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克》是木心先生的一篇散文,信息量庞大,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把全世界的人类文明评述了一遍,其中西方哲学思想和中国山水韵味均有涉及。作者通晓古今,学贯东西,属于被艺术占据灵魂的人,遣词造句精深厚重,言语表达信手拈来,美文佳句,宛若天成。我非常认同作者的反思视角,看问题主张站在思想与历史高点来俯瞰,以全局性的视角评判事态的始末来由。 对于作者渴望得到的“7克”智慧,他的解读相当犀利,犹如手术刀一般锋利。让我略感不适的是,文章中传递着作者对事物太计较得失的嫌疑,把人生变成简单的数量累积,用一杆秤去权衡利弊,同时又把先哲标本化,使先哲的思想只是文字化地任人摆布,容易让读者迷惘。作者在努力设计和定义作为一个活人的标准,用先哲和名人的事例说明别人活得不够标准,而这个标准其实是他内心的愿望,遗憾的是这些标准都指向一个目的——庸俗。其实,人生在世,多1克还是少1克,与这6克与7克里面的实际内容比起来,又如何呢?
作为一名读者,面对前辈智者的文章,我无法抱着抑扬褒贬的态度去阅读,因为人每一次对纯粹至善个体的渴望和追求,从根本上都是想脱离大家都是凡人这个基本前提,生命体要生存,就必然会有求存的心,那是基本的生存欲望。基本欲望的实现过程中与向上叠加的其他欲望很难从法律、道德甚至哲学上进行区分;罔顾现实,站在智慧和道德制高点去评判欲望所推动的世界,而提出如何来摆脱当前境遇的方法与路径,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厌倦身外种种人世混乱,内心希望远离各种外缘的干扰,回归清静安逸的精神家园,过所谓的隐士生活。深刻又广博的作者把“心远地自偏”,作为对现代人智慧和境界的测验和考量。那么,作者笔下所言智慧的内涵,无论重量几何,都面临一个诘问,“这个智慧,从何而来?是承自上天,还是自我发掘?”
道家的老子告诉我,道法自然,只要观察宇宙苍生,智慧自然来;儒家孔子告诉我,按照圣贤们的行为去做,克己复礼,最后一定能止于至善,但大家都不告诉我,智慧到底是什么,只说我有慧根,至于怎么变成智慧,唯有靠自己觉悟。世世代代的智者们把自己的感悟和走过的心路历程用文字记录下来,曾让我欣喜,曾让我癫狂。也许只有合上书本那一刻,才是我找寻智慧的开始,一切的阅读和学习都是那3克前的2克而已。 作为一个凡人,在希望和欲望的交织中,要去找到真正的自我,驱除欲望不是探究人性的科学方法,我更愿正视人性的求存本质,帮助自己找到与宇宙众生的和谐,也许这可能更为现实。看完这篇玄之又玄的文章后,我头晕得厉害,博学多才者写的文章就是与众不同,不得不看第二遍、第三遍,直到能够连贯读出来,倍感所有以自己心出发的评判都是不客观和不准确的,应当对现实的存在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接受。没有完美的道路可以找到所谓的终极目标,人人都在摸索中前行,逐渐接受自己是个凡人的现实,实现与自我的和解。
现实生活中,许多高科技手段貌似可以提升智慧。可是你会发现,不管怎样用心组织语言,都不敌在你爱的人额头上印上一个深情的吻,来传达相互之间深切的爱。我接受通过拥抱或者亲吻表达真情实感,不见真人的华丽辞藻、鸿雁传情只是虚空的0、1数字而已。 这也是“爱”为何是人间很多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里,我们如何能在冷冰冰的社会丛林中寻到智者先贤的道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爱的范式,摆脱了精妙的利己计算,就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屈原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然说明了寻求智慧该具备的心态,又何必斤斤计较4克到10克的历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让生命与智慧得到平衡。如果我有幸拥有了“致命的3克”,就会随性优雅地要两只蛋卷冰淇淋,必须是纯正牛奶味十足的口感,一只先给爱的人,一只看着他吃的时候,自己慢慢舔着吃。
(燕赵都市报 獒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