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子一人破秦(居延安我译道德经)(1)

我的求学之路

我本是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五年制本科生,加上时代原因,又拖了一年,本科读了六年。说是“读了”,其实是“混了”。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我报考了复旦外文系“现代英语”研究生专业,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获得了百里挑一的复试机会。经原复旦外文系总支书记袁晚禾教授的鼎力举荐,我被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为“国外新闻事业”的研究生。三年研究生毕业,又让我作为复旦大学第一批出国深造的访问学者,去了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1982年3月去,1984年岁末回。

回国后我担任了新闻学院“国际新闻教研室”主任,带过两个研究生和两届双学士的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双学士们毕业后大多去了新华社,从事对外英语报导工作或当驻外记者。

那是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啊,我也是正当年华,主持翻译了大量关于外国新闻事业的材料和作品,特别组织翻译了当代跨文化沟通和传播泰斗式人物霍尔的《超越文化》(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在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我还出版了被称为经典的”一书一文“,“一书”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沟通·传播》,此书为国内学者撰写的首部传播学专著。“一文”是《复旦学报》出版的《关于跨文化传播的几个问题》, 是国内首篇跨文化传播学的论文。八十年代后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公共关系学导论》,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我译编的国际艺术史泰斗豪泽尔的巨著《艺术社会学》。

走上了“道”的不归路

我的著述野心注定了我最后告别浸染了八十年代激情岁月的上海,落脚地处太平洋中心的夏威夷,投入了将要影响我整个余生的朱谦的怀抱,合作撰写《长城废墟:中国传播与文化变迁》这一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作,时年1988。我1982、1983、1984年拜学于美国传播学泰斗之一唐诺德·库什曼教授的麾下。

1988年夏天我去夏威夷时,他把我推荐给康州中央州立大学校长约翰·休梅克。我在夏威夷东西方中心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朱谦门下热身两个月,就去了地处东海岸的中康大,开讲“跨文化沟通“一课。讲中西文化对比,我总从源头讲起。讲西方,就要讲雅典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中国,就要讲中国的儒、释、道。

就这样我走上了“道”的不归路。我首先读了林语堂的老子英译,并推荐给学生,但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我问“是英语读不懂”,还是“文字背后的语义读不懂”,学生回答:“都读不懂。” 英语《论语》读本,佛家教义读本,相对容易些,为什么唯独英语老子就读不懂了呢?

为了让我自己读懂、读顺英语老子,我试着读了美国近代超验主义哲人爱默生——西方的老子。我读爱默生的感受是,与其说爱默生是西方的老子,还不如说他是西方的庄子。林语堂译老子,也大多从庄子的生命说来解说老子的。我无疑地受到了爱默生和林语堂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我英译老子的第一稿。

我为何要译老子呢?就是因为学生抱怨林语堂的译本过于艰涩。我的尝试,是我努力做到英译老子口语化,我的依据是老子的时代是个口语时代,老子的本文也留下了诸多的口语痕迹。

三易其稿,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译老子第一稿的时候,是从古汉语直接跳到现代英语的,觉得这样译起来比较轻松。我译第二稿的时候,企图另辟蹊径,尝试把老子从古汉语先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从现代汉语过渡到现代英语。我没想到的是,把古汉语老子译成现代汉语老子竟然如此艰难!我必须大量地加词,或减词,一加一减,横着读不畅,竖着读无趣。我忽然醒悟,不是我无能,老子是不可译的!顺便说一句,我曾读过不少的“现代汉语老子”,发现没有一本是让我满意的。第二稿我译到二十章,就停止了。二稿试译以失败而告终。

2018年,我开始第三次尝试再译。这次译,我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我要直接把古文老子译成现代英语老子,二是把我选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冯达甫版本看作一部《君王论》,把整部老子看作他对君王的告诫。我决定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签约,作为百种世界学术经典中的一种中国古代经典出版,主要是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在中英两种文字的跨越中,欣赏老子智慧的旷达和深邃,享受老子哲学被诗化和口语化后产生的美感和想象空间。

我译的这部英文老子的最大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企图以此来提高国外那些说英语、国内那些学英语的读者的兴趣。同时,我希望这将是一次“翻译拉动经典”的实验,看如何借用现代英语,来帮助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和国外友人学习、欣赏中国的这部伟大经典。

读者在中英两种文字之间来回跨越的诵读中,可以发现:首先,英译本对原老子订文的标点作了一些变更;其次,英译本对全部八十一章做了若干新的断句和段落处理;再者,英译文的文体风格上采用了诗化和口语化;最为重要的是,英译本为忠实于老子原著作了努力。

道德经老子一人破秦(居延安我译道德经)(2)

《道德经》

老子著

居延安翻译、编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经典概念如何译?

