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1)

“老戏骨”陆树铭因病去世。

他最被人熟知的角色,是在1994年《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

卧蚕眉,丹凤眼,青灯下,左手握着《春秋》,右手轻捋长须。

如此人物,形神必备。

所以有人说:“陆树铭之后,世间再无关云长”。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2)

陆树铭去世之后,很多老艺人发文悼念,最让人动容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扮演者孙彦军。

他喊一声“二弟”,却再也无人回应。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3)

说来真是让人唏嘘:《三国演义》中,生性孤傲,铁骨铮铮的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听闻消息失声痛哭,肝肠寸断。

如今,现实生活中的陆树铭去世,孙彦军悲苦。一时之间,让人分不清是在剧中还是现实。

或许,将自己的一生和饰演的人物融为一体,是一个演员最好的修为。

无论是在民间传说还是在小说中,关羽都是一个忠字当头,义薄云天的豪迈人物。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4)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描绘过关羽的功业与经历,但有这样4副对联,写尽关羽的一生。

第1副对联:

生蒲州,辅豫州,保荆州,鼎峙西南,掌底江山归统驭;

主玄德,友翼德,仇孟德,威镇华夏,眼中汉贼最分明。

这一副对联,上联写了关羽一生行迹:出生在蒲州,“桃园结义”之后忠心辅佐“豫州牧”刘备,对于荆州,又有关云长“单刀赴会”和“水淹七军”的煌煌功绩。

在下联,又写了关羽的“人际关系”:尊兄长刘备刘玄德为主,与三弟张飞张翼德亲近友好,而在他一生之中,与曹操曹孟德算是“亦友亦敌”。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5)

关羽一生,成于性情,败于性情。

他生有豪侠之气,为人刚毅忠勇。因为这种性格,在家乡时打抱不平惹了祸事,于是落拓江湖,而后遇见刘备张飞,于是有了“桃园结义”的故事。

这种性格,让关羽在艰难困阻中一路走来,初心不改,于是有了关于他“忠义”的赞誉。久而久之,这种赞誉也会转变成一种自负,最终就成了刚愎自用。

关羽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忠勇无双,但关羽最后的“败走麦城”,同样是因为他性格中不加约束的自以为是。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6)

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得特别准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你身边全都是赞誉之词的时候,就要保持警醒了,在飘飘然之中总是会让人失去判断。

所以,不要有无谓的情绪,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同时,不要放任自己的情绪。

因为所有情绪的爆发都是“一时之快”,随之而来的后果却可能让人难以承受。

第2副对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不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无愧青天。

这副对联有两个鲜亮的颜色:赤与青。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7)

上联写“赤”:红色,向来与忠勇联系在一起。

赤胆忠心。

关羽的特色就是“面如重枣”,面目如红透了大枣,这也说明了他的忠心耿耿,而他的坐骑是赤兔马,“赤帝”,是指汉室传承。

当年,刘邦斩白蛇起义,史书上记录说:“赤帝之子杀白帝之子”,所以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也是赤帝。

下联写“青”:青灯下手持《春秋》——这是很经典的关羽形象,他不止是一介武夫,而是熟读经史。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8)

《春秋》,是孔子编纂的书籍,它不单是史书,而且是“四书五经”中的《春秋经》,在《春秋》中,孔子“微言大义”,用一个词就表明自己的褒贬态度。

孔子晚年就曾表示: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后世的人啊,了解我还是怪罪我,都是会从《春秋》中来。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9)

或许,这就是关羽一身忠勇的由来,他心中有一杆尺,衡量天下忠义。

第3副对联:

识者观时,当西蜀未收,昭烈尚无尺土,操虽汉贼,犹是朝臣,至一十八骑走华容,势方穷促,而慨释非徒报德,只缘急国计而缓奸雄,千古有谁共白;

君子喻义,恨东吴割据,刘氏已失偏隅,权即人豪,讵应抗主,以八十一州称敌国,罪实难逃,而拒婚岂曰骄矜,明示绝强援以尊王室,寸心只在自知。

这副对联很有意思,它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关羽一生中很重要的两件事:华容道义释曹操与断然拒绝孙权求亲。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10)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败走华容道,已经陷入穷途末路,但最后把守路口的关羽却因为感念曹操当年的知遇之恩,于是放走了曹操。

这似乎成了关羽的一个“污点”,毕竟忠义两难全,既然尽忠于刘备,又怎么能“义释曹操”?

但在上联中,作者写出一个很新颖的角度:

华容道上放过曹操,并不是单纯为了“报德”,而是从大局出发,毕竟当时曹操兵败,元气大伤,此时如果杀了曹操,东吴坐大,最后的结局,难免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关羽放过曹操,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义气(知恩图报),更重要的是,在蜀国实力微弱时,保持了三国的平衡。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11)

到了下联,作者又讲起关羽傲慢自大地拒绝孙权求亲的事——这一点,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意难平,毕竟当时关羽的态度太过傲慢无礼,甚至说出“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的话。

对于这件事,对联作者的解释是,关羽忠于汉室,孙权不过是割据一方的霸主,即使刘备势力不如孙权,但也不能委屈自己一身正气,于是关羽才大骂使者,折辱孙权。

明示绝强援以尊王室”,这样的行径,确实更贴近关羽的性格。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12)

但无论如何,关羽最终还是为此而死,让人唏嘘。

第4副对联:

才兼文武,义重君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威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长绕旧神京。

《三国演义》的故事,很多是以史书《三国志》为蓝本,但在其中一些情节,却有魔幻色彩,比如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他的一缕英魂不灭,甚至以此吓孙权,杀吕蒙,这样的写法,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陆树铭关羽最后一战(世间再无关云长)(13)

真正的忠勇,必然是有勇有谋,关羽最后的结局,太过促狭,但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却是——

人都是败给了自己。

勇武如关羽,却败于自己的性格;凡庸如我们,必然应该更加警醒。

杜牧在《阿旁宫赋》里写: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从每一个人物身上,学到自己能用的东西,这才是读史最大的意义。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