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米果,也称“黄米果”、“黄粄”、“黄粿”,是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主要原料,染之以含有多味中草药成分的“碱水”而成的,是江西赣南客家人十分喜爱的食品和待客佳品。客家人做黄元米果起源于唐,兴盛于明,属客家特色点心。除了赣南,粤东、闽西和零散分布的客家地区都有制作、食用黄元米果的传统。这种米果一般只有过年时才家家户户都打制的,吃起来爽口、细滑并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年前年后,走亲访友,赠送几块色黄质嫩的黄元米果为礼,意寓吉祥富贵。江西赣南客家特色美食“黄元米果”,味道浓郁,是赣南客家人熟悉的味道!

赣南客家特色菜(江西赣南客家特色美食)(1)

传统的黄元米果,含有黄栀子、黄荆树、槐花等三味中药成分。干燥成熟的黄栀子是常用中药,其所含栀子黄色素,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食品色素,它着色力强,颜色鲜艳,有很好的耐酸碱性;黄荆树是一种在赣南山区随处可见的小灌木,根茎具有清热止咳、化痰等功效;槐花有淡淡的清香,味略苦,性平,有清热凉血等功效。有了这三宝,再加草木灰的保鲜作用,碱水染制,这种配方做成的黄元米果,品质自然上佳。每年秋收之后,客家人便开始准备做黄元米果。首先要准备不少灰水来浸泡大米,赣南的客家人都会用赣南土生土长的黄元柴来制作。将其晾干,再火烧取其灰,水滤便为“灰水”也就是碱水。它滤出来的水,加入大米中,会使得制作出来的黄元米果更加有韧性。冷却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饭,再将饭拌灰水,摊开晾干后又蒸熟置于大石臼内,用硬杂木棍捣烂成团,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匀,切块做成各种形状的米果。

如此加工的黄元米果色黄质嫩,细密滑腻,可汤煮、蒸食,也可油炒、油炸。不粘牙,不腻人,吃了还想再吃,余味无穷。黄元米果可放置数十日不变质,如想保存更久,可泡在碱水坛子中一年半载都不会变质变味,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新鲜如初。

赣南客家特色菜(江西赣南客家特色美食)(2)

黄元米果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气香质软。后来多用粳米精制,工序繁琐。现各地均改为机器制作,每年腊月均有黄元米果上市。由于做工繁琐,往往要亲邻朋友相助才会动工兴做。机制黄元米果盛行后,民间仍有少数家庭在冬季手制黄元米果。做好的黄元米果色黄味鲜,通常用灰水浸没,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二年夏天。有的切碎晒干,再用沙炒或油炸,做成各种类型的果品。具有柔软细嫩、熏香味鲜、爽口久藏的特点。正月里,黄元米果是招待客人的佳品。用黄元米果做早餐,比面条粉干方便快捷得多。作为农村“过午”和夜宵的点心,黄元米果的花样做法让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赣南客家特色菜(江西赣南客家特色美食)(3)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人家家户户做黄元米果的热闹场景已不常在。制作黄元米果的数道工序也多用机器代替人工,再也很难见到这本是孤寂的石臼,很难听见这粗犷、野性而又质朴的吆喝声了。秘制碱水的传统古法,正在慢慢失传。但作为独特的客家美食——黄元米果依然是客家人寒冬腊月里最受欢迎的主食。小伙伴们,江西赣南地区有一种特殊的米食,叫做“黄元米果”,味道浓郁,你吃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