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提起青州隆盛糕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鸡蛋糕、蜜三刀、桃酥、绿豆糕、元宵……都是青州隆盛糕点的招牌产品。每天早上六七点钟便排起长长的队伍。一间看起来不起眼的糕点铺会成为传承百年老字号?隆盛糕点甜蜜事业的背后有多少我们不曾了解的故事?
点心”的缘起与酷刑的忌讳
据说,“点心”二字源于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庖人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并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古青州,隆盛糕点的缘起与传说
古城青州历史悠久,相传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青州文化兼容并蓄,融合性很强,共有汉、回、满、土家、苗等30几个民族,多年来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融合性极强的青州地域文化。
据说,最早来青州的伊斯兰信徒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青州地区非常繁荣昌盛,以贸易为主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来到青州开展贸易,当地人称之为“蕃客”。朝廷曾在此设置机构专理蕃客事务。但那时的“蕃客”流动性大,在青州定居的并不多。自元初开始,众多的穆斯林官员及其眷属徙居青州,青州形成稳定的多民族聚居区,隆盛糕点便是根据伊斯兰教的饮食习惯制作而成。
不过,虽说以伊斯兰教的饮食习惯制作,但隆盛糕点的缘起与明朝衡王府有关。相传,明朝初年朱洪武一统天下后,立即将国土分封给他的儿子和功臣。到宪宗朱见深时,再次分封,于成化二十三年将他的第七个儿子朱祐楎封为衡恭王,藩居于山东临淄。弘治十二年,衡王又移藩于青州,创建衡王府。衡王府建筑得富丽堂皇,王爷王妃及郡王郡主们生活骄奢淫迭。其中王府糕点坊制作的王府糕点,用料特别工细,精致讲究,不仅是王府盛宴的首道开席食品,也是衡王府连同青州银瓜,青州蜜桃一起,四季向京都皇上敬献的贡品。当年宫中就有“飞骑急驱数千里,皇差未到先飘香”之说。
明亡后,青州衡王先是降清,后又谋反,整个衡王府便被夷为平地。王府被抄后,奴婢工匠四散逃亡,王府糕点坊一位脱姓回族糕点师亦潜逃民间,遂将王府糕点传播于民间,将糕点制作技艺传于后人。
据今隆盛糕点传承人脱氏家族的家谱——《脱氏宗谱》及“脱氏第二十二代脱奉海房屋赠予文书”记载:清道光年间,脱氏第十九世祖脱仕元继承祖上制作面食油炸糕点技艺,在青州城海晏门(即东门)里路南紧挨城墙处,建起了糕点铺,取其三子万隆、四子万盛名字中各一字定店铺字号为“隆盛”,由此开启了脱氏家族与“隆盛“糕点的百年篇章”。
待要吃好饭,围着青州转。隆盛开了张,糕点满城香
民国初年,脱万隆之子脱玉增经营隆盛店铺,产业日盛。脱玉增外卖糕点和茶叶时所唱得销售谣为:“茉莉毛峰,雨前白毫。珠兰玉兰,代代相传。蜜饯茶食,巧蘸南糖。隆盛糕点,又甜又香”,唱出了这一时期的隆盛老字号茶食糕点的销售特色。而这一时节,青州街坊盛传的民谣是:“大三剪子,任家刀,齐家锥子,不用挑。隆盛糕点,香又甜。祖传秘方,不减料。”众人的口碑都是不花钱的广告。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青州地区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隆盛店铺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冲击,生意萧条;1948年青州解放后短暂兴盛;1956年,国家公私合营,脱家人狠心关掉了店面。现隆盛糕点掌门人脱安利回忆,“如果公私合营,势必会扩大生产规模,糕点的品质和口味就无法保证。爷爷之所以选择关掉店面,就是为保住隆盛招牌。”
这一关就是三十年,1979年,隆盛店铺才重新开业。这三十年里,许多民俗记忆都烟消云散,许多老人再也无力寻回祖传的手艺, 与他们相比,老字号隆盛还算幸运。“爷爷常说,点心这一行,精明的不做, 不精明的做不了。 用心去做的不多, 但如果用心去做, 就一定能做好。 一年两年, 十年二十年,早晚有成功的时候。”
12年前, 隆盛建了新的工厂, 有了800平方米的生产场地。 科技带来了许多便利,比如用打蛋机能迅速打碎鸡蛋,但糕点的制作还得坚持手工。
可以说,如今的隆盛糕点之于青州,不亚于狗不理之于天津、过桥米线之于云南。鸡蛋糕、蜜三刀、枣泥月饼、长寿糕,一口咬下去,香甜可口,让人从嘴里甜到心里。这是一种流淌在青州人骨血中的印记,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