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离不开动物的属性而动物一般有两方面相互交织、又相互矛盾的性格一种是温情善良,一种是凶残冷酷每个动物都有这两种属性,只是表达程度、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人是所谓的高级动物,自然会有这两种个性时不时会暴露出来,至于暴露那个方面,则是所处的条件环境影响而造就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和动物什么感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和动物什么感情(人是感情的动物)

人和动物什么感情

人离不开动物的属性。而动物一般有两方面相互交织、又相互矛盾的性格。一种是温情善良,一种是凶残冷酷。每个动物都有这两种属性,只是表达程度、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人是所谓的高级动物,自然会有这两种个性。时不时会暴露出来,至于暴露那个方面,则是所处的条件环境影响而造就的。

这种条件环境,一个是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一个是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人就是在这两种环境条件下生活的。尤其社会环境条件,所站的地位、份量更高更重,是人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谁都须臾离不开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大熔炉中,人不能孤立的存在,他是大家庭的一员,是社会关系的主体。身处的时空领域,绝大部分涉及社会事务、事关社会生活。这样,人的动物性必然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中显现出来,这是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感情的自然流放,是社会交往的真切感受,根本由不得自己。就像高兴悲伤的眼泪一样,会夺眶而出、情不自禁。

人作为感情的动物,某种时候,理性能够把控,本能的欲望也会受到理性限制。这种理性就是社会交往规则、伦理道德规则。但有的时候,会走向感情的极限,会冲破理性的束缚,连自己也无法控制。这就是动物性的逼真暴露。因为人毕竟既是感性的动物、又是理性的动物,这与一般动物显著不同。如果从感性而言,当然禀赋天生的感情,悲伤喜乐、爱恨情仇,样样不少。感情这东西,在某种情形下可控,某种情形下就难以驾驭,实在到无法控制的程度,犹如滔滔江河,势不可挡,会肆意倾泻的。

温情与善良既是人的动物属性,也是人的社会属性。既有先天的本能因素,又有社会矫正、个人修为的后天因素。一个人,爱人爱物爱自然,这是天性本性,就如同孩子喜欢小动物一样,有温情善良的一面。只要不去伤害他,不在心灵深处种下伤痛、种下污点、种下苦果,会给予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爱心爱恋。这是真心真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自己的理性判断,内心都有个判断的尺度标准,凡是爱憎一物一人,都是对方、都是身处条件熏陶造就的结局,只要输送了爱、输送了欢喜,输送了安全,输送了生活需要,必然会萌生好感、产生深情。感情发展的必然导向,就是互相爱抚、互相珍惜、“投桃报李”。如果你不爱我,反要伤我,何谈“爱的奉献”,这不符合公平、对等原则。自然会露出动物冷酷凶残的一面,横眉冷对,构筑心灵防线,时时提防,唯恐受到欺凌伤害。

人的感情发展到某种程度,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会产生大爱大恨、小爱小恨。这是对等的,也是公平的。说到底,是一种精神交换、感情交换。但事物没有绝对的停滞不前,也没有绝对的运动不休。人的感情伴随万事万物环境条件的变化,这种稳定性也会转化,由好感会转化为恶感,由心目中的好人也会转化成恶人,当然也会由恶感转化为好感的,由心目中的恶人会转化为好人的。时空演绎、事件演绎,亲身历练、深切感受,这是促进相互转化的孵化器,是一块试金石。从必然性、长期性看,感情能够持续,一般可稳控、可定型,不至于“朝秦暮楚、朝三暮四”。但不排除感情变化过程的大起大落,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感情的严重质变,这也符合哲学上的矛盾论、辩证法。

感情的变化,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一是自己内心好恶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伴随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按照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的规律性,感情的稳定性就会打破,会发生评断标准的变更,好恶感的变更。二是身边条件环境发生变化会影响好恶判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条件环境变了,人的观念看法就会改变,固有的感情稳定性迟早会“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形成新的感情、新的喜好、新的依赖,出现与原有感情相反相斥的情绪反映。一旦遇见仇敌就分外眼红,遇见亲人就分外热爱,这实际是外部仇敌亲人的出现,打破了一种感情平衡、感情稳定,出现了大恨大爱的情感裂变。

总之,人还是要抱有良好的心态,良好的情绪,保持感情稳定性,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尤其要防止情绪恶化、情绪污染,以至言语失措,暴露冷酷凶残的一面,不惜以恶制恶、以暴制暴。应当用阳光的心态接人待物,始终淡泊名利、坦然面对、善心善为、乐观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