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纪文民,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生,揭阳普宁池尾贵政山村人。1979年和父亲纪明良一起创办贵政山茶叶陶罐厂,传承祖传技艺,全面提升茶叶陶罐的生产工艺,实现制罐的规格化、标准化。


潮汕传统白铁马口茶罐(一个潮汕家族和他们守护两百多年的茶叶罐)(1)

紫砂茶壶,贵陶茶罐

在中国,提起茶壶,世人都首推宜兴紫砂茶壶。而说起专产茶叶罐而出名的地方,就很少有人能脱口而出了。但,在潮汕地区的普宁,却有一个茶叶罐,制作技艺数百年祖辈相传,旧时列为“普宁四大名产”之一,并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叫:贵政山茶叶陶罐,虽不如宜兴紫砂茶壶一般名满天下,但是在资深茶人和老顾客的心目中,这个茶叶罐可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名牌”茶叶罐。

贵政山茶叶陶罐,产于普宁池尾贵政山村,始创历史可前溯至清朝中叶。清朝年间,随着当地人外出南洋,贵政山茶叶陶罐就已有在官埭上红头船过番出洋的历史记载。200多年来,贵政山茶叶罐一直坚持做一个器型:立锥式形体,罐肩宽,罐底窄,颈长口小,盖中内外双环形环壁形成盖中盖,盖圆顶平。另外特别之处是,此罐只选取贵政村南山及莲花山优质黏性土,罐体内壁和罐底不上釉,保存陶土的呼吸气孔。优质的黏土、特殊的器型、上釉方式和盖中盖设计,让这样一只看上去简朴无奇的茶叶罐,能贮存茶叶多年不变质。

当地流传一个故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出南洋30多年后归国的华侨回到老家,发现当年离家时放在阁楼的两大罐茶没动过,开盖一看,茶叶干燥酥脆,保持良好,老茶经过陈化还有了更醇的茶香。

“这个故事,实有其事。关键是选的土好,配方好,宜兴的土做壶好,做罐不如我们,这里的土做罐好。历史上,最早专做茶罐应该还是我们先做的。有人说,贵政山茶叶罐是中国茶叶罐里的名牌,可以叫‘中国茶叶罐’。在中国像我们这样祖辈专做茶叶罐的,没有其他家。”纪文民哈哈一笑,虽然被认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但他深信:比起有据可考的历史,自己的祖先早在之前就开始制陶做罐,发明了这个世代相传的茶叶罐。

潮汕传统白铁马口茶罐(一个潮汕家族和他们守护两百多年的茶叶罐)(2)

技艺复兴, 贵有创新坚持

1978年,高考成绩差几分没上成大学,高中毕业的纪文民,跟着父亲纪明良一起筹办、并于1979年创办起贵政山茶叶陶罐厂。之前,贵政山陶罐业延续数百年的历史,已出现了十年的空白。自此,从19岁开始捧起做茶叶罐的陶土,纪文民就再没有放下来过,他的人生也和这个祖传茶叶罐的命运捆绑,同在时代中沉浮。

跟着父亲创业的年代,正是百业待兴的时代,贵政山人对复兴本乡的传统产业充满干劲。纪文民家的厂,最多时招了100多人,一年能烧六七十窑,那时候除了茶叶罐,粗陶制品还有几十种。勃发的消费需求从四里八乡涌来,厂里的产品供不应求。依赖大量青壮劳力的传统手工业,创业的成就里渗透着艰辛。

纪文民说做陶罐:“实在是非常粗涩的工课(意:非常艰苦的工作)”。这是份粗活,需要体力。自他记事起,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每天摸黑起床,一早到陶窑用脚踩陶土。脚下踩的这些这些泥土,已在泥池里洗过再经过细达300目的筛子的三遍过筛最后凝结而成。等年轻人踏着清晨五六点钟的蒙蒙天光到厂上班,一天需要的几百上千斤陶泥,已经被踩好待用。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团几十上百斤的陶泥,精壮汉子徒手揉泥,数百遍而后才能拉坯。这又是一份细活,做成一个茶叶罐,从选土、练泥、注浆、上釉、配画、烧制、打磨要经历7个阶段42道程序,每个程序都要经过一双裸手。而后,再用1200多摄氏度以上高温窑烧48小时才能出窑。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炎夏寒冬不停歇。

