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南京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历史上最好的太子朱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最好的太子朱标(从皇族到囚徒大明首任皇太子朱标家族的悲惨命运)

历史上最好的太子朱标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南京城。

镇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城门,放燕王朱棣所率领的靖难大军入城。随着皇宫里的一把大火,当朝皇帝朱允炆对大明帝国四年的统治就此结束。他的妻子老母、兄弟姐妹原本荣华富贵的人生,和他已故父亲朱标的身后哀荣,也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转。

大明首任皇太子朱标

朱标:大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九月。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时年14岁的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大明276年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子。历史专家们根据一本《南京太常寺志》,宣称不但明成祖朱棣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连朱标也不是。可是朱元璋自己在册封朱标的册文中清楚地写道:“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尔生王宫为首嗣。…”对于朱标嫡长子的地位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

朱元璋对于朱标,既抱有巨大的希望,又有着绝对的信任。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命省、府、台臣: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命诸司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按照朱元璋的设想,随着朱标逐渐成长,自己百年之后,大明天下一定可以在这位长子的手上发扬光大。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次子建文君朱允炆

朱允炆,朱标次子。洪武十年(公元1377)十一月出生,生母吕氏。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册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即位,是为大明帝国第二任皇帝。

朱允炆属于被以方孝孺为首的儒生给忽悠瘸了的典型例子。他在做皇太孙的时候,身边的文臣们就一直给他灌输他在外掌兵的那些叔叔们都是奸臣,将来个个要来造他的反,夺他的权。因此朱允炆登基之后屁股还没坐热,就开始向他的叔叔们动手了。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允炆派曹国公李景隆率大军突袭开封,包围自己五叔周王的王府,执王府寮属,驱迫王及世子,阖官皆至京师。给周王按的罪名是谋反,给出的证据是周王19岁的儿子汝南王朱有勋向朝廷告密说自己父亲要造反。随后周王全家都受到了残酷的待遇,史载削王爵为庶人,迁之云南。妻子异处,穴墙以通饮食,备极困辱。而此时距离朱元璋去世,不过才百天之久。

到了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又一口气将自己的七叔齐王朱槫、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全部废为庶人,全家圈禁。而他的十二叔湘王朱柏更是不堪屈辱,全家自焚,以死明志。湘王如此刚烈的举动,却根本触动不了一丝朱允炆坚硬的心肠。湘王死后,朱允炆不依不饶,给了他一个“戾”的恶谥。有人说朱允炆心肠软,反正我是没看出来,他残害叔叔们的时候,手段毒辣的很。到了七月份,忍无可忍,被刀已经架在脖子上的燕王朱棣终于反了。经过三年的激战,朱棣杀进了南京城,创造了历史上第一个以藩王造反而夺取天下的例子。而朱允炆的下场,按《明太宗实录》的说法是“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上(注:指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明史》则给出了一个前后矛盾的说法“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从两种史料来分析,《明太宗实录》坚定地认为皇帝死了。《明史》更倾向于认为皇帝逃走了,被发现的死尸只是朱棣用来骗鬼的西贝货。

关于朱允炆最终的下场,历史上大多数对他富有同情心的人都坚信他逃出了皇宫。至于落脚点,有福建宁德说、贵州说、云南说、湖南说,好像朱允炆不是逃难,而是在整个南方旅游。以我看来,朱允炆是绝无可能逃得出去的,原因有三。

一来朱允炆本人并没有逃跑的打算。在燕军围城的时候,方孝孺给朱允炆的对策是坚守待援。“孝孺曰:今城中尚有劲兵二十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尽撤城外民舍,驱民入城,足以为守。城外积木,悉运入城。彼无所据,虽来能久驻乎?”于是建文君臣一面奴役军民、商贾、工匠等连夜拆屋运木,一面遣人潜赍蜡丸四出促援兵。同时派出朱棣堂姐庆成郡主,亲兄弟谷王橞、安王楹等在京诸王,以及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甚至太后吕氏轮番到朱棣军中议和,以图拖延时间。

二来朱允炆没有逃跑的反应时间。之前派出在京诸王和曹国公李景隆去朱棣军中议和的负面作用是这些人反而被朱棣给策反了。因此6月13日金川门突然陷落,这显然是出乎建文君臣的意料之外的。而朱棣进城之后立刻派出一千精锐骑兵直扑皇宫而去。上虑朝廷事急加害周、齐二王,遣骑兵千余驰往卫之。周、齐二王当时拘押在皇宫西内,朱棣嘴上说是为了保护二王的安全,真实目标必然是奔着皇帝朱允炆本人而去。

