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连日来,由中央电视总台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征程》第5集《能源的血脉》在能源行业反响热烈,片中一位电网员工让人熟知、令人点赞,他就是曾华荣。

曾华荣,南方电网公司一级领军技术专家,南方电网公司防冰减灾联合实验室主任、贵州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总监兼高压设备技术研究中心总经理。他长期从事高电压技术工作,主要研究输变电在线监测及防冰减灾技术,携其科技项目“自主可控融冰操作关键技术研究”成为南方电网公司首批9个科技项目“挂帅”人之一。

时间回到1991年,22岁的曾华荣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带着对电力事业的一腔热忱来到贵州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原贵州电力试验院),从此与电力科研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厦门曾华荣(曾华荣破冰)(1)

曾华荣在实验室开展试验。王燕摄

攻题,知难而不退

时间的分水岭是2008年,曾华荣目睹了解放军官兵、电建党员突击队、乡村干部奋斗在尚未消融的崇山峻岭中战冰雪的身影,触动很大,深刻认识到尽快解决防冰技术难题的迫切责任。

在此之前,曾华荣是“西电东送”项目的调试骨干。在那场肆虐南方的冰灾之后,工作重心转向防冰减灾相关应用研究。

“冰什么时候来?会持续多久?什么时候可以融冰?能造成什么样的损害?什么时候会结束?……”回忆起那段经历,曾华荣说,冰灾来得太突然,当时经验少、基本没有参考资料,冰情又严重,工作开展非常艰难,一下子搞懵了!

“当时最缺的是‘眼睛’和‘感知’,一双可以看得见冰情的眼睛和一套可以监控冰情变化的感知系统。”曾华荣动起了脑筋,说出自己的想法,由于当时没有对来冰的监测和预测,才使得冰来了我们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我们深刻反思和总结,选择了对输电线路进行抗冰加固、覆冰监测预警、预测预报、直流融冰装置等几个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攻关。”曾华荣、吴建蓉、杨涛、黄欢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技术人才聚集到防冰技术团队,开启了防冰技术第一步——“看得见”的攻关。

说干就干,曾华荣团队开始他们的研究征程。他们以办公室为家,以实验室为战场,从收集资料、提交可研报告、批复、研究、调试、正式投运……一堆堆资料,一串串数据,在他们的脑海里“跳动”。

作为项目的核心骨干,曾华荣白天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晚上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反复推敲和测算,确保技术攻关方向及原则不偏不倚。

“当时什么都是从零开始,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防冰技术团队成员吴建蓉回忆说,最开始还是很艰难的,大家都希望早日研发出来,团队坚持“白加黑”“五加二”的研究,反复讨论、无数次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现场基础测试、数值建模、模拟计算、调试测试,防冰技术团队最终研究的第一代防冰监测系统实现了“看得见”冰情。

“就像打仗运筹帷幄需要的情报一样,监测系统这双‘眼睛’看到的就是我们需要的‘情报’。”曾华荣说,有了它提供的信息,我们才知道哪里有冰,哪里最严重。

通过不断地应用和迭代,第二代带有防冰冻功能的监测预警系统应运而生,实现了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的进步。目前,覆冰监测预警装置已研发迭代了第三代,有摄像机、拉力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等传感器的覆冰监测预警装置相当于给电网安上了“千里眼”,实现了实时了解输电线路覆冰情况。

有了“情报”,怎么预判冰情的未来走势?凭着对电网事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钻研韧性,防冰技术团队在防冰技术领域不断开拓着自己的科研“天地”。一种新的技术——预测预报又一次在团队诞生。该技术是结合了气象和地理位置信息的预测预报系统,实现了“看得远”的功能。

实现了“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如何把线上的冰融化?重庆大学教授蒋庆良说,覆冰是极其复杂的国际性难题。在2008年南方大面积冰灾后,我国开展了广泛研究,而直流融冰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解决电网大面积冰冻灾害的方法。

在2008年抗冰复电期间,南方电网公司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及时组织专家、学者汇聚贵阳专题研究,提出了分线融冰提高电网抗灾保障能力的举措。贵州电网公司迅速落实,曾华荣、马晓红、张迅等一批技术骨干主动参与研究,在直流融冰装置上开展融冰技术攻关。

