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缘江而兴,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千万人口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被誉为“天鹅项下的明珠”。
如今,以第二个百年为起点,美丽天鹅舒展开松花江北岸的另一只翅膀,有着龙江版“新浦东”之誉的哈尔滨新区拔地而起。
从一片荒滩到一座新城,从一张白纸到一面旗帜,从一页蓝图到一个奇迹——
哈尔滨新区挺立开放潮头,奏响改革强音,勇当创新先锋,闯出治理新路,书写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答卷,让国家战略、创新意识、幸福民生,在新区这片热土上融为一体。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近日,“松花江上 百年印记”主题宣传报道活动采访团队走进哈尔滨新区,见证哈尔滨人“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百年梦想照进现实。
哈尔滨新区正以蓬勃发展创造生态宜居的未来之城。本报记者 韩伟摄
以水绘城 万顷松江入怀抱
松花江行至哈尔滨段,一江碧水浩荡奔腾、汪洋恣肆,尽情舒展于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以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笔绘就一副壮美图景。
母亲河无私馈赠,既是哈尔滨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却也曾是城市跨江发展的“天堑”。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进入新世纪,哈尔滨提出,在松花江北岸,再造一个崭新的哈尔滨。
2015年12月16日,规划面积493平方公里的哈尔滨新区设立,成为中国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2019年8月26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家正式批复设立,哈尔滨新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一个“五区叠加”的改革先行区。
“带土移植”深圳特区模式,深度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哈尔滨新区成为先行先试实验田、改革创新领跑者。
大潮起松江,砥砺再前行。哈尔滨新区确立打造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三区一极”战略定位,肩负起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历史使命。
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哈尔滨新区,创造性提出揽江入怀、以水绘城,让昔日的“天堑”成为新区的生态屏障。
在松花江以北、呼兰河以西、肇兰新河以南、肇东界以东约5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划“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水系网络布局,水面率达到12%,堪比江南水乡。如今,松江北岸,一座“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北国水城初绽芳华。
荷叶田田环碧波,塑胶跑道荫绿树。在哈尔滨新区中心公园,自然水系穿园而过,绿意盎然的水岸成为市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这里正是哈尔滨新区以水绘城的一个缩影。
“以前的松北以水为患,每到汛期如临大敌。现在我们化害为利,把水资源富集的松北建设成为独一无二的北国江南。”松北街道办党工委书记赵宝臣说,“哈尔滨新区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生态与繁华集于一身的哈尔滨未来之城。”
母亲河滋润下的优良生态环境是哈尔滨新区坚守生态立区、确立绿色发展的底气所在。近年来,哈尔滨新区新增碧海公园、航天公园、滨水公园等7个公园,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人均绿地面积居哈尔滨各区前列。
前不久,哈尔滨圣亚极地馆二期建成投用,面积是一期的3倍,成为国内最大、最专业的室内极地公园。
“哈尔滨新区的生态非常好,这是我们落户新区的首选因素。”哈尔滨圣亚极地公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瑞说,“极地动物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大气有一点污染也不行。对哈尔滨新区,我们有信心。”
科技兴城 千帆竞发“新浦东”
大江盈碧,携来一脉丰水;长桥卧波,挽起两岸繁荣。
站在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新楼办公室宽大明亮的窗前,俯瞰壮阔江景,顿生创业干事的豪情。
“到哈尔滨新区发展是我们当年做出的一个艰难而正确的决择。”哈焊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玉亭不无感慨地说,“正是依托新区平台,哈焊院实现了二次腾飞,牢牢占据国内焊接技术前列。”
