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沫依

全运会举重尚未完赛,广东队已收获一金三铜。9月21日,广东举重队部分已经完赛的队员回到二沙体育中心,羊城晚报记者见到了前来迎接队员凯旋的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举重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文韬以及教练严章群,与他们聊一聊广东举重的二三事。

广东省运会举重比赛收官(全运会广东铸造举重)(1)

强烈预感要夺金

说起这次全运会的比赛,刚刚归来的教练严章群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激动,走在路上时她便表示“我就说我们广东队这次肯定能拿冠军!”当记者问到这种信心从何而来时,严教练笑着说“那天我和我们领队在房间里,我就有种很强烈的预感”。

严教练颇为准确的预感背后,是对举重运动,特别是广东举重清晰的判断和认识以及对自身队员实力的了解。在她看来:“任何项目都有一个周期性的规律,我们广东在2013年全运会拿了金牌,上届(2017年)没有金牌,这次我们要见金。从整体上来看,湖南是举重王牌之师,而我们广东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前三的实力。”

实际上,举重在广东可以说有着光辉的历史,但也曾有一段时间人才储备出现了断层,近几年稍有起色。

女子55公斤级是广东队的优势项目,此次比赛派出了四名队员出战,目标就是冠军。但平时训练里挺举可以举起125公斤甚至128公斤的陈殊颖心态有些波动,最终挺举成绩定格在120公斤,遗憾获得铜牌。赛后,陈殊颖对严教练说:“教练,我想多了,我太想要这块金牌了。”

说到这些,严章群不免有些惋惜,不过她表示,广东队的队员们对胜利都有着极强的渴望,“当运动员,这种求胜心态很重要的”。1999年出生的小将曾田甜便拥有非常强的求胜心,而且不负众望,为广东队夺下女子64公斤级这枚宝贵的金牌。

团队精神一条心

“团队项目看个人,个人项目看团队”,举重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文韬用这句话向记者表达了团队的重要性。“你别看举重好像是一个用蛮力的运动,但是它很需要动脑的,也很考验团队能力。”

举重项目在比赛中通常是一个教练员专注于一个运动员,为其提供战术和心理指导,但广东队则颇有些“团体作战”的感觉。女子64公斤级高手云集,其中不乏邓薇等顶尖选手,严教练表示,相比很多其他选手与教练单打独斗,广东队在比赛时群策群力,众多教练一起在后台为运动员制定战术。

团队的力量带来的是更强的凝聚力,这也成为广东举重队近年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说起这一点,严章群也感触颇深,她开玩笑地向记者表示,别看文主任斯斯文文,像一个“文弱书生”,但是实战中带团队真的“很厉害”,“比赛就是打仗,我们在作战的时候大家真是一条心。”

“那天我在电视上看田甜拿冠军,海荣(另一位教练)在旁边跳起来了。”文韬也在一旁笑着说道。荣辱与共,这是团队精神的最好注脚。

科学训练与管理

和以往相比,如今广东举重队的训练有了更多的科技加持,也让人才的培养变得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曾造成队员尤其是男子运动员大批的伤病现象,而今,队内更加注意根据运动员特点和量级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让训练更加系统。文韬提到,曾有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一位教练自费前来二沙观摩,为的就是学习广东举重队更加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

除了科学的训练,有效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一位领队进来询问第二天的安排,文韬应道:“让他们去踢踢球,别躺着睡大觉就行。”记者问及原因,文主任答道,以前如果早上没有训练,队员们就会睡懒觉,但现在的规定是即使没有训练也需要保证规律的作息,以保持身体状态,而这对于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提高都有帮助。

对于未来,文韬说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四年后的全运会,广东队目前处于上升势头,一些有实力有潜力的运动员如1999年出生的曾田甜、2001年出生的彭翠婷等小将,四年后正是“当打之年”,相信在科学训练、团队协作与高水平管理的加持下,广东队未来能成为举重的“王牌之师”。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