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那年

文/张允盛

青未了非典(青未了非典)(1)

2003年春,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开始在全国扩散蔓延,从中央到地方紧急部署,迅速行动,一场全民抗击“非典”的阻击战全面展开......

记得那年“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早晨刚起床,本想趁假期回老家送防疫药品的我,突然接到单位领导打来电话,说是县防疫领导小组要求我们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对沿街酒店、药店、理发店等与疫情相关行业联合进行执法检查,要求我立即赶到卫生局集合。本来作为办公室行政人员,当时不在执法一线,又是“五一”假期,家人对此很不理解,但是,疫情当前,作为一个预备党员和市场监管人员,关键时刻必须以大局为重,敢打敢冲,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走出家门......

到了检查组才知道,这是一项非常特殊的任务。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检查组成员十几个人每人必须都戴好口罩和医用防护帽,沿街徒步把城区所有的餐饮、药店和理发店的消毒防控设施全部检查一遍,对存在的问题严加督导,并按防“非典”要求当场拿出整改意见。如饭店、餐馆的碗、筷、盘、勺等餐具用品、理发店所使用的毛巾、剪刀等理发用品工具是否每件都已全面消毒、药店经营的口罩质量是否符合国家防疫标准等等要逐户登记造册。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早八点,检查首先从城区餐饮和药店比较集中的青年路开始,逐门逐户,一家不漏。可以想象,“五一”时节,太阳虽不能说是烈日炎炎,但用骄阳似火来形容毫不为过,再加上为做好个人防护时刻都要紧捂口罩和防护帽的徒步急行,一条街检查不到一半,检查组的同志已大汗淋漓,举步维艰,直到下午两点多,我们才在附近的超市买了几块面包啃下,然后又马不停蹄地继续投入战斗......

经过一天徒步二十来里路的奔波奋战和不厌其烦、口干舌燥的防疫政策法规宣讲纠正,傍晚时分,我们检查组的同志们两腿都如灌了铅一样,累得蹲坐在马路牙子上几乎站不起来......

第二天,我发现检查组的同志又换了两张新面孔。是的,面对这种既危险而又不显成绩,既枯燥繁重而又辛苦劳累的一线联合检查,确实没点信念支撑很难坚持下来......

第三天,两脚已磨出血泡的我,依然忍着疼痛一声不吭,用责任和担当履行着自已的职责和使命,直到圆满完成任务......

“非典”特殊时期的“五一”三天假期我这个“二线”人员关键时候义无反顾地在危险而辛苦的监管一线战斗,虽然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想想代表单位职能为抗击“非典”、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而战,心中顿生一丝自豪与安慰。

几天后,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感慨地说:“检查组带队的领导给我说啦,你在这次联合检查中表现很好,展现了咱一个市场监管人员不怕危验,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和敬业精神,你虽还是预备党员,但“形象问题”你做的非常到位!”

六月上旬,经县局党组研究上报,我被原菏泽市工商局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并被荣记三等功......

六月三十日,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多少事很难在记忆中永远留存,唯有党旗下的铮铮誓言让我铭记在心,永远不忘。无论平时工作中的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还是当前新冠疫情再次告急时的不惧危难,冲锋陷阵,“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已成为我永恒的信仰和行动指南!

青未了非典(青未了非典)(2)

作者简介:张允盛,男,1972年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为山东巨野县市场监管局宣传科科长,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除做好本职工作外,业余从事新闻和文艺创作,先后在《菏泽日报》《群众文艺》(山东省文化厅主办)《中国工商报》《中国消费者报》《山东工人报》等国家和省市级媒体发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小品等60余篇,创作的小品在省、市电视台上演播出160余场,曾先后获编剧、导演一等奖,受到过山东省纪委菏泽市委宣传部、菏泽市人民政府等部门的通报表彰。其中在《中国工商报.文学副刊》发表的《哨音悠悠》《一腔真情鼓与呼》《珍贵的爱,难得的情》《情的过滤,爱的升华》和《山东工人报》发表的《贪官和他的儿子们》等散文和文艺评论曾引起广泛社会反响。创作的散文《永不倒下的偶像--怀念路遥》获“榆林市作家协会、路遥文学联谊会”颁发的“纪念路遥逝世二十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并应邀参加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由倪萍主持的“路遥逝世二十周年追思纪念”活动。

青未了非典(青未了非典)(3)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未了非典(青未了非典)(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