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95后”钢琴家万捷旎领衔的先锋跨界艺术之旅《15°——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于2021年9月至12月在保利院线展开10场全国巡演。这场音乐会突破了传统古典乐的表演方式,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同构,将艺术家演绎的情感诉说可视化。12月8日,万捷旎将登台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为听众带来声、光、影完美融合的沉浸式体验。

万捷旎3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获得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及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双硕士学位,以及德国音乐演奏专业最高学位演奏家文凭。20岁时,她作为独奏家与世界著名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及克里斯托弗·艾森巴赫合作;23岁时,她已与三十多个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她除了对古典乐演奏拿捏到位,也一直在推广钢琴艺术的道路上前行。

钢琴音乐会宣传高级感朋友圈(钢琴家万捷旎中山音乐堂办)(1)

这一次,她和数字媒体艺术家们共同策划了一场别样的数字音乐会《15°——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万捷旎表示,“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擅长的古典音乐相结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范圣玺教授对于中国的节气也很有研究。在这种契机之下我们一起策划了这次音乐与自然相融合的演出,将音乐可视化,带给听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演奏会取名15°。对此,万捷旎透露,“是因为音律中的‘15°’包含了二十四个音符,而在自然的二十四节气中,太阳运动轨迹以每15°为一个节气。本次音乐会呈现的15首曲目都是我精心挑选的,以自然季节为题,按岁月编排组织,每一个章节中都有中西作曲家对于不同季节的诠释,包括肖邦、格里格、德彪西、李斯特、谭盾、丁善德等中外作曲家的经典乐曲。能把西方经典名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观众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流。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除了钢琴家万捷旎的美妙演绎外,通过新媒体技术呈现出的绚丽光影舞台也是本场音乐会的一大亮点。因为热爱自然、喜欢传统文化,创作团队以钢琴音乐会之名重提24节气,在大数据时代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运用了交互式动画、算法动画、动作捕捉、3D扫描等数字媒体技术,为每一首乐曲量身定做视觉化表现,以视觉联动听觉,延续传递音乐蕴含的情感,从而营造出声景相融的感官意境,带来“沉浸”而“可见”的音乐感受。

“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钢琴演奏会,也区别于音画结合的新媒体音乐。此次音乐会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是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与音乐融合的再创造,是钢琴与数字印象的有机体。用个形象的说法,就好比风吹树摇,风通过树发出声音,树因为风而摇动,声音的强弱,树摇晃的姿态,是浑然一体的。” 担任音乐会艺术总监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范圣玺介绍。

钢琴音乐会宣传高级感朋友圈(钢琴家万捷旎中山音乐堂办)(2)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为更好还原曲中意境,万捷旎和数字媒体团队多次进行实地取景。据数字媒体团队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新媒体动画生成过程中,数字艺术家先要提取自然节气中的一系列参数。为了表现《春之旅组曲》,数字媒体团队的工作人员研究了数十种属于春天节气的花朵,并提炼出花朵的抽象图案,将不同植物的花期结合音乐旋律,一朵朵虚拟之花就跃然眼前。在“冬”单元的《雪之舞》演奏中,飞舞的雪花随音乐频率进行律动,为了呈现这一自然科幻形态,工作人员特意前往江南古镇,用3D扫描技术采集了树木与假山石数据,才有了梦幻的演绎。从数据采集,到最终与钢琴演绎的融合,这个过程花了有一年之久。

演奏会中,舞台大屏幕上还将出现一个梦境中的万捷旎,与钢琴一侧的万捷旎的梦幻联动,这也是数字媒体成果的精妙展现。万捷旎说:“我和数字媒体工作人员花了3天时间进行数据采集,他们给我全身戴上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就像科幻片一样,仔细捕捉我的每一个动作,还要有专业的舞蹈艺术家指导我的肢体动作。整个过程很有趣但也具有很大挑战性,我第一次戴着传感器在钢琴上演奏,其实和想象中的还真不一样。整场演出下来,更像是我与自己的对话,那个虚拟的自己与真实自己通过3D技术、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的音影处理模式结合在一起,再通过视觉化的数字影像呈现,真正诠释出了我内心对24节气和四季变化的共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刘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