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在本村参加基干民兵。1943年,前往北海区大东印刷厂工作,随后担任蓬莱县磁石区区公所文书一职。
- 1945年6月,加入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奔赴东北,并先后担任中共海城中心县工人联合会秘书、主任、中共海城县腰屯、小孤山、腾鳌区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 1948年6月,进入中共鞍山市政府工作,先后担任鞍山市总工会组织部部长、鞍山市和平区区委书记兼区长等职。
- 1950年,调入鞍钢工作,历任鞍钢公司第一炼钢厂工会主席、副厂长、党委副书记、第三炼钢厂党委副书记、辽宁省工业部巡视员、第一炼钢厂党委书记、鞍钢公司工会副主席、主席等职。
苍茫的海面上风平浪静,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朝阳之下一艘帆船在粼粼的波光中孤独航行。
船头,筋疲力尽的王春英手扶着栏杆,惊魂未定,回想起刚刚经历的那场暴风雨他仍感后怕,所幸自己和整船的同志们逃过一劫。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后,党中央决定紧急从山东抽调干部组成干部团奔赴东北。中共胶东区随即派遣一批干部与胶东14团一部共计700余人前往东北。9月上旬,轮机船拖着一艘帆船,承载着干部团从蓬莱北沟栾家口起航开往东北。一天深夜,帆船行至旅大老铁山附近时突遇暴风雨。狂风呼啸,巨浪翻滚,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大海中,帆船犹如一叶扁舟单薄无助,任由海浪拍打。船上人仰马翻,乱作一团,船长果断决定砍断拖船的缆绳,免得一同被大海吞噬。帆船脱离了轮机船,顷刻间被惊涛骇浪推向了远方,消失得无影无踪。
1947年底,路政在海城县工作期间留影。
帆船终于逃出了风暴圈,王春英赶忙帮助抢救伤员,清理现场,好在同志们均无大碍。
“这位同志,谢谢你帮忙抢救伤员!”一位女同志走上前来对王春英说。
寡言少语的王春英并没搭话,只是微微一笑,点头示意。
“我叫黎晓,你叫什么?”女同志介绍道。
“我……我叫王春英!”
“哈哈哈,看你斯斯文文像个大姑娘,名字也像女人,这样哪行?”黎晓爽朗地笑道,“况且,用本名工作会拖累家里,不如换一个名字吧!”
“那换啥啊?”
1948年4月12日,路政、贾玉珍夫妇在海城合影。
黎晓望着火红的朝阳,思索了片刻说道:“暴风雨固然可怕,但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政治道路,所以光明终会来临,干脆你就叫路政吧!”
王春英虽没有说话,但却微笑着点着头表示同意。路政,多么有寓意的名字啊,我跟着共产党走了一条再正确不过的道路,并且我定要继续走下去,风雨无阻!路政望着远方,内心充满希望。
路政,1920年出生在山东蓬莱县大柳行乡的一个贫农家中。1933年,家中光景不好,13岁的路政便被迫带着弟弟随老乡背井离乡,一路辗转到哈尔滨,在道里区的一家印刷厂找到了一份排字工的营生。由于这里经常印刷俄文报刊,聪明的路政开始努力学习俄文,逐渐掌握了常用的俄语,也懂了一些文化知识。他为人勤奋好学,活儿干得又快又好,很快成为一名熟练的排字工。
1952年,路政在鞍钢一炼钢厂工作期间留影。
然而东北在日本人的统治下水深火热,人民备受凌辱。特别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人对东北人民的残暴统治更是变本加厉。路政在这里看尽了侵略者对同胞的践踏和欺辱,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1941年,听说专打鬼子的八路军在自己家乡建起了革命根据地,路政毅然辞去工作,踏上归乡的路途,并在本村参加了民兵组织。1943年,组织上了解了路政曾是个印刷工,还懂俄文,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所以安排他前往牙山北海区大东印刷厂担任文书一职。1945年6月,加入共产党。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指示山东军区抽调干部团奔赴东北,旨在建立东北根据地。9月上旬,路政随山东干部团从蓬莱乘船前往东北。
然而登陆辽南后,我方人员被驻守在此的苏军阻拦,战士们上前打着手语可无济于事,好在懂俄语的路政与对方交涉苏军才顺利放行。而后,路政随同干部团暂驻岗里(苏军管辖区,设有卡子),路政在岗边担任起了临时翻译,协调苏军与我军相关事宜。这段时间,杨克冰、杨春茂、李力权等我军干部就是通过这个卡子进进出出,认识了路政这个腿脚勤快话却不多的年轻人。
1956年,路政在鞍钢一炼钢厂平炉前,右为曾扬清,中间人路政。
短暂停留后,路政等随吴克华(开国中将)、彭嘉庆(开国中将)率领部队进入海城,参与接收伪政权。当年11月,又一批干部抵达海城,随即成立了中共海城中心县委,路政担任县工人联合会秘书、主任等职。
1946年初,国民党军队开始大举进犯东北。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开国上将)亲临海城,布置支前工作。路政和尹玉华、黎晓等被安排前往军区医院,参与伤员救治。不久后,在海城县副书记金铎带领下,由路政、尹玉华等16人组成的武工队前往岫岩王家堡子一带与国民党军队开展游击战。其间,经组织介绍路政结识了岫岩土改工作队队员贾玉珍,后与其结为夫妇。贾玉珍,1926年出生于山东栖霞县寨里乡,于抗战胜利前参加革命,二人至此共同投入到了东北的解放战争中。
