为当地人,今年39岁的苏敏在上任之初就对万庄村的情况非常了解。他知道,要想摘掉“穷帽子”,就得把群众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抓在手里,想群众之所想,汇聚力量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要想在泥土里扎下根基,实现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就必须趟出一条新路。这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的帮扶,更需要我们敢闯敢拼不懈奋斗。”苏敏说,几年来,在帮促单位的帮助下,村里陆续建成高效农业产业园、“返乡兴村新村干”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正在建设乡村振兴园,“每建起一个‘园’,都能为村民带来百十个就业岗位。”

“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100万元。从0元到100万元,我们用了4年多的时间,这对于万庄村来说是个‘奇迹’。”苏敏说。

越是“成长拔节”的时期

越需要精神的支撑

金山银山不如房子后面的青山(板凳上面话振兴)(5)

“真好,马上就能住上新房了!”12月18日,在塘沟镇史洼村党群服务中心,几名村民聚集在此准备前往塘沟镇学府新苑小区选房。对于村民们来说,即将住上新房特别开心。

以前,史洼村是真“洼”,离沭阳县城40多公里,不靠主干道、没有村办企业,农业发展相对滞后。500余户人家中常住人口只有600多人,青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里一年到头看不见几个年轻人。

“史洼村所在的涟沭接合部片区属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民生欠账多,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今年73岁的孙玉科说,他曾任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村里只有一条水泥路。

这几年,在一群年轻村干部的带领下,史洼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内外交通得到“提档升级”。有了路,史洼村实现了人员和物资快速流动,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08万元。2019年,不仅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1万元,而且152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70万元。”史洼村党支部书记毛杰笑着说。

今年32岁的毛杰是土生土长的史洼村人。他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2017年9月回到家乡成为“返乡兴村新村干”,2019年5月起任村党支部书记。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村民富了,这个村才算强了。”毛杰说,在这个“成长拔节”的时期,该村利用“扶贫厂房”招引企业入驻,还将土地集中流转给种粮大户,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在担任‘返乡兴村新村干’时我不断调研,想做点成绩出来。我发现,村里是沙土地,适合种植草坪,就带头尝试在村里流转土地140亩,没想到第一年就给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亩均年纯收入约8000元。”毛杰说,截至目前,他已经流转土地340余亩,不仅将一些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了,也为村民提供了几十个就业岗位。

以“辛苦指数”

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金山银山不如房子后面的青山(板凳上面话振兴)(6)

“我们这儿有句老话,说出来也不怕你们笑话——张圩到塘沟,一路都是沟;张圩到沭阳,一路‘磕啷塘’(意为坑洼不平)。这说的就是我们村里的路。”今年63岁的张占书说,路的变化让他感慨颇多。

张占书曾任万庄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记忆里,2003年之前,万庄村是没有水泥路的。

“这帮年轻人来了之后,村里的路便一条接着一条修起来了。他们在治村、管村、建村方面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是干了实事的。”张占书说,特别是2021年,有4笔帮扶资金支援万庄村,村里一共修缮了大大小小17条水泥路,还把所有的沟渠都疏通了。

据了解,苏敏这一届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5岁,而上一届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为69岁。苏敏说:“对我们来说,希望争取到的每一笔帮扶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我们能做的就是以‘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采访中,毛杰常说,“村里有钱了,就可以帮村民做民生实事、谋发展。”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道路修好后,又安装了100多盏路灯,随后实施“农开项目”计划,为1800亩农田铺设水泥路,让大型农用机械能直接开进田里。

小康梦圆不是重点,接续奋斗未有穷期。“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我们将充分挖掘本地古迹、民俗、红色故事等文化元素,进一步探索文旅融合促产业发展,走好乡村振兴路。”毛杰说。

乡村振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了让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牢、钱包更鼓、米袋子菜篮子装得更满,史洼村、万庄村的党员干部奋力书写“小村奋斗史”,而这一篇篇“小村奋斗史”像星星之火般引领群众,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采访手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青年是社会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一路走访,我们见到许许多多和苏敏、毛杰一样在田野中挥洒汗水的青年。他们带着知识和激情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把史洼村、万庄村等过去让人想“逃离”的村庄,变成多少人向往的诗意田园。他们为群众致富选对了路子,他们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毫无疑问,乡村振兴这个宏伟的任务,急需这样的青年提供新动力。所以,无论是青年还是乡村,都要看到当前这个历史机遇,共同奔赴、彼此成就。

速新闻记者 顾园园 仲文路 邵建萍

通讯员 丁华明

制作 王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