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通称血液,包括血、津、液三部分。

血,是生命体内红色而温热的液体,是对生命体物质的最直观认识。

古代的祭神仪式,称为“杀牲祭天”。有资格祭神的“牲”,不是随便选的。最高级的“牲”叫“獬廌”,为一种能辩是非曲直的神兽,相传这种神兽的血,可与天神通灵,此即《说文》所言:“血,祭所荐牲血也”。

血,甲骨文是指事字。在器皿中加一个表示液滴的圆圈指事符号,具体描述的是祭神杀牲时,滴注在器皿里的体液。

人,作为生命体,同样离不开血。有形的“血”与无形的“气”,构成了人体的全部。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活一口气,血以奉生身,故《素问·八正神明论》明确指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那么,血,又是如何化生的呢?

有形之“血”,必靠无形的“气”而化生;

气不能直接化生为血,而是要作用在一定物质之上,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化生为血。

人体的血,分出生前、出生后两个阶段进行化生。

血,出生前阶段的化生。

人体发育自受精卵开始。

当其植入母体子宫之内,用受精卵中的元气,将母体中的特定物质化生为胎儿需要的血。

现代胚胎学研究证实,受精卵着床两周(14天)以后,胚胎的中胚层卵黄囊聚集细胞,又称“造血干细胞”,发育成为血岛,一直持续到第九周(63天),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从第六周(42天)开始,血岛的造血干细胞,随着血流迁移到胎肝种殖,形成胎肝造血中心,逐步开始造血。于第十三周(91天)至第二十六周(182天)期间,成为胎儿的主要造血中心。同时期还有胎脾、淋巴结造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

胎儿于第十三周(91天)生长骨髓并造血,自第三十五周(245天)开始,成为造血中心。同时,胸腺开始造血,产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此时,胎肝造血退出。

人体胎儿时期,血细胞形成的先后顺序为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从此造血过程可以看出,人体胎儿时期,用于抵抗外邪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较晚,胎儿必须依赖母体抵抗外邪,这就是母亲怀孕早期一定要避免外感的原因,母体外感,胎儿必然外感。

另外,从造血时间规律上可以看出,一周“七天”这个数字的分期性,而“七”正是母体阴数(六和八)的平均数。所以,胎儿时期是以母体的阴数来分期的。就是通常说的胎儿几周几周,一直到28周出生(怀胎十月)。

在整个胎儿时期,母体的血气与受精卵元气相结合,给予了胎儿充足的血,以奉胎身,直至胎儿发育成熟。

血,出生后阶段的化生。

人体出生以后,靠先天元气(胃气),将饮食五谷化生为血。

新生儿的首次饮食,是母乳,称为“汁”。

这种“汁”,可以提供十月之久(哺乳十月)。

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乳是最易吸收、营养最高的饮食。

母乳也是人体出生后最先化生“血”的来源。此即《灵枢•决气》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当新生儿几个月后,可以进一些辅食之时,就开始了持续一生化生血液的过程。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三焦,为人体元气输布的通道,具有别开血、津、液通路的功能。

上述经文中的“气”,皆为人体的元气“胃气”。

“胃气”作用于饮食五谷,《灵枢•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胃气”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此为血的化生过程,贯穿人的后天一生。

现代胚胎学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骨髓是人体造血中心。

0~4岁,全身骨髓均为红骨髓,此时期造血最为旺盛,人体生长发育很快,红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地方,同时还产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5~18岁以后,红骨髓开始部分脂肪化,形成黄骨髓;

18岁以后,红骨髓只存在于扁平骨、短骨、长管状骨的近心端,如颅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骼骨,肱骨、股骨的近心端。而黄骨髓平时不造血,具备潜在的造血机能,当疾病时可重新被激活。

人出生后,由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淋巴干细胞,继续分化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内发育造血,T淋巴细胞则随血流迁移到胸腺、脾、淋巴结内发育造血。

人出生60天后,胎儿的肝、脾、淋巴结,不再造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当某些疾病(白血病)时,也可重新被激活。

骨髓者,肾之所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其亦属津液范畴,得“胃气”蒸之,源源不断,化生为血。

——本文节选自拙著《五形人与治未病》第四章第一节 血的化生

淡红色的血是什么征兆(血红色温热养护生命)(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