这一时期,路政先后在中共海城县腰屯、小孤山、腾鳌等地担任区委副书记、书记等职。时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四处遍布敌人的哨卡,时不时就要对我军进行扫荡。面对兵力占优的敌人,游击队需频繁转移,顽强与其周旋。艰苦卓绝的斗争旷日持久,直到1947年底,历经几进几出,前后百余次战斗,我军最终解放海城。而作为全程的亲历者,路政对此的记忆尤为深刻,以至于日后看到电影《五更寒》时说那就是当年他战斗的影子,并叮嘱晚辈要铭记过去,珍惜今天。
1948年6月,路政进入鞍山市政府工作,先后担任鞍山市总工会组织部部长、鞍山市和平区区委书记兼区长等职。1950年,调入鞍钢工作,历任鞍钢公司第一炼钢厂工会主席、副厂长、副书记,第三炼钢厂党委副书记。1960年,调任辽宁省工业部巡视员,后回到鞍钢先后担任第一炼钢厂党委书记,鞍钢公司工会副主席、主席等职。
1964年,路政、贾玉珍夫妇在鞍山与孩子们合影。
鞍钢的领导干部们重视工人,关心工人,这是一直以来的传统。而这一点在工人出身的路政身上体现得更为深刻。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在工会,他的一项雷打不动的工作就是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职工家属,了解职工家中困难,凡事做到心中有数。每年的年三十他也都是忙着在厂里或职工宿舍中慰问职工。时间长了,全厂上下包括职工家属都熟悉了这位平易近人、毫无架子的厂领导。到了后来,厂里无论谁家有个婚丧嫁娶或是邻里纠纷也都找他出面。对此,路政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即使多年之后在担任公司工会领导期间,他也会到孟泰、王崇伦、草明、于敏、罗丹等人家中坐坐,送去公司的关怀和问候,年年如此。
当时,路政邻居家有一个侄儿因父母双亡寄养在此,中学毕业后伯父不愿再供他读书,劝他归乡务农,这孩子心有不甘,成天闷闷不乐。路政了解情况后便去劝邻居,不如让这孩子先读着,考不上再说。随后生活也颇为拮据的路政决定资助这孩子继续读书。后来这孩子考上了技校并在鞍钢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对于路伯伯他则是感恩戴德,时常念起他的好。而类似这样的慷慨解囊,路政自己都不知做了多少回。
1957年,一炼钢生产任务尤为繁重。在厂里的动员下,工人们鼓足了干劲,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到厂加班,很多人甚至直接吃住在工厂里。可这么一来,家属有了意见,向厂里反映问题,说家里男人常常借口加班不回家。路政得知情况后立刻组织几辆大客车,将职工家属请到工厂里,实际参观和感受工厂工作。当家属们在昏暗的厂房中发现在高温中作业的家人时,不禁湿润了眼眶。有人流着眼泪说,平日里看丈夫穿得干干净净的下班,回到家倒头就睡,没成想在工厂的工作是这么辛苦劳累。从此以后,家属们更加理解和支持家人工作,这使得工人师傅们能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之中,炼钢厂的钢产量随之不断提高。正如路政所说:“只有领导干部真正关心职工生活,职工才能更加关心工厂的生产!”
然而,路政对于职工的关心还不仅限于此,一直以来他都寻求从各个方面给予职工最大的关怀和帮助。在担任鞍钢公司工会主席期间,鞍钢文体活动日益活跃,在路政的建议下,公司组建了鞍钢体协,并由他兼任体协主席,鞍钢的各球队也在此期间相继建立起来。
1965年,路政在鞍钢工作期间留影。
那一时期,鞍山的篮球事业异常火爆,以鞍钢和鞍山市为两大阵营开展的篮球比赛受到了市民的极大关注。两大阵营中以鞍钢烧结总厂队和鞍山电业局队实力最为强劲。每当有两队的比赛时,烈士山下的灯光球场上便座无虚席,人声鼎沸,一票难求。当时的烧结总厂篮球队在全国冶金系统中都独占鳌头,成为了鞍钢的一张名片。而鞍钢烧结总厂队也正是在路政的协调下招来了曾在辽宁队效力的著名球员于卓忠、荆永昌等多名专业球员和教练。正是在路政等领导干部的支持下,篮球事业才能在鞍钢蓬勃发展。如今不少上了年纪的人提起当年那紧张火爆的场面仍然记忆犹新,说那真是奇观奇景。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这对于丰富鞍山市民的业余生活起到了巨大作用。
与此同时,路政也重视工人典型的树立和青年干部的提拔。他定期组织召开先进典型座谈会,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这也促使当时李绍奎、车桂芝等一批先进人物的涌现。在耐火厂任四清工作队队长期间,他主张提拔并大胆启用青年干部,而这批青年干部中有的成为了日后鞍钢的主要领导。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党为民尽职尽责的人却于1968年因病猝然离世,年仅48岁。他走得太过突然,太过急促,但人们却不会因此忘记那个曾热心为民、忠厚质朴的好干部——路政。
王帅 撰文 智春山 杨伟平 史料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