当时,500千伏线路的融冰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先例,无经验可借鉴。曾华荣和团队一起不停地在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上较真。历经艰苦攻坚,两套融冰装置样机试验成功,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直流融冰装置可以解决500千伏大线径线路融冰的难题,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曾华荣说,直流融冰装置将我们通常用的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给输电线路通上大电流,相当于给输电线路装上了“加热器”,可以将线路上的覆冰融化。

结题,实用来证明

“2011年的冰灾持续时间长达21天,灾害程度已接近30年一遇,但电网的受损程度大大降低,实现了‘不倒铁塔、县城不停电、不停重要用户’的三条底线目标。”曾华荣自豪地说。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原本对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科技充满憧憬,但最终在父母的影响下选择了电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从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反而很庆幸。”曾华荣说,能够参与到“西电东送”项目调试、亲历贵州电网防冰减灾技术从无到有、再到专精尖,非常骄傲和自豪。

自从走上了电力科研之路,曾华荣便模糊了节假日和上下班的概念。无数个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的夜晚,那个亮着灯的实验室闪动着曾华荣和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

曾华荣常说:“任何脱离实际应用的科学研究都毫无意义。”就是这种严谨和坚定的信念,曾华荣一直致力于防冰减灾技术的研究,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并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他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专业特长,解决了电网生产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和电网建设运行管理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目前,南方电网研制的世界首套大容量直流融冰装置,已经实现三代系列产品,共安装了160套,“第三代产品更加智能化,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覆冰监测装置已安装180余套并建成了网、省两级覆冰监测预警系统平台。

“融冰技术的研究最早是在加拿大,但世界第一套直流融冰装置得到实际应用是在贵州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说,可控电流源融冰装置应成为新一代融冰装置的标准型式。

“有了覆冰监测预警系统和直流融冰装置,成功应对了2011年、2014年和2019年的局部冰灾,守住了防冰工作‘三条底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华荣说。

随着防冰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015年贵州电网公司成立防冰减灾重点实验室,2018年升级为南方电网重点实验室,2020年进一步升级为南方电网防冰减灾联合实验室。从2017年开始,曾华荣接过前辈赵立进的班,开始担任实验室负责人至今,实验室也取得来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尤其在电网防冰减灾技术研究方面成效显著,主持完成了十余项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获得国家能源局、贵州省、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实验室的建成,有效的预警南方电网五省区的防冰减灾工作,对‘西电东送’线路设计方案及现有线路改造方案起到了指导性意见。”与曾华荣并肩作战的战友马晓红说,联合实验室为南方电网公司防冰减灾、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数据,在“西电东送”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厦门曾华荣(曾华荣破冰)(2)

曾华荣(左)与防冰团队在变电站到进行防冰实验。受访者供图

续题,当好他人梯

“在防冰技术的历程上,还有许多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攻关。”曾华荣深知肩上的责任和重任,正在研究“超润滑输水材料、防冰涂料、自动除冰“等新的防冰技术。

科研是电网发展的命脉。创新,更需要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科研人才。作为南方电网的科研工作者,曾华荣说:“我有责任和义务为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当人梯,把知识倾囊相授。”

这些年,曾华荣把积累的科研资料,包括脑子里的储存,都与大家“共享”。无论是谁,研究什么课题,借用哪些资料,他都有求必应;年轻科研人员遇到了科研难题,只要找到他,他都耐心解答。年轻人的研究论文,大到研究主题,小到标点符号,他都一字一句地推敲,一丝不苟地修改……

“师父的很多方面都值得学习,他耐心指导和每次的分享都毫不保留地传授于我,虽然还在科研的路上,但他已经全面地培养我们,希望我们做好接棒人,追梦前行。”曾华荣的徒弟杨旗说。

多年来,曾华荣通过师带徒,培养了杨旗、牛唯、刘君等多名科研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徒弟们每次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问世,一个一个变成现实,得到广泛的应用时,他都由衷地欣慰和自豪。

回首30余年,曾华荣从调试技术员,一个防冰抗冰“小白”成长为专业技术领头人。他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难而退缩。曾华荣说:“只有企业这个坚强的后盾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才成就了今天的他。”

作为南方电网科研的代表,曾华荣始终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顾大局、爱科研、重实效,铭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用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诠释30余万南网人“辛苦我一人,点亮千万家”的真实写照;他用实际行动传递“万家灯火 南网情深”品牌形象,他也因是南网人而自豪!

科研没有终点,创新永在征途。在痴迷的电网防冰技术岗位上,面对电力科技奔涌的时代大潮,曾华荣一直在路上……(陈举、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