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元及第指的是什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元及第指的是什么(三元及第)

三元及第指的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解元,乡试第一名(全省第一),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后俗称秀才。秀才中第一、二等级才能参加乡试。

会元,会试第一名(全国第一),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状元,殿试第一名(皇帝钦定),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中国兴科举近一千三百年,却仅出了六百三十八位状元,这其中有幸连中三元者更是凤毛麟角,平均一百年才出上一个,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崔元翰(河北定州人)、张又新(河北深县人);宋朝的孙何(河南汝南人)、王曾(山东益都人)、宋庠(湖北安陆人)、杨真(安徽合肥人)、冯京(广西宜州人);辽国的王棠(河北涿县人);金国的孟宗献(河南开封人);元朝的王宗哲(河北无极人);明朝的黄观(安徽贵池人)、商辂(浙江杭州人);清朝的钱築(江苏苏州人)、陈继昌(广西临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