2010年4月18日,哈焊院作为中直院所响应哈尔滨市号召第一批入驻新区科技创新城,打下新址建设的第一根桩基。当时,目之所及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地。经过10余年的建设发展,这里已是高楼鳞次栉比的科技创新城核心。
“经过一年半艰苦奋战完成了哈焊院新址建设,厂区面积扩大了4倍多,更换了一批老旧的科研仪器设备,改善了办公、科研和生产条件,园区良好的环境和服务,全面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杨玉亭说,“到现在,哈焊院已发展成为集研究开发、科技产业、质量检验、行业服务四大体系于一体、具有综合优势的高科技企业。年产值较搬迁时增加了4倍多。”
哈焊院的落户标志着哈尔滨新区确立创新驱动的产业定位,科技兴城成为哈尔滨新区的立区之本。
坚持科技引领推动产业升级、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五区”叠加的新起点上,哈尔滨新区重新审视新区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提出新区承载“引领龙江改革开放”“重构哈尔滨城市架构”与“重塑哈尔滨产业结构”的三大使命,致力打造龙江版“新浦东”。
如今,被视为黑龙江“智谷”的新区科技创新城,已汇聚哈焊院、中船重工703所、通用电气(GE)哈尔滨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育成中心等数百家国内外研发机构,成为全省科技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如果说“以水绘城”奠定了哈尔滨新区未来发展的景观布局,那么“科技兴城”则为其植入了跨越式发展的产业骨架。两者一“柔”一“刚”,让叠加而成的新区既拥有高科技的产业支撑,又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生态之美,堪称现代城区的新典范。
从哈焊院沿松北江畔路一路向西,一片火热建设中的产业园区跃然眼前。这就是有“深圳飞地”之称的深圳(哈尔滨)产业园。
作为深哈合作的首个“飞地”项目,从2019年9月开工建设以来,深圳(哈尔滨)产业园的建设始终比肩“深圳速度”,不断刷新“新区颜值”。7天成立合资公司,36个工作日取得施工许可证,101天科创总部项目一期Ⅰ标段地下室正负零结构封顶,主体结构封顶提前31天……
“今年10月,深哈科创总部将建成投用,这将是哈尔滨‘带土移植’深圳发展环境的现代产业园区,打造深哈合作的标志工程。”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玉刚说,“通过深哈产业园平台,可以把深圳的一系列经验、模式复制推广到哈尔滨新区。”
陈玉刚这个来自深圳的年轻人至今仍清晰记得刚到项目现场时的情景。“到这里的第一眼,我就爱上了美丽的松花江。”陈玉刚说,“松花江涛犹如南海之潮,令人心潮澎湃。我相信,这片江水滋养的沃土一定会让深圳移来的创新种子生根发芽。”
幸福新城 一江春水泽民生
走进哈尔滨新区采访,记者与世茂大道上正在测试运行的智轨列车不期而遇。
“这是东北首条智轨,预计今年7月投入运营。不仅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还将成为哈尔滨新区新的城市名片。”哈尔滨新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徐晓冬说,“按照每天运营14小时计算,预计年运输乘客400万人次,将成为与地铁2号线有效接驳的新区横向交通大动脉。”
横贯哈尔滨新区东西的智轨1号线项目全长18.2公里,单车由3节车厢连接而成,满载307人,运力介于地铁和公交之间,具有零排放、无污染的特性,总建设费用大大低于地铁和轻轨。
“哈尔滨新区的交通越来越畅达,即将通车的智轨和地铁2号线解决了员工上下班的不便,也会帮助我们留住更多的人才。”博瑞创富新材料公司总经理辛滨才说,“仅仅几年时间,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上了一个大台阶,发展之快有目共睹,生活工作在新区幸福感满满。”
辛滨才的感叹正是哈尔滨新区百姓的共同心声。“十三五”时期,哈尔滨新区改造道路45条,改造桥梁22座,直通利民的阳明滩大桥北部连接线正式通车,滨北公铁两用桥建成投用,松北江过江大桥达到6座,松花江不再是哈尔滨的交通“天堑”。
与此同时,哈尔滨新区“人气”也越来越高,用电量增长4.2倍,日高峰用水量增长2.4倍,燃气用量增长2.1倍,供热面积扩大3.2倍……
“我从小长在松花江边,在松北生活了一辈子,亲眼看到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76岁的陈旭东说,“这条江,就是我一家的生计保障,也是我一生挂牵。”
陈旭东是集乐村后汲家屯村民,他的村子刚刚被动迁,脚下是一片断壁残垣。而在不远处,充满现代感的哈尔滨大剧院矗立江边。新与旧的对比中,折射出时代的发展。
后汲家屯滨江临水,与江南老城隔江相望。“这可是一个风水宝地。我小时候这就是鱼米之乡,家家铁锅炖江鱼;后来建成蔬菜基地,为城里供菜;改革开放后,这里搞起塑钢门窗,产值全省第一,百万元户都不稀罕。”陈旭东说,“动迁时大伙都不愿搬,舍不得这个宝地。我是党员,带头搬家。咱不能让这么漂亮的大剧院边上留个破烂村子,多影响新区形象。”
陈旭东对政府的征收政策相当认可。“补偿标准挺高,政府还在对青产业园区为村民提供了工业用地。我的宅基地置换了两套100平方米的新房,安置点离原屯子也不远。”陈旭东说,“听说这里要建文化中心,建好后,我肯定会常回来看看的。”
松江潮涌,幸福满帆。陈旭东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期待,“只要天气好,早晚我都会到江边走走,看着那潮落潮起,就觉得日子过得踏实。”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