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1)

前段时间突然冒出来了个夸夸群,我身边真有人过生日被朋友“投资”进了群,网上大家的各种截图看来一点儿不夸张,因为朋友亲身经历的就是这风格的——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2)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3)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4)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5)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6)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7)

花50块大洋雇人夸了寿星佬5分钟,寿星佬自己感受如何呢?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8)

都说“焦虑的时代,我们需要彩虹屁”,朋友也说“就是玩个惊喜”,但亲身经历了,才意识到这样敷衍又不走心的彩虹屁我们连听5分钟都嫌太漫长,经受不起。

说起这个新兴的生财之道时,我们不由想到了孩子,养育孩子,我们也应该不吝赞美吗?平时夸孩子的话是不是也是这样苍白浮夸而不自知?到底什么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鼓励方式?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9)

仔细看了这几张截图,感觉真挺敷衍的。这也激起了我想要好好研究一下“夸奖”这件事的兴趣。

1

其实对于夸奖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孩子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从外在驱动变为内在驱动。

说白了,就是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诚实地表达赞誉是可以提升孩子对于自己行为判断的认知的。为了让孩子对自己行为有真实的了解,我们在夸奖他们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真诚”二字。

过分夸奖,或者敷衍的夸奖,都很难让孩子对于自己的真实状态做出评估,长此以往,他们会开始畏手畏脚,害怕失败。

所以什么是有效的夸奖?

大概很多父母都已经记住了一条法则,那就是:多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孩子取得的成绩。

因此我们经常和父母说,对孩子的夸奖需要做到具体,并且要强调过程,比如不要夸Ta聪明,而要夸Ta认真、努力等等。

但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更高级的“夸人方式”,也就是说这些话在你心里也许算不上是什么“夸奖”,但却是实实在在地让孩子看到你对Ta的关注和鼓励,而且也能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真实的认知,从而帮助Ta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得更好。

2

这些话比“你真棒”好听一百倍

☞ 父母对于过程的复述,本身就是夸奖

“今天你很努力地在读这几个词,虽然这些词你之前没有学过,但现在一整个故事你都快能读下来了!”

这句话当中没有夸孩子真棒,但是对于细节的描述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真的在认真关注我做的事情”。

☞ 不带判断地描述事实 自我感受

如果我们要表达我们的想法,希望前半句先不带任何主观判断地描述你看到的事实,后半句再加上你的真实感受。

“我看到你解这道数学题用了大半个小时,你真的很专注。”

“今天你用了3种颜色来画天空,你观察得真仔细。”

“你牺牲了自己玩的时间来陪爷爷奶奶,我想他们一定可以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 用提问来展现你对于孩子的关注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的关注,或者引发他们主动交流是让孩子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比夸奖更加有效果。

比如在他们很努力搭建积木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

“哇,你们用了好多积木,看着是在做一个大工程,能和我讲讲具体你在做什么嘛?”

“你们需要我帮你们做什么嘛?”

这些问题,可以明确展现出你对于孩子行为的关注,这种感受是比一句“你真棒”管用很多的。

☞ 无声的夸奖技巧,比有声的更好用

我们平时对于夸奖的认知都是停留在“我需要对孩子说一些什么”上。可是在真实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有时候“无声胜有声”。比如微笑、点头、击掌与拥抱。

肢体接触往往会给人带来很特别的感受。

如果有什么特别令人高兴的时候,不要吝啬击掌的机会,用力和他击掌,同时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两个简单的动作很多时候可能都会胜过你的千言万语。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10)

3

虽然美国的大学和研究人员都做了很多关于“夸奖”的正向探讨和研究,但我看到的真实的生活里,美国孩子的问题是,被“夸”得太多了,都膨胀了。

我甚至认为,对于很多美国孩子来说,父母或者老师的夸奖对于让Ta保持或者改变一个行为已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可能国内很多大人也对此有疑问,所以该怎么办呢?

最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其实这篇文章不是针对孩子写的,是针对职场人士的。里面提到了我们大脑在面对批评和表扬的时候有不同的反应,结果发现一味地夸奖并不会对职员的行为有任何有效的帮助。

反而,一个恰当的批评和表扬的比例,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变职员的行为,帮助他们成功。

这就很有意思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把批评和表扬进行一定的组合,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变孩子的行为。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

“Rewarding people with praise isn’t going to make them perform any better. Dopamine, the pleasure chemical in the brain, is released when we’refully engage in our work, not when we receive a reward”

“用夸奖作为奖励对于改变人们的行为没有任何帮助。多巴胺,这种让我们大脑感到快乐的东西,只有在我们酣畅淋漓投入自己工作的时候分泌,而不是我们得到奖励的时候。”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驱动我们做一件事情,起决定性因素的不是外因。甚至还有研究发现,如果过多地夸奖,是会降低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的。

组合拳要正式出道,平衡好批评和表扬的次数就行了!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11)

4

夸奖和批评的最佳平衡比例应该是多少呢?

真的有一个叫Losada的学者在2005年的时候做了这个研究,虽然在2013年时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有指责他抄袭的,也有说他数据不准确的,但是无论怎样,这个模型(也叫Losada Ratio)在positive 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方面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

而这个比例,就是3:1,也就是用3条表扬混搭1条批评,对于改变一个人行为是最有效的。

不过当我把这个结果兴奋地跟朋友分享的时候,反遭到了朋友的不屑,理由很简单——

“我们老祖宗就说过一句俗语,叫‘打一巴掌揉三揉,或者打一顿给仨甜枣’,说的就是这件事啊,西方人怎么到了2005年才研究明白呢?”

瞬间觉得古人智慧真的太了得了有木有!

这个黄金比例对于我们评价孩子时也有同样的效果,除了前面说的有效夸奖,注意夸奖和批评要按组合拳来用之外,也有一些在批评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 批评永远永远是1对1进行的

表扬可以在集体面前对于个别人表扬,但是批评必须1对1进行。

很多家长有错误的做法,就是喜欢在众人面前展示威严,在很多人面前去批评孩子,这对于他的行为不会有任何改变,反而容易让他更加看不起你,打心底里对你不服气。

② 如果要批评,别拐弯抹角,甚至可以“简单粗暴”些

很多时候我们对人在批评之前喜欢做很多铺垫,其实就直接表达你认为的不足,越直接越好,然后表达你的感受和期待。有时弯子绕的大了,不仅起不到批评教育的作用,反倒容易让孩子困惑。

③ 思考批评的初心

大部分的批评初心,我们是希望对方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因此你需要把这一点表达出来,或者在批评之外,加上你认为的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案,而不要单纯变成了情绪的发泄。

④ 批评完请真诚表达善意

批评不一定是一个糟糕的体验,在结尾的时候需要给对方更多的信心。比如“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一同再试一次,没关系的”。这会让听者不只是停留在沮丧,而是开始“改变”的思考。

孩子上高三对老师说的话(给三颗甜枣再打一棒子)(12)

今天的文章里,我分享了怎么夸孩子,怎么批评孩子,就算你都没记住,也请把二者的黄金比例,即“3分夸1分批”记住,当你打出这套组合拳的时候,便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可能真的开始改变了。

ps:

所谓的3个夸奖加1个批评,只是一个大方向的指引,家长们可别教条地理解。

关键是:该夸奖的时候夸奖,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只是是凡事都要讲究方法,都要真诚——夸奖不是无底线的表扬,批评也不是惩罚,更不是体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