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旦早字的演变过程(日旦昔字源新探)(1)


日旦早字的演变过程(日旦昔字源新探)(2)


日旦早字的演变过程(日旦昔字源新探)(3)


日旦早字的演变过程(日旦昔字源新探)(4)

日,旦,昔,此三字有联系。把日字说清楚了,其它二字,迎刃而解。古人一定会十分关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这个最大天体。例如,它从哪里升起来,又落在了哪里,为什么它的大小冷热会变化等。巧的是我国东部又是大海,给观察日出提供了条件,古籍也记载了不少例子,有的今天看来,接近神话。①《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这是制历令的官员羲仲,住在大海边观旸谷日出的记载,证明上古观察日出考定天时的一则记录。

②《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这里说的太阳是从大海里叫汤谷的地方升起来,在蒙水河边休息。有意思的是,神话“夸父逐日”实际是反映太阳究竟落在什么地方。③记载最多最复杂的是《山海经》《大荒东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是十个太阳生于大海的传说。那么,它怎样住在海里呢?看同篇记载“汤谷上有扶木,柱三百里,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这是说太阳住在大海里,有个山,山上有个扶桑树,高三百里,谷水很热,太阳在这里洗澡。一个太阳刚回到汤谷,另一个太阳就从扶桑树上出发,每天轮换。同时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也有记载十日并出的情形。传说东方朔著的神话《海外十洲志》又把这个故事发展了,较完整详细。把三百里的扶桑树,扩大为三千里,范围更广大了。

回到正题,日,甲骨文象形字,或圆或方,中间有点。《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日字和旦字中的日,甲骨文也不完全相同。于是有人说,那是太阳从地面升起来的情景,非是。看甲骨文,上日下日,怎么同时有两个太阳,叫人不明白。其原因之根本是太阳在水中的倒影。有的写法上日加点,表实,下无点,示其虚。旦字,金文下有虚影,与日粘连,示其从大海将升未升的情景。有人说旦字下有太阳的黑影,这是不加思考的结果。试想如果用红色印刷的字,那么,就是红色的影子,哪有如此推论。依据以上解释,从《说文》以来,两千年困惑的问题,我们就分分钟搞定。

再说昔字。按照《甲骨文字典》的说法,与往古的大洪水有关,实际不是。那是太阳在海水下面的情景。古人把海平面作为今天和往昔的标准线,日在线上为旦(今天),在海水下为“昔”(往昔)。意思很明白。

旦字,直到唐代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还保留日下面的粘连,见于“坦”和“旦”字。说明柳字与古意暗合。

日旦早字的演变过程(日旦昔字源新探)(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