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次的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喜欢不断挑剔孩子)(1)

那些被父母挑剔的孩子,常常是自卑的、不安的、怯懦的。

而那些被父母理解、欣赏和鼓励的孩子,永远不缺向上的胆量和向前的勇气。

——鹿妈

教育家爱尔维修有句话说: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然而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多的是不懂教育却还对孩子各种不满意的父母。

有的家长习惯性打击、批评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孩子永远有不足。

殊不知,越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就越是无法长成父母满意的样子。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喜欢不断挑剔孩子)(2)

挑剔的家长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作家三毛就曾写信给父亲控诉:

我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请您欣赏我。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也总是乐于帮孩子找问题,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点——

这种题都能做错了,怎么这么笨啊!

每天起床这么晚,拖拖拉拉,以后怎么办?

要主动跟阿姨打招呼,怎么这么没礼貌......

多数家长不以为然,但挑剔,很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位来访者的故事:来访者是位女孩,女孩的母亲是一名老师,对她要求颇为严格。

父亲是工厂老板,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就算在家,父母二人的交流相处时间也很有限,十分别扭。

在她的年幼环境里,母亲总是挑剔和苛责,无论学习、生活、长相、性格,在母亲眼里永远都能找到各方面比她优秀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否定甚至嫌弃。

女孩10岁的时候,家里多了个弟弟,她发现父亲很会关心人,母亲也并不刻薄,只不过这一切都仅是对弟弟,而她自己,从不配拥有父母的偏爱和特殊对待。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从母亲的镜映中,孩子最早形成对自己的感受,在母亲眼里,她看见的是满是缺点的自己,于是她也坚信,自己就是糟糕的。

她对咨询师说:虽然别人都说我的条件还可以,但是我很看不上自己。

学生时期,她曾担任班干部,成绩很好,待人接物表现得可圈可点,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个很优秀的人。

成年后,遇到很喜欢她的男生,她的第一反应却是“配不上”。

她说:谈条件的爱情,对我来说更踏实一些,碰上一个什么都不图只想对我好的,比起惊喜,更多的是惊吓。

孩子从小得到的爱,越是苛刻,越是有条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工作后,面对有挑战的项目,她不认为自己真的有能力完成。

生活中,无论面对朋友还是伴侣,她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不敢主动付出,怕把握不好分寸,和别人发生矛盾,第一反应是自己的问题,活得畏首畏尾。

父母表现出的不满意,孩子可能不会反驳,但不代表打击和伤害会消失。

这些阴影,会一直贯穿岁月,永远定格在孩子的生命里。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喜欢不断挑剔孩子)(3)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喜欢不断挑剔孩子)(4)

父母越挑剔,孩子越没动力

很多亲子矛盾,大多源于父母的不懂欣赏,也源于大人习惯于用大人的眼光来挑剔孩子。

上周和家人去露营野餐,所有人都围坐在一张桌子上烤烧烤。

吃烧烤的时候侄女因为碗边太烫了,就放在桌子上吃,筷子里的肉都还没夹到嘴边,她爸爸就用一种十分嫌弃的口吻,当着全家人的面说她:抬起碗来吃,十几岁的姑娘了,吃饭没个吃相。

就这一句话,就像一盆冷水一把浇灭了孩子的好心情。

事后侄女找我哭诉:

大家都这样吃饭,只有我,手一抬就能挑出多少毛病,真的很无力,到底要我怎么做他们才会满意啊?

父母对待孩子不好的言辞和行为,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被分为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原始的冲动、欲望。超我则代表了道德感。自我是在两者中间,协调冲突。当我们的本我有一些冲动和渴望,超我会用它的道德感去压制本我,从而影响自我的行为选择。

如果个体在童年早期,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或其他权威者过多的指责与评判,超我的力量可能会发展得过于强大,从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

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优秀自律,其实却可以说是一种“自虐”。

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以外部的规范和准则对自我进行评判和约束,不停地指责和贬低自己,对自尊造成伤害。

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挺好的吗?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要求高,也更容易成功,殊不知,过度要求自己,反而会适得其反。

比如有的孩子平时成绩挺好,但一到重要考试就掉链子,有的会厌恶学习,排斥学校;

有的难以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不愿向父母求助,自己又难以排解负面情绪,变得易怒,情绪失控......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喜欢不断挑剔孩子)(5)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其实是被迫在保持自律。一旦失败,他们的自我就会被那个虐待性的超我“惩罚”,从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而负面情绪,会显著影响我们的自制力,反而让自律变得更加困难,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

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所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影响一个孩子变优秀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意志力,而是情绪。

挑剔、苛责并没有给孩子向上的动力,相反,给孩子带来了坏的情绪,而坏情绪,只会让孩子痛苦,朝着优秀的反方向发展。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喜欢不断挑剔孩子)(6)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托举

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

漫画家宫崎骏说: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理解、欣赏和鼓励。

我们希望孩子变好,却总是用批评的方式,孩子怎么可能会去做呢?

只有先读懂孩子的内心,父母的教育才起作用。

1. 看见孩子的优点

樊登老师曾说:

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地去看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

当你不断地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方法。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吐槽孩子难教育,假期里每天追着打着让孩子做作业,但孩子很是叛逆,只知道画画,一天能画一幅。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喜欢不断挑剔孩子)(7)

看完孩子的作品,我发现,该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孩子的画作很有灵性,看得出很有天赋,并且对色彩的敏感度很高,用色大胆,线条均匀。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极高的自律性。

孩子坚持画画的优点选择视而不见,反而只知道批评孩子。

如果这位家长能看到这些优点并且表扬他,孩子会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充满自信也会更愿意接受其他挑战。

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有句话:我是一朵秋天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养育孩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才能恣意生长,活出自我。

2. 直接说出需求,调动孩子的胜任感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认识的一位家长,希望孩子假期能学着做家务。

她会每天早上把菜买好,然后跟孩子说:今天妈妈有点事情,做饭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买了一些菜,具体x点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把做饭的流程全给孩子说一遍,最后说:要是你喜欢做什么你就自由发挥,妈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具体提出要求,孩子才能准确接收到信息从而执行,给孩子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让孩子从中获取胜任感。

要求要具体明确,别让孩子猜你的心思,沟通才能更加顺畅,也才能更好地配合。

3. 注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

心理学家钱志亮说: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永远不是短期内的成绩表现。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长都本末倒置,催着孩子努力考高分上名校,只是拥有高分也不够,还要多才多艺考级拿奖给孩子施加压力,这样只会导致亲子双方都身心俱疲。

哈佛大学曾经耗时75年,研究个体的成长问题。

追踪了724名男性的家庭以及健康的状况。

研究表明,那些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具备着以下四大特征:

一、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有问题意识和钻研心理

三、拥有极强的独立性格

四、学习的心理永不止步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喜欢不断挑剔孩子)(8)

比起分数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品质,真正能成就孩子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以及对目标的坚持追求。

心理健康、自尊自信的建立、人格发展、思维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些内层能力,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软实力”。

多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它告诉了我们:

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

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教育孩子,我们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不是每一颗种子都是橡实,可以长成高大的橡树。

不要用父母理想中的完美标准来要求孩子,不满意的高要求背后,是苛求,更是限制。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把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交到孩子手里,而不是努力追赶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