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曾国藩的三大用兵之道(解读曾国藩传5练就)(1)

前情回顾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说到,曾国藩在家丁忧守孝,准备息影山林,做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但天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皇帝下旨命他出山帮办团练。

天平天国的一大罪恶在于,洪秀全将拜上帝教作为太平军的唯一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这是之前所有农民起义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如果天平天国得了天下,结果可不是改姓易号这么简单,而是整个国家都将被外来文化所统治。

所以在曾国藩看来,如果天平天国成功,那中国将陷入到巨大的蒙昧之中,他不仅仅是大清帝国的敌人,而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敌人。

皇帝下旨要求曾国藩在当地帮办“团练”组织民兵武装。此时天下大乱,天赐给曾国藩赤地立新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决定出山,放手一搏。

他来到湖南长沙成立“审案局”,以残酷手段整治社会治安,短短几个月就杀掉数百名罪犯,点亮了“增剃头”的终生成就。虽然全省的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了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也把全省的治安管理权收归到自己手中,这使得湖南官员非常不满。

另一方面,曾国藩上疏皇帝,以省城长沙防守力量薄弱为由,想要建立一支“大团”,肩负起全省的防御工作。他其实是以建团为名,行建军之实。咸丰的同意批复,就成了曾国藩建军的尚方宝剑。

在着手训练“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要求当地的国家军队绿营军一同合练。结果遭到绿营军官的带头抵制。当地文武官员对于曾国藩长久以来的不满,借由一次绿营兵与湘勇之间的械斗爆发了出来。在湖南提督的默许下,绿营兵围攻曾国藩的公馆,曾国藩自己都差点被兵痞给杀了。

全省官员看着前段时间飞扬跋扈的曾国藩被这般修理,各个都眉开眼笑。这是曾国藩有生以来遭受到的最大挫折。

对此,曾国藩做出了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决定,即没有上疏皇帝告状,也没有继续与长沙众官员纠缠,而是带着自己的湘军前往衡阳,卧薪尝胆,一心练兵,待他日再一雪前耻。

筹饷难,难于登天

到衡阳练兵的曾国藩,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是没有办公地点。他只好租住了一户祠堂当办公和住宿的地点。

二是在地方上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他本来想挂上“统辖湖南湘军总营务局”的牌子,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因为过分张扬已经与湖南官场的关系如此紧张了,于是他还是用湖南审案局的名义来接送公文。

三是没有经验。怎么招兵、编营、训练、排兵、布阵等等等等,所有环节全全部部都要从头学起。

这些困难已经让曾国藩举步维艰,但是相比于筹集军饷来说,以上这些又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办团练,朝廷那可是不给一分钱的,只有曾国藩自己去解决,那他能有什么办法呢?还不就只能去劝大户捐钱。你想想看,找人要钱这种事情要有多难搞?曾国藩只好软硬兼施,一方面给愿意捐款的人一些荣誉性的名头,发个奖状啥的,反正都是些虚名。另一方面呢?如果敬酒不吃的话,他只好强行勒派,这也自然招致地方大户的重重怨恨。

为了筹饷找人捐款还给自己惹来了祸事。当时原湖北巡抚的孙子叫做杨江,这个人挺不错的,急公好义,主动捐赠了曾国藩两万两白银,曾国藩感动之余想把他树为表率,带动捐款事业。于是就上疏皇帝,请朝廷追加他已故的爷爷一个光荣称号。

但是咸丰帝发现这个爷爷,也就是原湖北巡抚,生前为官平平,还受过处分,根本不配这份荣誉。但其实当时军务紧急,就算同意这个请求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可是这位精于小事疏于大计的咸丰皇帝根本不体谅曾国藩的难处,大发雷霆,说他这样做完全就是袒护同乡,以私废公,可恶至极。差点就把他革职拿办,最后是降级留用。

你看,曾国藩筹集个军饷还把自己的乌纱帽都弄打折了,从二品降到了三品。他自己就感叹:“劝捐之难,难于登天啊。”

