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时间听南怀瑾说《论语》第1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文/一枝花

《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的这句话,按字面解很通俗。大概意思就是:经常复习老师教的知识,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一种君子的行为吗?

南怀瑾对这种最通俗的解释却不以为意。南师风趣的打了两个比方来畅谈他的见解。一个就是普通人的读书,讲良心话,每个人被家长、老师逼着读者,哪里有乐啊?那是不亦“苦”乎!同样的,好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不巧遇到工资青黄不接的那几天,当裤子都来不及了,哪里来的乐?而最后一个实在最难做到,因为“愠”是要做到心里古井无波,这个对常人而言,难度太大。南怀瑾从三个层面三个境界,对这句话进行了阐述。

论语的第一句很多人就理解错了(论语里的这句话)(1)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南师也给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在给做学问的人做心理辅导。南怀瑾认为做学问的人就要做好“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打算,为了真学问甚至要准备着一生寂寞。孔子的一生就很寂寞,很多学s说不被当时的为政者接受,但是孔子却安慰自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换句话说,这里的“朋”更应该是能够接受自己观点学说的人啊!孔子寂寞一生,而自己的这个“朋”却到500年后才出现,这个人就是汉武帝。这句话是在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

论语的第一句很多人就理解错了(论语里的这句话)(2)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接第二句的话题,一个是继续升华。做学问的人,一辈子都可能没有人了解,但是要学会“不愠”,这点很重要。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为了“学问”而“学问”,不参杂任何功利,就不会怨天尤人,反而会反省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是我的学问和修养哪一方面还没做好吗?能做到这点,才是真君子呀!

总之,《论语》孔子的这句话是三句连贯的话!把这句话放在《论语》开篇好比是一个心理准备,是做学问的最高宗旨和最需要的胸襟和心态。这句话也启示我们,读书、学习做学问,自始自终,无非要学会自得其乐,只有这样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具备宏大的胸襟和广阔的气度,才能做好真正的学问。

论语的第一句很多人就理解错了(论语里的这句话)(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