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公元1357年至1366年间,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武装,在福建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兵乱,史称“亦思巴奚兵乱”

这是一场席卷了福建泉州、福州、兴化(今莆田市)等地的战乱,造成福建沿海一带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它重创了泉州,导致当时世界最大港口泉州港元气大损,贸易衰退,从此一蹶不振。

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这场兵乱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

元末的滁州大战:元末泉州波斯人起兵叛乱(1)

大家可能会奇怪,波斯人怎么能在我们中国掀起如此大规模的战乱?

话说宋元时期,福建泉州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海外贸易及其发达,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移居泉州从事商业贸易,他们在泉州积累了大量财富,家产不计其数。

元末的滁州大战:元末泉州波斯人起兵叛乱(2)

由于元朝实行民族岐视政策,他们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南方汉人)。也就是说,汉人的地位还不如外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色目人,特别是南方的汉人地位最低。泉州是“南人”居住区,“南人”深受压迫和歧视。而蒙古人和色目人则拥有特权,他们得到元朝廷的大力扶持,因此势力非常庞大。

在泉州经商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等,他们只要向元朝政府交纳额定的舶来货品和额定课税,就可授官,掌握实权。

元末的滁州大战:元末泉州波斯人起兵叛乱(3)

元朝末年,由于朝廷吏治腐败,且连年天灾,各地民众频繁起兵反元。福建各地的豪强家族纷纷成立了乡族武装“义兵”,以保护自家财产。泉州的波斯籍色目人也组织了“亦思巴奚军”(波斯语民兵、义兵)组织。亦思巴奚军拥有波斯商人大量财力支持,因此成为当时泉州最强大的武装。在1357年至1362年间,其首脑为波斯人赛甫丁和阿迷里丁。

元末的滁州大战:元末泉州波斯人起兵叛乱(4)

波斯人的亦思巴奚军又是如何从保卫自家财产的“义兵”,变成福建十年战乱的“乱兵”的呢?

由于福建的元朝驻兵无力镇压四处农民起义,只好借助泉州波斯人的“亦思巴奚军”武装一起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政权。而波斯人却乘此机会逐渐掌控了泉州,使得元朝廷失去对泉州的实际控制权,可谓是引狼入室!

亦思巴奚军不仅割据泉州,一度还北上占领了福州,并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一时间战乱四起。亦思巴奚军在攻陷莆田城时,纵兵屠杀抢掠莆田县近一个月,百姓死伤无数,流离失所。

元末的滁州大战:元末泉州波斯人起兵叛乱(5)

1362年,泉州市舶使、波斯人那兀纳,勾结蒲寿庚的后代,在泉州发动第二次兵乱,通过兵变取代阿迷里丁而占领泉州。

那兀纳更为残暴,他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奸淫汉人民女,屠戮泉州汉人,使得泉州汉人陷入水深火热。

1365年,那兀纳派兵进入莆田城时,一路纵兵抢劫,所到之处烧掠一空,激起了兴化人对亦思巴奚军的强烈仇恨。

元末的滁州大战:元末泉州波斯人起兵叛乱(6)

那兀纳越发骄横,1365年十月,那兀纳和奉元朝皇太子之命从大都来福建的福建行省左丞观孙发生冲突,甚至拒绝服从元朝中央政府的命令。这一行为迫使元朝廷决定完全消灭那兀纳势力。

1366年,曾在闽西与红巾军作战的陈友定奉命铲除亦思巴奚军。陈友定之子陈宗海率军攻占了莆田城,亦思巴奚军数千名士兵阵亡,剩余逃掉的士兵在沿途也不断受到对其恨之入骨的兴化百姓的袭击,最终仅有4名亦思巴奚军的骑兵逃回泉州。

同年5月,陈宗海攻下亦思巴奚军的大本营泉州,那兀纳兵败被擒,并被押往大都(也有说押往福州)。亦思巴奚兵乱最终被元朝政府军成功镇压,平息了这场长达近十年的兵乱。

元末的滁州大战:元末泉州波斯人起兵叛乱(7)

亦思巴奚兵乱,使得福建沿海一带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死伤无数,严重破坏了的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造成民众贫困饥谨,民不聊生,是福建历史上的一场大浩劫。而泉州作为这场兵乱的发源地,所受的灾难尤为严重,盛极一时的泉州港从此衰落,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繁荣。

#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