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印度的朋友大概都知道这么一个词“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最早是随外来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相当于从我国古代的周朝到现在。当时来自西方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面对印度本土庞大的人口,征服者雅利安人显得那么的单薄,为了保证对印度的长期占领,雅利安人依靠自己强大的武力,在印度推行“种姓制度”,旨在分化瓦解印度本土力量。其内容大体如下:

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的表现及危害(为什么说种姓制度是印度发展的)(1)

第一等级——婆罗门(Brahman):掌管宗教文化权利的祭祀阶层,享有崇高地位,这一部分人多为雅利安人的神职人员以及部分印度本土贵族,雅利安人将印度本土贵族纳入自己的统治阶层,却不给予实权,既减少了反抗,又壮大了统治基础,好不精妙。

第二等级——刹帝利(Ksatriya):掌握行政军权的武士阶层,包括“王”在内,这一部分人主要是雅利安人,他们掌控国家的行政权力和武装力量,毕竟枪杆子还是要握在自己手里才放心不是。

第三等级——吠舍(Vaisya):一般以自由民为主,他们以农、牧、工、商为职业,但多数人没有政治权利,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体。

第四等级——首陀罗(Sudra):他们是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居民,他们从事各种低贱职业,包括渔猎、重体力劳动等,多为第一、第二等级的奴隶,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

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的表现及危害(为什么说种姓制度是印度发展的)(2)

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后来由于人种增加,规定种姓之间可通婚,但只准顺婚,反之,逆婚所生子女叫贱民,排斥在四个种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罗还低。简言之,就是高种性的男人能娶低种性的女子,就是顺婚,反之就是叛婚。虽然后来雅利安人的统治被推翻,印度历史上也经历了几次王朝更迭,但“种姓制度”却始终长盛不衰。

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的表现及危害(为什么说种姓制度是印度发展的)(3)

18世纪后,英国占领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包含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由此进入英属殖民地时代,作为外来的统治阶层,英国殖民当局对改变印度“种姓制度”没有丝毫兴趣,反之进一步强化“种姓制度”,以便它更好地为英国殖民者服务。彼时,世界大势正是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浪潮,而印度次大陆却是一片黑暗。

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的表现及危害(为什么说种姓制度是印度发展的)(4)

1945年,二战结束,大英帝国元气大伤,各殖民地纷纷脱离大英帝国的控制,谋求独立。在此背景下,1947年,印度趁势独立,独立后的印度当局才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盛行3000多年,早已经融入到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深入骨髓、深入五脏六腑,想清除它绝非一日之功。

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的表现及危害(为什么说种姓制度是印度发展的)(5)

当然了,印度种姓制度在明文规定上是没有了,但它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广大的农村基层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印度广大农民仍然对“种姓制度”奉若神明,一举一动亦受其影响。另外“种姓制度”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更是不可等闲视之。据统计,在印度,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人口比例不及印度总人口的4%,却占有全国70%以上的司法权及接近50%的国会席位,可以说是这一小撮人牢牢地掌控了印度的政局。

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的表现及危害(为什么说种姓制度是印度发展的)(6)

其实,中国周代实行的分封制,与种姓制度也有所相似,也是等级森严,强调血缘,简言之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但是中国很幸运,在2200年前就一个叫陈胜的底层公务员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名言,并带着900多最底层的人民(朝廷眼中的贱民)第一次把那些贵族虚伪的外衣扒得精光,老百姓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帮装神弄鬼的贵族老爷也不过如此。可惜印度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他们的陈胜。即便是声名显赫的圣雄甘地,他也只是搞了个“非暴力不合作”,比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