三来朱家子孙是有阖宫自焚的传统的。除了之前提到的湘王朱柏全家自焚以外,之前还曾又一例。12年前的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正因为王妃于氏一家被牵连进胡惟庸逆案而惴惴不安,这时朱元璋派人传旨命他回南京面圣。潭王不堪压力,和王妃一起自焚而死。也就是说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选择自焚,对于朱家子孙来说是很正常的选择。

另外南京故宫遗址现在依然存在,似乎并没有听说有发现过任何地道的报道。因此综合来看,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朱允炆都绝没有逃出生天的可能,他只能是自焚或者“被”自焚在皇宫之中。不知道他死前,能否感应到他十二叔湘王朱柏曾经所遭受的痛楚。

朱允炆有史可考的妃嫔只有皇后马氏一人。马氏,光禄少卿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为皇太孙妃。建文元年二月,册为皇后。城破之后,《明实录》并没有记载马氏的结局,《明史》则说死于大火。从朱棣即位后没有处分马氏的记载来看,应该是死于大火。

马氏共生二子。长子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是朱元璋在世的时候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出生的曾孙。但是《明太祖实录》却记载朱元璋对这位曾孙的出生极不感冒,上(注:指朱元璋)曰:十月,数之终,又生于晦日。命内庭勿贺。意思朱文奎这孩子非常晦气,甚至都不许庆贺。至于这段记载的真假,只能见仁见智了。朱文奎在建文元年二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南京城破之后下落不明。

次子朱文圭,生年不可考。城破之日年约两岁,此后历经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正统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朝,一直被关押幽禁。直到英宗复辟之后,可能是感念自己在瓦剌一年的囚徒生涯,起了同情之心。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十月,英宗下诏:“…爰念建庶人等自幼为前人所累,拘幽至今五十余年。悯此遗孤,特从宽贷。用是厚加赏赉,遣人送至凤阳居住。月给廪饩,以安其生。仍听婚姻,以续其后。庶副朕眷念亲亲之意。“被关押了五十多年的建庶人朱文圭终于获得了部分的自由。《明史》记载朱文圭被释放以后”未几卒“,被解释为不久死去,其实是不太准确的。至少在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十月,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胜昭曾经上奏朝廷:”建庶人、吴庶人等俱置凤阳城中,官军巡护警拆,声闻陵寝,恐或未安。况城池不修,或有不逞之徒一时事出不测,猝难防御。臣愚以为…建、吴二庶人送置有军卫城池处,或凤阳旧中书省,严加防范。…“宪宗皇帝对此的回复是:”安置已定,不必动。“至少说明朱文圭天顺元年释放以后过了十年依然还活着。

第三子吴庶人朱允熥

朱允熥,朱标第三子。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他是母亲常氏拼了命生下来的。按理在他大哥朱雄英去世之后,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朱标嫡长子,地位应高于其二哥朱允炆。可惜他的母亲常氏早逝,母亲那边的亲戚又过于显赫。他外祖父是开平忠武王常遇春,舅舅是开国公常升、舅姥爷是凉国公蓝玉。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办法把皇位放心交给军方势力如此强大的朱允熥手上。于是皇太孙成了他哥哥朱允炆,毫无任何军方背景。而他的母系亲属,都死在了爷爷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建文元年二月,朱允熥被册为吴王,封国在富庶的杭州,算是哥哥朱允炆对他的一点补偿。可惜好景不长,朱允炆垮台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朱棣登基后朱标的皇帝称号被剥夺,那么按照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更定的皇太子、亲王等封爵、册宝之制,吴王朱允熥也该由亲王降封郡王。皇太子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涂金银册、银印。—《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于是在七月,改封为广泽王,居福建漳州府。如果就此能安居在漳州,也未尝不是一种福气,可惜朱棣不会给他这样的好日子过。同年九月广泽王朱允熥被召回南京,同年十一月抵达京城后立刻被废为庶人,理由是不能匡辅其兄。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九月,被囚禁长达十五年的朱允熥去世,享年40岁。听到消息后朱棣惺惺作态:“吾既往不咎矣,于亲亲宁过厚也。” 命以礼葬之。

