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老戏骨集结,一起来看看这部电影,究竟可以真实到什么地步?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1)

狄德罗曾经说过——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

作为冯小刚导演非冯氏幽默的作品外,力求还原真实、还原真相的一部历史题材影片,冯导以艺术形式手段,正确反映了1942年罕见灾荒,人们的真实生活现状。

老戏骨们空前集结,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等,资深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已臻化境,其中在影片里所体现出的大量细节,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在高于生活的个体对于生存权利的尊重和怜悯,则表现的更具感染力,使人观之立有“寒入骨髓”之感。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2)

电影由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而来,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旱,老百姓已无食果腹,被迫踏上了外出逃荒,生路渺茫的悲惨故事。

影片分为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难民,以张国立饰演的地主老东家一家,以及冯远征饰演的佃户一家为核心进行叙述的。另一条则是陈道明和李雪健为代表的国民政府。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3)

谈《一九四二》之前,需重温下那段惨痛的历史

河南大饥荒是指从1942年7月份开始至1943年春季的这段时间,受灾范围波及到了河北、山西、安徽等几大省份。

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当时正是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各层级对于此次灾情的不重视、瞒报不报、领导的决策失误等,最终造成了河南全省96个县受灾,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大约有150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4)

影片的本质,源于真实

不管是从剧本的选择与创作,拍摄取景的过程,还是演员的动情演绎,《一九四二》想做到的就是要把观众带入到那段历史当中,亲自去感受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景。

接下来,偶説君就从影片的多个方面,与各位浅聊《一九四二》所带来的真实一面。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5)

1.内容真实。影片取材真实的历史事件,上千万人因吃的问题而陷入绝境,令人惊愕!也许这段过去是民众所不愿提及的,多年以来,竟很少被人说起。

冯导用了18年来计议这部影片,历经9个月的精心筹备,5个月的艰苦拍摄,重启了这段封尘在记忆深处,被人所遗忘的1942年。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6)

2.真实取景逃荒路。制作团队横跨7地拍摄,从河南郑州的拍摄基地开始筹备制定路线,由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的老地主家展开剧情,辗转河南9市21县、山西、陕西、重庆等多地取景。

主创团队重走逃荒路,边走边采,汇集地方有关河南旱灾的相关资料,收集村里老人们的口述转为手稿,这在影片中,从老东家等难民所选择的逃荒路线得以体现,而这只是其中的一条路线而已。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7)

3.真实场景的设置。外景采集完毕后,接下来就是场景细节化的布置了,其目的就是年代感的真实带入,冯导对于拍摄《一九四二》的整体场面调度要求极高,力求还原历史原貌,所有的街道、商铺、私宅都必须是原来有过的,不可臆造,包括所有室内场景的拍摄,以及道具的摆放,为此剧组翻拍了近10万张历史照片,布景后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就是全部根据历史图片设计出来的。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8)

4.语言的魅力。《一九四二》这部群像大戏,光是主要参演角色就有20人之多,冯导在拍摄期间要求,除几个特殊角色以外,全员必须学习河南方言,并且在影片中以自家语言的形式现场录制,不得后期添加配音,原声原景,与那段历史更进一步。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9)

5.接地气的服化道。黑棉袄、白布褂子、头上扎个巾或是顶个圆礼帽,是那时劳动人民的普遍着装(男)。在物质不充足的年代,人们的着装还是较为艰苦和朴素的,其讲究多是以实用为基础,遮体避寒即可,不管是在服装的样式还是材质方面,贫富差距化较大,一眼可辨。

影片中身为地主的老东家一家,在没踏上逃荒路之前,在穿着上就可以很明显的与其他普通百姓区分开来。

为了配合影片中多个大型迁移场面,剧组收集并赶工制作服装超5000套,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特定服装和军装,之所以有了这些幕后充足的准备工作,才为观众们呈现了那几场,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难民逃荒的真实场景。

演员们的妆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脏乱差的妆感更突显了难民迁移途中饥寒交迫的凄惨处境,贫穷与战乱带来的灾祸对于劳苦大众的影响,可以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在影片里出现的部分主要道具,不管是在还原度上还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都颇为的精致和巧妙,例如老东家的马车,佃户瞎鹿的平板车,还有那些与生活相关的日常必备用品等,尤其是瞎鹿给闺女手工制作的核桃风车,倒有一丝农村乡间的童年味道。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10)

