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证方法事实论证(议论文立论之引用论证法)(1)

【速成讲解】

《诗经》对话 郑玄为东汉学者,《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郑笺就出自此人。郑玄家的奴婢也喜欢读书,一次,郑玄交待一个丫环去办件事,结果很不如意。郑玄就用鞭子抽她,丫环觉得委屈,就替自己辩解。郑玄越发生气,令人把她拽着扔进了烂泥里。这时,有一个丫环过来,见此情景不解,问道:“胡为乎泥中?”泥中丫环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胡为乎泥中”出自《诗经·邶风·式微》,意思是“为什么在泥里啊?”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语出《诗经·邶风·柏舟》,意思是“我要上前申诉,却正赶上他发怒。”

在这个故事中,两个丫环的一问一答,不仅都引用了《诗经》,而且彼此间还构成了提出问题和分析论证的关系,这就是引用论证法。

引用论证法具体可以分为概括引用、完全引用、分析引用三种:所谓概括引用,就是不完全引用原材料中的文字,而是作者自己把要引用的原文主要意思概括地转述出来,当然,其中也可夹杂一些原文。所谓完全引用,就是照录原文,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也可单独成段,用不同字体或每行均向右缩进两格写的方法。所谓分析引用,就是根据作者论述的需要,将原文内容拆散、打碎或重新组织,和作者的阐述分析文字糅合在一起或边引用边作分析,这种方法在学术论文中运用最多,

学习运用引用论证法主要应掌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联系论点,作出阐发。

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句,应稍加解释,但不必字字落实,以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观点,做出阐发。如: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善意折射出道德的高尚,让我们进一步唤醒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让我们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付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者,施人以爱,赐人以福,最终爱心会回到我们身旁。(《爱心营造和谐家园》)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先引用孟子的名言,其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极好地契合了论点,接下来的表述既解释了诗的大意,也做出了自己的阐释,施人以爱得到爱。

再如: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面对朋友做出的许诺,车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旧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为交友之道,在于付出。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车马皮衣等物质,还应该包括真情实意、精神上的支持等。(《交友之道》)

在解释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话之后,对其中涉及观点“付出”的有关内容,再稍加阐释,论证分析就很到位了。

二、联系论点,作出分析。

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们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更要做一些阐述,使论据含义清楚地显现。如: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没有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没有诚信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诚信,是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就会发现,中华民族历来都把“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文明,人人追而求之,歌而颂之。(《论诚信》)

这段话先引用既扣论题又较为通俗的原文,然后抓住“诚信”、“ 纽带”、“财富”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义,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三、与举例论证法结合。

引用论证法因其受所引用的材料必须与所要论证论点的一致性的局限,单独运用往往会说理的力度,如果将其与举例论证法结合起来运用,将会收到很好的论证效果。如:

培根说过:“奇迹多是从逆境中出现的。”贝多芬有耳疾,他却在听力尽失的情况下,创作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以及那抑扬顿挫的《第六交响曲》和气势磅礴的《第九交响曲》;爱迪生耳聋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张海迪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可以说是不幸的,可她又是一般人无法与其相比的,她以百倍的自信、顽强的毅力,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勇敢地“站”了起来!(《逆境造就人才》)

这一段文章运用了引证法,在引论的基础上,又举了典型的事例,对引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

四、引用论证法的写作模板和行文思路,可概括为:

引用材料——联系论点阐发(分析)——结合举例论证——论证论点

即:在议论文中引用材料进行论证,应联系论点对所引用的材料进行阐发或分析,同时还应结合举例论证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论证论点的作用。

议论文论证方法事实论证(议论文立论之引用论证法)(2)

【高考印证】

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一考生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深深的热爱,袁隆平何以在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瘦弱的双肩担起让国人吃饱的重担?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下“创造的婴孩”。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执著地追求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乎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柄权杖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回望历史长河,哪一项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凡高的向日葵热烈奔放。

古今中外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不胜枚举,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后起之秀却寥寥无几,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已绝少,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自己所追求的,便会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地说“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其作品有名的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独不见折射出“创造之光”的作品。对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失去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IT行业的先驱乔布斯如是说。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永恒价值追求,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知如何前进时,请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唯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

【学·考场速成】

这是一篇成功运用引用论证法模板的佳作。作者着眼于论证论点的需要,一方面引用纪德、圣埃克苏佩里、梭罗、桑塔格、乔布斯等人的名言,意蕴深厚,有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文化底蕴,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的深刻含义。另一方面又列举袁隆平、王选、钱学森、贝多芬、凡高等中外科学家、艺术家的事例,使之与引用的道理密切配合,进一步说明热爱之于创造的不可或缺。从而使论点得以充分地论证,给人以有理有据之感。

与该技法相关的片断

1.朋友们,珍惜你的生命吧!我们要趁着生命的大好时光努力拼搏奋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朱自清告诫我们不要让时间匆匆走过,齐白石教我们“不叫一日闲过”,孔子也指着东流水警示世人:“逝者如斯!”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我们每天都碌碌无为,无所事事,消磨时光,那么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一片空白,这样,我们活在人间还有什么意义?(《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拥有诗意的生活才能有诗,拥有旷达的心胸才能有旷达的人生。陶渊明在碧溪垂钓,在西畴躬耕,他远离浮华,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远离尘世的浮名。隐居农舍俨然,错落有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切是那么淡然安详。偶见家畜穿梭于舍间小道,更添情趣。他用美妙的诗歌,用自己旷远淡泊的情怀提醒着我们“春来草自青”这个简单的道理。是呀,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物欲横流的俗世中迷失自我,丢失人格与尊严。我们要向陶公讨教,学习他那种淡泊旷远的胸襟,在浮世中追逐淡泊的人生。(《春来草青,淡泊人生》)

3.放眼现实,,我们又何尝能丢掉吃苦的精神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面对困难的信心。“不经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这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老先生在向演员们传授技艺经验时说的话,也是他发自肺腑的感受。确实,俞振飞老先生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凡的艺术道路,在这条崎岖的小路上,他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费尽了毕生的心血。他是经过了一番“冰霜苦”,才终得“梅花放清香”啊!(《吃苦是福》)

4.智者,必先安心。曾经疑惑,曾经迷茫,将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做得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做得到“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将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的人,也许是诗人,也许是文学家,也许学富五车,也许家财万贯,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懂得安心的人,绝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潇洒、一份幽默、一份认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一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镜湖。(《说“安”》)

议论文论证方法事实论证(议论文立论之引用论证法)(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