挚友之死

1853年曾国藩开始创办湘军,第二年出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要解决用人,筹饷、购买军备、建立制度等等难题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外部压力,就来自于咸丰皇帝。

湘军可是倾注了曾国藩的全部心力,他要用这只军队来挽救大清的危亡,所以在没有真正练成之前,他是绝对不敢轻易出兵的。正所谓,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羽翼不丰,不可以高飞。

这在曾国藩看来,当然是没错的,但是在咸丰皇帝的政治视野当中,湘军的创立,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儿。

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之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在1853年的8月,太平军挥师直指武汉。当时咸丰手上已经无兵可调,于是想起了曾国藩,虽然他对湘军从来没有报什么太大的希望,但起码现在可以拿来救救急,于是命曾国藩增援湖北。

当时曾国藩练兵才到一半,湘军羽翼未丰,他只要找各种借口搪塞,拖延不去。好在形式很快发生了变化,战事离开了湖北,曾国藩才算松了口气。

可没过多久,太平军又进攻安徽。咸丰再次下令让曾国藩出兵。而且这次安徽巡抚江中源是曾国藩的挚友,交情非常的深。

他们两个在京城的时候就认识了,江中源曾拜在曾门之下,也受过曾国藩的保举之恩。后来太平军入湘,江中源散尽家财,招募兵勇抵抗。因军功卓著先后升知府、按察使、最后授安徽巡抚,这个人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将才。

那既然有这一层私人感情在内,按理说曾国藩应该出兵相助,然而他再次抗旨不往。没过多久,江中源被太平军围困在庐州,弹尽粮绝。危机之中,他亲自给曾国藩写信求救,咸丰也再次命其出兵救援。

但曾国藩依然不为所动。这下把咸丰给惹恼了,他降旨严厉斥责曾国藩。可曾国藩回复说:我当初在家守孝,是你非要我出山。我带兵本来就没啥经验,处处都是困难,所以不得不再三的准备。如果你现在逼我出兵,我肯定失败。与其失败之后你治我欺君之罪,倒不如现在你就治我个畏缩不前之罪好了。我一个文臣练兵,不能在家守孝,已经受到士林讥讽,现在以大言欺世,又要受到全天下的嘲笑,我还有什么面目活在这个世上。想到这些,我晚上都是一个人偷偷的躲在被窝里哭,你知道吗?

曾国藩表现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反正现在就是不出兵,你要怎么处分我随便吧。

另一边,曾国藩也写信给江中源。他说这次练兵是为天下根本之计着想,因此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我现在出战,无异于送死。

但是江中源估计都没有看到这封信,没过几天,太平军攻破庐州。江中源身受7伤,投水而死,时年42岁。曾国藩得到消息,悲痛欲绝。

曾国藩的三大用兵之道(解读曾国藩传5练就)(2)

恩师之死

曾国藩拒不出兵,不仅折损了好友的性命,还葬送了自己师座的性命。

太平军攻入湖北形势危急之时,吴文镕任湖广总督,坐镇武昌。当年曾国藩中进士的时候,吴文镕是主考官之一,与曾国藩有师生之情,从曾国藩日记中的记录来看,两人关系也是非常的亲近。

吴文镕到达武昌的时候,全城官兵仓皇无计,人心涣散。他临危不乱,誓以死守。吴文镕跑到安宝门城楼上昼夜处理文卷,大家看着他,两个月连衣服都没换过,决心要与全城官兵共生死。这样人心才得以安定下来。太平军看到防守严密,也不得不放弃直接进攻。

但是呢,有一个变数发生了。当时的湖北巡抚叫做崇纶,这个人贪生怕死,他请兵出战,其实是想要借机逃跑。吴文镕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把戏,断然拒绝,崇纶因此怀恨在心。

不久之后,太平军再次逼近省城,吴文镕多次与曾国藩通信商量用兵大计。曾国藩说,您老人家千万不要出城迎战,不然必败无疑。您死守武昌,坚持到明年年初,等到我的湘军练成,我们里应外合,夹击太平军。