朱允熥原配赵氏,是兵马指挥赵思礼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册为郡王妃,此后便消失于历史记录之中。

朱允熥的子女,有史可考的有两人,为一子一女。

天顺元年十月,英宗在释放建庶人朱文圭的同时,也释放了朱允熥的子女。敕太监雷春等曰:…今遣太监吴昱管送吴庶人及其母杨氏等共一十八名口,前去凤阳居住。每月令所司支与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听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其亲戚许相往来。其余闲杂之人并各王府,不许往来交通。…这里的吴庶人,当然应该指朱允熥的儿子。

另外根据《明宪宗实录》记载吴庶人还有一个姐姐。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八月,守备凤阳太监李棠奏:“故吴庶人姊年八十六岁,近卒于高墙内,乞令所司为营葬域。”上闻之恻然,命礼部移文所司营葬如例。按年龄算应该出生于建文二年,那也就是从两岁起就被监禁,年近六十才恢复部分自由。如果没有发生靖难之役,这姐弟俩应该一个是亲王,一个是郡主,逍遥自在,安享富贵。现在她虽然得享受高寿,但这一生遭遇之悲惨,也是令人唏嘘。

第四子衡庶人朱允熞

朱允熞,朱标第四子。生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六月,建文元年二月册为衡王。朱棣即位后,先被降封为怀恩王,居江西建昌府。随后与其兄朱允熥一起被召回京城,随即废为庶人,此后再无记录。他在南京城破的建文四年六月,已经年满十八岁,按理到了册立衡王妃的时候。可惜随着他哥哥朱允炆的倒台,后面的一切也都不会再发生了。

第五子瓯宁哀简王朱允熙

朱允熙,朱标第五子。生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建文元年二月册为徐王。朱棣即位后,先被降封为敷惠王,陪母亲吕氏迁居懿文陵。由于朱允熙现在也不过12岁,朱棣实在不好意思把不能匡辅其兄的罪名加在他头上。于是在永乐二年三月,改封敷惠王朱允熙为瓯宁王,以奉懿文皇太子之祀。册文中假惺惺地说“惟长兄未有承祀,其第四子允熙生十四矣,器资端重。今改封瓯宁王,世奉懿文皇太子之祀。”但是两年后,永乐四年十二月,瓯宁王朱允熙突然就死了。《明太宗实录》记录“忽夜邸第不戒于火,王惊仆地,久而始苏。上命医亟视之,竟成疾而薨,时年十六。上深悼之,赐祭,谥哀简云。”家里着火没有烧死,反而吓死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朱标一系终于没有一个有爵位的后代了。

长女江都郡主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二月,朱标长女江都郡主下嫁长兴侯耿炳文子耿璇。朱允炆即位后,江都郡主进封江都公主。朱棣起兵之后,江都公主的公公长兴侯耿炳文和夫君耿璇先后上战场与朱棣率领的靖难军对抗,双双殉难。朱棣即位后,江都公主降封江都郡主,随后即在永乐元年三月去世。

次女宜伦郡主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朱棣册封懿文皇太子第二女为宜伦郡主,命锦衣卫百户于礼为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以主配之。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也就是说宜伦郡主成婚的时候至少也有25岁了,在古代妥妥的已经是个老姑娘了。宜伦郡主的寿命也比较长,而随着距离靖难的时代越来越远,她的生存空间也得到了不小的改善。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七月,英宗下令“免南京羽林左卫带俸百户于钺差役,令侍奉其母宜伦郡主,从郡主奏请也。”从这条信息来看,郡主的夫君于礼应该已经去世了,她的儿子于钺则有着一个世袭百户的差使,生活应该还过得下去。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正月,此时的郡主已经年近六十,于是她上奏朝廷称自己年纪大了,乞敕有司预造葬地。看得出来,英宗朝的政治空气还是相当宽松的,但是英宗还是以非旧制不允。此后宜伦郡主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记录之中,卒年不详。

幼女赠南平郡主

按《明太宗实录》记载,这是朱标第四个女儿,而第三女于史无载,很可能是夭折了。而这位幼女去世的时候岁数也不大。于永乐十年五月去世,朱棣将她赠封南平郡主,并命工部治丧葬。

由于靖难之役的发生,朱标所有后代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皇帝、皇太后、亲王、郡王、公主、郡主、驸马,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