上世纪六十年代,贵政山茶叶陶罐在上一辈人手中已经开始革新。此前茶罐注重实用性,釉面主要时稻草灰和柴火灰制成的土釉,颜色古朴单一。随着茶罐声名雀起,市场上涌现了对茶叶罐的审美需求。先辈制罐匠人,开始制作外上彩釉的彩罐,开始形成了现在很具辨识度的青、蓝、黄、红、黑五大色系的彩罐系列。并且在罐上“开窗”,辟出一块花窗状留白作画。“老一辈人画画简单,到了我这一辈,就比较精细了。”到了纪文民接班家业,踩土这样的工作已经可以由机器代替,他花更多工夫在提升茶叶罐的审美上。“我画的是乡村土画”,纪文民说自己没有专门学过画画,不过他的画因为“乡土气十足”反而很受欢迎。采访当天,他在一个普洱茶罐上创作几幅节气风景图,“那是他的粉丝定做的,指定要他画的”,纪文民的大儿子、纪家制陶技艺第九代传承人纪夏艺打趣道:“你别看罐子上的画好像简单,在纸上作画和罐上作画完全两回事,有些专业画家拿起罐子一画,画完说效果还不如我爸的呢。”

做了几十年一个样子的茶叶罐,纪文民也曾革新罐型,做过其它形状的罐子,但都没有推广成功。对此,儿子纪夏艺说:“老顾客还是认原来的罐子形状,有人做过比较,老祖宗创制的这个上宽下窄的半三角形罐型最好,这种构造形成的罐内气流循环对藏茶的保存和陈化效果更好。”纪夏艺在厂里既做罐,也负责对外市场营销,他的市场触觉更为敏感。他承认:同样的罐型别人做起来也并不难。但一模一样的罐型,别人模仿了也不能拥有这个贵政山茶叶罐的品质,他总结为关键一点:“我们的罐,硬。”

纪文民解释这个“硬”,说:“贵政山土特别好,我们用别地方的瓷土来做茶叶罐子,质量都没这里的土好。陶土品质很关键,只有贵政山的土才烧得起这个罐。另外,我们的陶土配方和釉面配色都是祖传秘方,包括入窑烧制控温都很讲究,这样的重要环节,都要自己人全程要跟进。”纪夏艺举起茶盘里的一个茶壶,说这是用贵政山陶土请潮州做壶师傅制成的,以烧茶罐的高温烧制而成,“这样的茶壶,茶渣放里面半个月,茶叶都不会发霉,而普通的茶壶,不过一周就会发霉,这就是超高温烧制的特别之处。”

虽然罐身改用彩釉,茶叶罐肩的釉面,纪文民依然坚持采用传统上釉方式。“罐身用的是非化工原料无毒的釉彩,罐肩这里还是用稻草柴火灰烧的釉。提取这种釉很麻烦,要经过舂、碾、洗,洗出釉彩再来上色。工序很复杂,但这也是这个罐子品质的一个保障,没法省工夫……我们做的东西代表贵政山,质量必须有保证。”纪文民说。

潮汕传统白铁马口茶罐(一个潮汕家族和他们守护两百多年的茶叶罐)(3)

传承祖业, 贵在信念坚守

在传承祖传技艺的基础上,纪文民进一步加强生产茶叶陶罐的工艺和贮藏茶叶的传统功能性,还将茶叶罐提升到实用美观兼具的工艺品水平,既保留传统优势,又实现了工艺突破和创新。因此,深受茶客追捧。

好景不长,全靠手艺和需要大量劳力的传统制陶产业,继续感受年代的风雨。“80年代中期这个行业就很不好做,不是因为竞争多,而是这个这个活太苦了,太吃力了,年轻人没什么人愿意来做。厂里请人很难,主要靠自己做。”那时候,全民经商热在风头火势上,当地不少人外出打拼做生意。祖父把手艺传给纪文民的父亲和几位叔叔,叔叔们学了手艺,但因为有更好的发展机会,都不再做罐了,叔叔的儿子们,也没人传承从事这门手艺。但纪文民没有选择外出,他的原因有三:一则在乡里凭手艺还能过活,二则,外面也不一定有什么更适合自己的机会,三则,还是对自己的行业有兴趣,想继续做好。