如果读者要问我,八十一章中哪一章是我最得意的译章?我的回答是第六章。

老子八十一章字数最少的一章是第四十章,全章不过21个字。第四十章之外,字数最少的就是第六章了,总共25个字。第六章的行文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我的译文是:“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 which informs the mysterious femininity. At the door of this femininity lies the very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Continuously flows the valley, confirming life’s eternity.”

我觉得有两处译得比较好,一处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译为“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 which informs the mysterious femininity”,关键是“是谓”二字译成了“which informs”。另一处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译成“Continuously flows the valley, confirming life’s eternity”。关键词是现在分词confirming在此处的作用。尽管“绵绵若存”没有主语,但这里显然是指“峡谷”,“若存”指峡谷一直在流淌着的水。“用之不勤”也没有主语,谁来用那水呢?老子是在说,峡谷的“绵绵若存”,是用来证明生命的永恒性。

老子第三章末句7个字:“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的译文:“Act without acting, and there will be no place that cannot be governed.” 这里有两个”为“,“无为”的“为”,指的是“违反道的、不合自然规律的、为一己私利服务的事情不可做、不可为”,“为无为”的第一个“为”,指的是“符合道德,合自然规律的、不为一己私利服务的事情可做、可为”。读者读懂了“为无为,则无不治”这7个字,就读懂了老子的一半。

老子八十一章浸淫着老子的“守中”思想,说得最为直接的是第五章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中”这八个字。早先的许多版本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说多闻多听不好,一个说多言多话不好,但都说了“不如守中”。这里的“中”字,大多理解为“守静”、“守心”、“守道”,儒释道三家都讲“守中”。我觉得翻译不是解释,更不是演绎,而是两种不同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因此这个“中”字译为middle,是最合老子的愿意的。第五章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我译成了:“Hearing too much will leave you with no strategies or tactics; it’s better to hold the middle.”

“上善若水”,历来不少译家把这里的“善”理解为“从善”的意思,我以为是老子的“不争”思想。老子的“不争”思想在八十一章《道德经》里随处可见,名句“上善若水”是第八章的首句。我觉得老子于此通过对“水性”的描述,强调的是他的“不争”思想。老子开篇全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结句是“夫唯不争,故无尤”。我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译成了:“The highest good is like water. Water is good at benefiting all things and creatures; it never competes to have a higher hand.”

《道德经》二十二章首句“曲则全”三字怎么译?注家译家大多译为“委屈,反而保全了”,我以为冯达甫理解的“有了部分,才有全部”更切合语境。严复说:“曲,一部分也。” 因此英文我译成了“It is partial, therefore it is complete.” 曾被称为近代欧洲欧洲哲学之父的笛卡尔,有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这里的“曲则全”的英译就采用了笛卡尔的句式。二百年前就去世了的受到笛卡尔影响后来又影响了尼采的黑格尔,不知是否读过1788年译成拉丁文的第一部传往欧洲的《道德经》,如果读过,那么黑格尔一定从这二十二章感受了老子的辩证语言的魅力:“曲则全,枉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这一章的目的不是谈哲学谈辩证法,而是要告诉君王“执一为天下牧”,即顺应大道,为天下人作出榜样。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道法自然”四字的警句。这一章说了冥冥宇宙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本章有两大读点,第一,老子特别指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可见王者(领袖)的重要。第二,说了人、地、天、道、自然之间的层级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四字,道出了道的最终依托所在。这里的“法”怎么译?林语堂把这里的“法”译为model after,意思是“效法于”,强调具体的仿效的方法。我以为具体是无法仿效的,因此我把“法”译成了submit to,意思是“受制于”,强调的是内在的不可违抗的“谁属谁统领”的关系。

老子八十一章,章章都有翻译的难题,这不是这篇小文所能说全的。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打住。老子七十三章末句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一句运用至今的成语。这句成语常常用于如何处置坏人坏事,说的是,谁是坏人,谁做了坏事,迟早会落入恢恢之天网。可惜千百年来,成语的一半意思被疏忽了,那就是上天眼睛盯着的不总是坏人,上天关照更多的是好人,特别是那些冤受了怨枉、暗算的好人,那些为恶势力视为眼中钉的斗士和英雄。天网的网眼相当宽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永远会保护好人,会拯救和帮助那些被历史和现实伤害或抛弃的平民百姓。为了把这一思想烘托出来,如何来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呢?这是我的译文:“ The net of Heaven, with sparse meshes, is so expansive that nothing can slip throu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