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淡去的釉色

图/文 郑圭意/乡村逍遥客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

近一个多月来,由于某些需求,一直都在整理以往拍的图文。这三组图文是从2010年开始拍到至今,还会一直拍下去。因为是在讲述“我”的故事,是对父辈们的怀念,是在觅拾些许孩童时的记忆……

今天只是想与朋友们分享下我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

其实,拍照是为了看到真正的自己……,在每一次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刻,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在人与人之间流动,通过他人的人生故事,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看到真正的自己。

---2016年7月21日写于芝城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4)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5)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6)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7)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8)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9)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0)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1)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2)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3)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4)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5)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6)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7)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8)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19)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0)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1)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2)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3)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4)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5)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6)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7)

8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8)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29)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0)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1)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2)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3)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4)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5)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6)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7)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8)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39)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40)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41)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42)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43)

*

青瓷精明商人(乡村逍遥客记忆)(44)

《记忆,淡去的釉色》

闽东方言将“陶”叫作“硋”。

福建省的闽东屏南县盛产陶土,制陶历史悠久,始于宋开禧年间,盛于明清,白溪两岸36村,村村办陶厂,户户有陶匠,所生产的陶器可供古田屏南二县有余,落败于近三十年。

在屏南老家就有一个自然村因世代制陶而得名---硋厂村。这个村村民大都姓吴,先祖吴升举在清乾隆年间就开始制陶。

屏南县自古就制陶,陶厂建到八闽各地。他们都是传统陶艺的传人,数百年的制陶工艺,至今仍然沿用手工制作,艰难延续着这份祖传家业。

时间飞逝,离开陶厂近四十年了,现在还时常想起孩童时在“硋”厂玩泥土,跟着父辈学制坯、晒陶坯、上釉、装窑,最有趣也是最期待的是烧窑和出窑了。因为我们会将自己制作的存钱罐放进窑里烧。存钱罐作成宝葫芦状,把平时舍不得花的很有限的一分两分硬币,放入宝葫芦里,直要等到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后才能将宝葫芦砸碎,讨个彩头,说是岁岁平安。

家有兄长,俩个妹妹,兄妹四人,都在“硋”厂出生长大,对“硋”厂有着别样的情怀。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物资极度贫乏,温饱都得不到保障,大人们起早摸黑辛勤劳作着,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我们,我们就满“硋”厂里跑,玩着陶土,跟着父辈兄长们学制陶。兄长学会了上釉装窑和烧窑看火出窑等工艺,母亲及俩位妹妹则做瓷器,唯独我年少时就离开了陶瓷厂到地区少体校,后又去了部队,退伍后分配去了外地工作并成家立业。

陶有大陶小陶之分,所谓大陶,是指大件的陶器,如水缸、酒坛等,小陶就是小件的陶器,如钵、瓮、罐、壶、瓶一类。

做小陶的手摇轱辘车,做大陶的槌子、刮板都是原始工具。小陶在轱辘车上能一次性做成,而大陶则要经过三道工序,因为大陶形体高大,每道工序要间隔一段时间,等陶坯稍干后才可衔接上去。陶工手掬一捧泥巴,捏成圆柱泥条一截一截地附着坯沿加高,达到一定高度后又慢慢地往里缩,泥巴在陶工手里简直就像变魔术般地随心所欲。片刻工夫,眼前出现了一个口小腹大的酒坛坯。最后一道工序是打槌,陶工左手握着蘑菇形状的木槌,贴在坛坯里面,右手举着木槌,进行内外拍打,一气呵成。最后,又拿着一个酒杯粗的小槌沿坛体的上部扣打一周,此时,坛体上出现了一圈很美的花纹,就这样,一件大陶就完整地做完了。

不管大陶小陶,制坯全靠一双手。学会制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选土、配釉、制坯到烧窑看火,这手艺没有3-5年时间是学不成的。一般人一生只能精通一种陶,大多善制小陶的做不了大陶,善制大陶的做不了小陶。

现在,大的陶厂已经见不到了,由于搪瓷、不锈钢尤其是塑料制品的出现,无情地挤占了传统陶器市场,陶器少有人问津,父亲创办的国有陶瓷厂在二十年前就停产转并掉,原厂址被开发成一处商业住宅小区。

我到处去寻找“淡去的釉色”,如路遇制陶作坊必驻足或进到厂里座座,与制陶艺人说说话,抽抽烟,嗅嗅陶土的味道,觅拾些孩童时的记忆……

*

责编 : 刘 忠《白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