“这些年我也没正面问过他到底为什么坚守在老家,这下问出来了,还是有兴趣的啊?!“纪夏艺接话。

“没有兴趣,这么苦的活儿也是很难坚持的。”纪文民笑着说。

“确实,要说我们家的祖业能守到现在,真是全靠我爸这些年的坚守。”纪夏艺满怀感触。在90年代最难的时候,同村选择做茶叶罐的人廖廖无几,青年劳力纷纷外出。纪夏艺14岁被父亲拉到厂里开始学习做陶。16岁,他忍不住了,决然离家。纪夏艺说起自己当年的心态:“一天到晚,捏的都是一个样的罐,多闷啊。夏天烧窑,背后放一桶茶水,流的汗比茶水还多;冬天拉胚,手冻的只能不断浸到温水里取暖……又苦又闷啊。“纪夏艺去外头去闯世界,选择化妆品生意,选择与自家古老的祖传行当完全相反的一个时尚行业。

“也不是非要传男不传女,这个活,女孩子是干不来的,家里的女婿也没有人感兴趣。“纪文民说。早早把大儿子拉到厂里干活,儿子却选择更早去自立门户,纪文民对儿子的“叛逆”没说什么。

“没有反对,也许是想我在外面好好闯一闯。”纪夏艺这一闯,就是10年。在这10年里,纪文民经历了行业的衰退期,也不曾生出离心,继续坚持做罐。

坚持慢慢得到回报。坚守品质和传统技艺的纪家贵政山茶叶罐,拥有一批忠实的用户,消费者遍及潮汕地区、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也成了当地政府名产礼品,还成了不少企业、单位送礼的选择。有意思的是,清明节也是他们的一个销售高峰。因为一到清明节,许多潮汕华侨回家祭祖,总会来寻这个茶叶罐,买几个带回南洋。“我这个罐,很多华侨回乡就会来找的。”

此后,贵政山茶叶罐外观专利申请成功,“贵政山茶叶罐”和“贵陶”也被注册成商标,这个古老的茶叶罐有了一个在新时代的品牌身份。

2010年,闯荡了10年的纪夏艺回家。2009年,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纪文民获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纪夏艺为后备传承人。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纪文民创作的贵陶茶叶罐《潮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2018年,第十四届文博会,纪夏艺创作的贵陶茶叶罐《潮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潮汕传统白铁马口茶罐(一个潮汕家族和他们守护两百多年的茶叶罐)(4)

家业长青,贵有接班人

祖传的传统技艺还在传承,有一些新的变化也在进行。用脚踩泥早已成为历史,机器代替了低效率的人工,柴火窑被更先进控温的气窑代替,纪夏艺和自己的弟弟接替了父亲拉胚做罐做盖的工作,同时也把对外交流和市场推广的重任扛了起来。纪文民每天还是五点多起床,他更多的工作在画罐上,完成自己的粉丝订单。在需要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交流时,他把儿子推到了前台。

作为第九代传承人,纪夏艺对于祖传茶叶罐的发展,脑子里有更多点子:他筹办贵政山茶叶罐博物馆,四处收集上百年历史的老罐子;他与艺术界人士交流,提供茶罐给画家即兴作画,制作受年轻人喜欢的漫画陶罐;他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

不过,更多时间他琢磨着把传统罐型的工艺美术水平提升,他到潮州找陶瓷师傅拜师学艺,计划把潮州其他民间艺术特色融入自家的茶叶罐。

纪夏艺说,现在他考虑更多的是怎么做出精品,才能不浪费家乡这些珍贵有限的陶土资源。他希望政府能有相关政策来保护这些陶土。同时,他也希望有关部门能保护厂里的柴火烧老龙窑,作为时代的见证,将其与当地学校宣传非遗和传统文化教育生动结合起来。针对市场上出现以次充好的假冒贵陶产品的现状,他考虑建立自己的宣传渠道和溯源体系,让贵政山茶叶陶罐的粉丝能买到真正好品质的茶叶罐……

“我爸完成了坚守的任务,没有他的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传承。”纪夏艺说。

在纪文民这一代,于巨变的年代能不随波逐流,一直守护自己的使命和坚守一颗匠心,殊为可贵。在纪夏艺这一代人,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考验,既要看好祖传招牌,又要谋取与时俱进,实是又一次淬炼。

贵政山茶叶陶罐,这个传奇的茶叶罐,就这样见证这一代代人的奋斗和守护,数百年流传不断。

来源:时代潮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