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目”部的三个汉字:“矉、眢、睢”。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里,“眢、睢”是通用字,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眢、睢”。如果只关心标题中的问题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三个字睢字词条。

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矉。读pí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矉,恨张目也。从目,賓声。《诗》曰:‘国步斯矉。’”形声字。本义是恨而张目。就是因愤怒而睁大眼睛。《集韵·真韵》:“矉,恨视也。”

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1)

(怒目圆睁)

这里的《诗》,指《诗·大雅·桑柔》:“国步斯矉。”指的是面对如此国运,恨而怒张其目。今本《诗经》写作“斯频”,于是,解释这句诗时常解作国家这样危急,请见下文第(2)小条。

本义之外,矉还有其他用法:

(1)皱眉;蹙额。后作“颦”。《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陆德明释文引《通俗文》云:“蹙额曰矉。”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今本《庄子》作“颦”。

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2)

(西施蹙额)

(2)通“频”。危急。《说文·目部》:“矉,《诗》曰:‘国步斯矉。’”段玉裁注:“《大雅》文。《毛诗》作‘频’。云:‘频,急也。’郑云:‘频犹比也。哀哉国家之政,行此祸害比比然。’频字绝非假借。此作矉者,盖三家诗。许称毛而不废三家也。”

矉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3)

(矉的小篆写法)

2、眢。读yuā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眢,目无明也。从目,夗声。”形声字。本义是眼枯不明。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引戴氏侗曰:“眢,眸子枯陷也。”

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4)

(枯眼人穿针)

《六书故·人三》:“眢,眸子枯陷也。”清代朱葵之《次刘莼江感事韵四叠》:“司农仰屋朝无寐,战士呼眢夜有歌。”

本义之外,眢还有其他用法:

(1)目空貌。《广韵·元韵》:“眢,目空貌。”一说目深貌。《六书故·人三》:“眢,一说目深,中夗夗也。”

(2)枯井。《广韵·桓韵》:“眢,井无水。”《集韵·桓韵》:“眢,废井。”《左传·宣公十二年》:“目于眢井而拯之。”注意看枯井就可以拯救我(还无社)。

眢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5)

(眢的小篆写法)

3、睢。读音有三个:

(一)hu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睢,仰目也。从目,隹声。”形声字。本义是仰视。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睢之本义但为仰视。”

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6)

(仰视)

《史记·伯夷列传》:“肝人之肉,暴戾恣雎。”张守节《史记正义》:“睢,仰白目,怒貌也。”是说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汉书·五行志》:“今雉以博士行礼之日大众聚会,飞集于庭,历阶登堂,万众睢睢,惊怪连日。”颜师古注:“睢睢,仰目视貌也。”现在雉鸟在博士行礼之日大群聚集,飞聚到庭院,沿阶升到厅堂,万众仰视,一连几天惊慌不解其故。这里发展出来一个成语“万众睢睢”,意思是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上面,形容人们共同期待或感到惊奇的神情。

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7)

(万众睢睢)

本义之外,睢还有其他用法:

(1)大视。《文选·马融<长笛赋>》:“僬僬睢睢,涕氵夷流漫。”李善注:“《声类》曰:睢,大视也。”

(2)自得貌。就是欢乐的样子。《集韵·至韵》:“睢,自得貌。”刘禹锡《竹枝词并引》:“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3)元气貌。《集韵·脂韵》:“睢,睢睢,元气貌。”

(二)su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法有四:

(1)水名,也名睢河。《玉篇·目部》:“睢,水名。”《集韵·脂韵》:“睢,水名,在梁郡受汴入泗。或从水。”《左传·成公十五年》:“出舍于睢上。”杜预注:“睢,水名。”

(2)古州县名。今县名。春秋时宋地,今属河南省。

(3)蒲笋的别名。《农政全书·救荒本草八》:“蒲笋,《本草》名其苗为香蒲,即甘蒲也。一名睢。”

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8)

(蒲笋)

(4)又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三》:“睢氏,赵大夫食采于睢邑,因以命氏。”

(三)wěi。读音出自《字汇补》。

天睢。星名。《史记·天官书》:“(岁星)以九月与翼轸晨出,曰天睢。”司马贞《史记索隐》:“刘氏音‘呼唯反’也。”

睢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说文解字第649课成语)(9)

(睢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649,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