结果崇纶从中捣乱,他不断上疏咸丰,说吴文镕贪生怕死,不敢出兵。咸丰皇帝本来就有没啥主意,又急于求成,于是下令让其出城迎敌。

吴文镕是个明大理之人,他在危急之中又一次给曾国藩写信说,我如今为崇纶所逼,不得不以死报国,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你所练就的湘军,千万要等到有足够的把握,再出战应敌。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冒然出师。东南大局,全仰仗你一个人了。如果连你都失败,那就没有人可以指望了。我是万无生理之人,而你是大有希望之人,所以我们选择报国的方式,自然不同。

曾国藩读到这封信,泪如雨下。

最终,在太平军的围攻之下,清军不敌,吴文镕,投塘自杀。他在朝廷这之中的地位很高,曾国藩因此又失去了一大支柱。

江中源是挚友,吴文镕是恩师,都因为自己的按兵不动,使得两个人先后兵败自杀,而庐州与武昌也相继沦陷。此时曾国藩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曾国藩几次抗旨,为练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湘军免遭轻进覆灭之灾,为日后彻底平定太平天国积蓄了基本力量。但是咸丰皇帝自从登基以来,还没有哪个像曾国藩一样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顶撞违抗他的命令,这当然让咸丰皇帝对他的厌恶与日俱增。



在湘军创建的过程中,曾国藩扛过了太多的困难与折磨,他当时用蚊子背大山,蜈蚣过大江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在重重困难之中,他心里也打过退堂鼓,但是一想到长沙之辱,便心境难平。他一定要让当初逼他出走衡阳的湖南官员们看一看,到底谁能笑到最后。经过这一年的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湘军终于初具规模。

一雪前耻

1854年年初的时候,太平军挥师南下,大军直指长沙。

曾国藩召开誓师大会。两丈多高的旗杆上挂着一面杏黄旗,旗帜上绣着一个斗大的曾字。一万七千名湘军将士整齐列队于操场上,各式战船360艘,舰载大炮560门排列于港口之中,将士们衣甲鲜明,军威雄壮,誓师之后,湘军由衡阳水陆并发,迎战太平军。

曾国藩决定主动出击,命账下大将塔齐布率5营水路大军攻打湘潭。在塔齐布走后,曾国藩接到小道消息,说靖港一带盘踞着小股的太平军部队,大概几百人,防守薄弱。曾国藩想着我手上还有几千人,处于绝对优势。如果拿下靖港,不仅解除了长沙北面的威胁,还可以切断湘潭敌军的北归之路。

当时曾国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就是首战必胜,要开个好头,以此鼓舞军队的士气。而且自己亲自指挥一场胜仗,也能向全湖南的官员以及皇帝证明自己。

于是,曾国藩亲自率兵攻打靖港。

可是曾国藩收到的情报有误,靖港的太平军远远不止几百人,而且准备非常充分,火炮齐备,严阵以待,就等着曾国藩进入包围圈。不出所料,湘军转眼间会被击溃,士兵们调头逃跑。

曾国藩大怒,竖起了“曾”字大旗,亲自手持利剑,高喊过旗者斩。但这也无济于事,败兵纷纷从曾国藩身边饶过。

本以为胜券在握的曾国藩,迎来了首战的惨败。想想自己亲手训练出的士兵,在靖港溃散的表现,看来塔齐布带领攻打湘潭的那一支部队也好不到哪去。眼看自己的全部希望顷刻间化为乌有。又想起湖南官员的讥笑与咸丰的轻蔑,曾国藩羞愤难当,跨步冲出船舱,纵身一跃跳进了水里,想要自杀,好在身边的护卫立马把他给捞了起来。