6.真实情感流露。影片的核心,是要突出一个“饿”字。咱们今天不聊该片存在的历史意义,也不聊影片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就是怎么真实怎么来,老戏骨们如何用演技来表现出饿的状态?吃饱了肚子,怎么去演也不会有那种感觉,那就用真实的饥饿感来接近角色,寻找感觉。

从未进组的时候,冯导就要求主要的几个演员需要减肥来贴近角色,这到还没什么,真正的噩梦是从进组之后开始的,那就是开拍多长时间,就要挨饿多长时间。

平时生活优越的他们哪里经历过这个,而且一饿就是饿上好几个月,一天半碗小米粥,年轻人再配个鸡蛋,一天一个苹果或者橘子,一天两天还好说,几个月是真得难熬。

人饿得慌了,饿得急了,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下降,整天头昏脑涨,迷迷糊糊的,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吃上半块糖,在这样的状态下开拍,才是人饥饿时候的最真实状态。

这是真的饿,不是在表演,全身没有一点力气,两个字能说清的事绝不用三个字,编剧刘震云后期把台词改得较为精简也是出于此原因,于是就有了在影片中我们所看到众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11)

7.演员表演。张国立饰演的老地主,家境富裕,儿女双全,却因天灾人祸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从刚开始认为暂时外出躲灾到最后的家破人亡,张国立把这个人物的心理历程变化演绎到了极致,脚下的路走的越多,心也就越凉,人戏合一来形容毫不为过。

每一位出色的演员,都会遇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不是演员把角色演活了,而是角色赋予了演员另一个灵魂。

李雪健老师饰演的李培基亦是如此,临危受命成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却是跳进了一个水深火热的大坑之中,本是来筹措军粮,不曾想万千民众已处在生死关头,在政府与百姓之间痛苦周旋的他深感无力,解甲归田的无奈溢于言表。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12)

好的演员能做到人戏不分实属不易,但在《一九四二》里,这种情况就如百花齐放般叫人惊叹!

张涵予脱离了《集结号》谷子地的形象,传教士小安舍弃珍贵的粮食,只为给民众们传递去精神的力量和信仰。

徐帆饰演的花枝和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形象,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存下去,不惜一切代价的自我牺牲,却是同样的伟大。

不管面临何种灾祸,母爱的力量是永远不会被击垮的,徐帆没有在影片中,亲人逝去后表现出一个弱小妇女过于激烈的复杂情感,化繁为简,用麻木来诠释多种情绪,让表演来得更为高级,所有的不幸皆以遭遇,悲伤都显得太过奢侈。

陈道明、冯远征、范伟、段奕宏等一众戏骨的角色,同样令人记忆深刻,在他们的演绎下,每一个角色都变得有血有肉,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鲜活、丰满、栩栩如生。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13)

在《一九四二》中,他们所饰演的角色,已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角色,甚至在片中,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只是个演员,张国立就是范殿元,徐帆就是花枝,之所以生成了这样奇妙的情境之感,才赋予了影片格外的真实。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14)

8.布光和影片色调。影片的整体色彩都是以灰暗色调为主,从人物的着装、道具,以及场景中设置的光源,营造的氛围显得是那么的昏暗无力,这也为情节和人物蒙上了一层悲戚之感,同时也在暗示着这部影片这段历史黑白世界的残酷和无情。

而在后期布光的画面渲染上,唯独有两处不同的色调反差却是极为强烈。一处是一望无际已经枯黄的芦苇塘子,花枝与栓柱对视而立,良久之后,花枝说了一句:4升小米,卖了我,就是饿死也别卖孩子了,行吗?栓柱默默的点了点头,算是应下了。

另一处就是栓柱为了花枝的承诺而命丧黄泉,日本刀从口中插入透脑而出,鲜血喷洒在灰暗色调的黄土地上,是那么的鲜艳刺眼。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15)

色彩的冲击感,影射的是在此灾祸中,千千万万普通民众饱受磨难的苦痛呻吟,也为那个年代死在命运转轮下的无数生命感到惋惜。越是普通弱小的生命,在消散于历史洪流中的过程就越显得真实。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冯小刚集结号之后最好的作品)(16)

《一九四二》带来的真实感是无可比拟的,它再现了1942年惨痛的回忆,重现历史的目的,是让各位铭记伟大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

就如影片最后老范在路边遇到的小女孩,老范拉起了小女孩的手,两人搀扶前行,既然前面有路,就还有着希望。



关注“偶説沵看”畅聊新老电影、看幕后故事、品人生百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