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在黔州去世,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唐太宗,为之罢朝三日,并且以国公之礼安葬这个已经被贬为庶人的儿子。

李承乾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谋反 从颇识大体的储君(1)

李承乾,一个前后相差极大之人,前期尊师重道,孝顺恭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储君;后期任性妄为,行事荒唐,大逆不道的谋反,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烂。

公元619年,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在承乾殿生下了李世民的长子,这个孩子被唐高祖赐名承乾,同时承乾这个名字,还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可见李渊和李世民对他的喜爱。

李承乾的牌有多好呢?一岁被爷爷李渊封为恒山王,六岁被改封为中山王,八岁被刚登基的父亲李世民封为太子,选择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朝臣辅佐教导他,从小便当作继承人培养,寄予厚望。

同时,母亲是长孙皇后,与父亲伉俪情深。舅舅又是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母族力量十分强大。只要不作死,未来必定能顺利登位。

李承乾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谋反 从颇识大体的储君(2)

小时候的李承乾也是一个好孩子,表现非常出色,尊师敬道,聪颖孝顺。他的老师李纲腿脚不便,每次进宫时李承乾都亲自搀扶,对老师十分恭敬。李纲去世后,还亲自为他立了碑。

十二岁时,唐太宗让太子开始慢慢接触政事,下令断决不了的案子,可以到东宫诉讼,让太子决断。李承乾没有让父亲失望,处理事务颇为得体,加上两次监国,能力和威望大大提高。这时候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储君。

李承乾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谋反 从颇识大体的储君(3)

转变发生在长大后,先是慈爱的母亲去世,再加上足疾的显见,让李承乾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生理上的残疾让其心理变得畸形,开始叛逆,对老师们开始阳奉阴违,有时还当面顶撞。

这也不能单怪李承乾,因为这些老师认为李世民善于纳谏,太子也应如此,于是对太子狂轰滥炸,只要有一点不对,就不留情面的直言纳谏,甚至把其比作秦二世。在这样的打击下,李承乾越发逆反,最后上升到刺杀老师的地步。

李承乾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谋反 从颇识大体的储君(4)

在李承乾成长的道路上,没有玩乐,只有学习。但人的天性却是喜欢玩乐的。加上内心的压抑,李承乾找到了同自己玩乐的知己:称心,但称心后来被李世民处死。李承乾以拒绝上朝来表示抗议,并且在东宫没有灵堂祭拜,追封他以官职。这件事让父子之间的隔阂加深。

还有就是私自带突厥人进入东宫,把东宫改成了部落,在东宫进行角色扮演,穿上突厥可汗的衣服,模拟突厥人的生活,并且不允许宫人休息。当时突厥是唐朝的敌人,李承乾的行为是不合时宜的,并且让李世民十分不满。

到此为止的话,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还可以保住,但在一个人的刺激催化下,李承乾决定谋反。这个人就是他的弟弟李泰。

李泰才华横溢,主编名著《括地志》,受到了超过太子规格的封赏。成年之后,因为李世民的宠爱,一直未到封地,甚至差点搬进武德殿居住。在李承乾眼里,这个与自己仅相差一岁又是同母所生的弟弟成为他最大的竞争对手。

李承乾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谋反 从颇识大体的储君(5)

曾经目睹过玄武门之变的李承乾,知道自己父亲皇位怎么来的,想要顺利继位成为万人之上,就没有一点想法吗?所以李承乾决定向父亲学习,铤而走险,进行谋反。

但李承乾缺了份运气,还没出兵就被人告发了,这让李世民大怒,并且处死了一系列的相干人等。对于这个倾注自己大量心血的孩子,也不知该怎么办。

按照大唐律法,谋反应该被处死。李世民不忍心杀了自己的嫡长子,最终将李承乾贬为庶人,流放黔州。在后面立储,为了保住儿子们的命,害怕立了李泰后会兄弟相残,于是立了李治为太子。

李承乾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谋反 从颇识大体的储君(6)

可最终还是免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李承乾的悲剧不仅再于自身,性格的不完善,再加上作为父亲的李世民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忽略了他的安全感,过分的栽培,反而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