曾国藩寻死不成,只好把残兵败将先带回长沙再说。来到长沙城外,不出意外的迎来了众人的嘲骂。湖南提督鲍起豹更是说曾国藩劳民伤财,引狼入室,紧闭城门,都不让湘军进城。

曾国藩待在船上羞愤至极,穿着那身湿衣服,不吃不喝的坐在那里奋笔疾书,给咸丰皇帝写遗书,打算再找机会寻死。

就在这个时候,捷报传来,塔齐布大获全胜,湘潭大捷。

湘潭之战,不到万人的湘军,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殊死作战,前后六天,十战十捷。以少胜多,太平军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这可是自太平军起事以来,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也是太平天国与清朝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湘潭失手,靖港的太平军也自动撤退,长沙之围宣告解除。这一下,曾国藩当然就不再想死了。

自从金田起义,咸丰皇帝就一直调兵遣将全力镇压,但是天平天国却一路势如破竹,甚至攻占并定都南京,咸丰皇帝所听到的全部都是兵败如山倒的失败消息。

等到曾国藩练成湘军的时候,咸丰皇帝几乎已经彻底的绝望了,他自己都感叹说,明代天启皇帝昏庸无道,但是没有亡国,而崇祯非常的勤奋却亡国了。如今太平天国势力庞大,看来我要像崇祯一样了,非亡国之君,奈何当亡国之运啊。

就在绝望之时,咸丰收到了曾国藩的捷报,自然是兴奋至极,大喜过望。

他赶紧发出了一系列的上谕,嘉奖曾国藩,命令说湖南全省文武官员,除了巡抚一人之外,曾国藩都有权调遣。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曾国藩在湖南的政治地位。

巡抚骆秉章接到上谕之后,立马带着一众官员,拥着一顶轿子,亲自去接一直住在船上的曾国藩进城。这下大家都认识到了曾国藩果然有两把刷子,有些曾经辱骂过曾国藩骂的官员,当晚单独登门拜会,检讨道歉。

而曾国藩的仇人,湖南提督鲍起豹被皇帝革职拿办。长沙全城百姓欢呼雀跃,塔齐布凯旋归来之时,人们也是聚观相叹,以为他是三头六臂的神人。

曾国藩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现在终于挽回了面子。可以说如果没有长沙之辱,就没有他后半生的功名事业。这一次挫而后奋的成功,强化了他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他自己也感悟到,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多。



对于有志者来说,挫折屈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折屈辱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曾国藩的三大用兵之道(解读曾国藩传5练就)(3)

何以练就“神兵”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需要来解释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大清王朝供养训练了100多年的正规军不堪一击,而一介书生曾国藩花了一年多时间训练出来的湘军却可以制敌呢?也就是说说,湘军为什么有战斗力?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呢?他不是想湘军怎么才能有战斗力,而是反观绿营军,思考他们为什么如此的不堪一击。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切入点。

观察绿营军,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士兵们普遍都有第二职业,有的兼职经商,有的兼职开个小茶馆,或者帮人剃头、修脚,甚至是给人当仆人,干啥的都有。

林则徐在之前鸦片战争的时候就此事还专门向朝廷汇报过,说士兵们都在忙着照顾自己的生意,没有心思好好打仗。

之所以这些士兵都要搞兼职,最大的原因在于清代军队的一个制度缺陷,低饷制。就是工资特别低。低到多少呢?每月每人大概是不到2两银子,兑换成今天的购买力的话,相当于400块钱人民币。这点钱怎么可能够一个人生活呢?所以士兵们纷纷开展自己的第二职业,养家糊口。

那士兵们做点小买卖,军官们就玩点大的,他们普遍动用军事装备来赚钱。比方说把军船租给商贩运送货物,把自己地段位置好的练兵操场直接租给地方商人使用。更有甚者,直接出动军舰为鸦片贩子护航来赚钱。

以上种种的贪腐行为,大部分都是朝野皆知的公开的秘密。之所以常年都没有取缔,正是因为工资低,让军官们自己去想办法搞钱。

所以低饷制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财政制度,虽然看上去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财政经费,但同时也让军队贪污腐化,丧失了应有的战斗能力。

曾国藩非常清楚的看到了这其中的弊病,所以他实行厚饷制,湘军士兵的收入是正规军士兵的3倍,而军官则是同级别正规军的6倍。

曾国藩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一个文人,在这里他没有犯一般文人爱犯的唱高调的毛病,他知道要首先要解决士兵和军官们生活的物质基础,才能有之后的训练和教育。

厚饷制是湘军的第一个制度创新,第二个创新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也是反观绿营军之后决定的制度。

因为清代皇帝生怕军官拥兵自重,所以每逢战事,士兵和将领都是四处抽调组合,组成临时的作战部队。这样一来军队中的人互不相识,没有私人感情,所以大家都听皇帝的。可坏处也非常明显,就是永远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稳固的群体,万众一心。结果就是各支部队都只知道苦表现给皇帝看,争风吃醋,相互掣肘。一支部队败了,其他人袖手旁边,心中暗喜,如果一直部队胜了,其他人也是只有嫉妒,怕人家升官发财。

所以面对这样一直军队,曾国藩说就算是诸葛亮在世也不可能打胜仗。这完全就是制度的问题。所以曾国藩采用“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意思就是说,所有军官都是他亲自挑选出来的,而军官再去招募自己信任的人做营官,营官再自选统领,层层如此至到最基层的士兵。

这样一来,每一层上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而且都有选用提拔之恩。组织内部打通,形成了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整只军队都同气连枝,呼吸相顾,荣辱与共。绝不会像绿营军那样胜则相忌,败不相救,而是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这就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主要来源。这样的组织原则其实违反了清政府的“兵为国有”,湘军的私人性极强,每一级都只效忠自己的统领,换个其他人是调遣不动的,这实际上给后世的军阀割据开了先河。

另外,曾国藩还立下了一条规矩,就是一旦某军统帅战死,则全军就地遣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呢?是为了让部下全力保护自己的长官。因为只有长官活着,士兵才有发展机会。所以我们看到,曾国藩高明就高明在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保卫长官这本是一个道德要求,但是曾国藩通过制度把它变成了符合下属自身利益的行为。

第三点不同,是选人原则不同。

正规军的将领都是武人出身,因为上战场比的就是勇气和体力。可是湘军的将领,曾国藩选用的多半都是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因为曾国藩认为,精神的力量远远大于身体的力量,行伍出身之人虽有一时之勇,却没有坚定的信仰。而曾国藩渴望建立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因为有信仰在,可以激发出惊人的勇气和能量。

而普通士兵的选择,也与正规军完全不同,他坚决不招有经验的退伍军人,他担心把之前那种不好的习气带到湘军当中,所以湘军的兵源主要以纯朴的山农为主。

所以在这样的选人原则之下,湘军的风貌与绿营军完全不同。湘军中人各个穿着朴素,各个吃苦耐劳,没有虚头巴脑的繁琐程序,只求实际。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湘军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政治教育。

在曾国藩创建湘军之前,我们国家的正规军从来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么一说,而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人,他不断的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来激励将士,不断的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

曾国藩就是依靠这样一支军队,成了大事。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建军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军日后的成功完全都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之上。

我们曾说曾国藩是一个笨人,但是他比别人更能吃亏,更扎实,更能不断的鞭策自己。他虽然笨,但是所做的事情都表现出了极其的高明。这种高明都建立在笨拙的脚踏实地上,建立在绞尽脑汁的反思上。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无数大事,都很得当。他的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要害,把握关键。处理完了之后,每次都总结经验,为下次决策提供参考。



所以“智慧经历越多苦难就越发的明晰”,真的是他切身的体会。

那湘军意外的崛起,让黄泉路近的大清王朝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按理说,曾国藩应该成为天下的中流砥柱,可以呼风唤雨了吧?其实根本不是如此,曾国藩不但没有得到与自己功绩相匹配的权利,而且没过多久他甚至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期节目,我们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