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挖掘山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近日,山阳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专程邀请30余位焦作本土省级以上作协会员组成“走进山阳”采风团,围绕全区文保单位、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历史名人和旅游资源等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本微信公众号开设《走进山阳》专栏,陆续对获奖作品进行推送,敬请关注!

太行山下古戏楼

董全云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1)

梁思成先生说:“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每一座建筑,都不仅仅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还是一种时间艺术,在空间的运动中逐步铺陈,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表述。

中国的戏楼,是固态的戏剧文化。这些古戏楼见证过中国戏曲昔日的繁荣,也目睹过当年最鲜活的民俗生态。一座座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记录着数百年来的社会兴衰沉浮和风土人情。

戏楼的发展,源自原始形态的戏场、杂耍场,联系着江湖人“撂地为场”的旧俗。起初,表演者撂地为场,观众围站观赏。之后,为方便观赏,表演区搭设高出地面的平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演员脸谱油彩一勾便进入角色,闪转轻挪,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生旦净末丑,诉说着忠孝节义,还有世间百态。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2)

鲁迅先生有一篇名著《社戏》曾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几乎人人都读过:“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人家的船篷……”这是先生对故乡社戏和戏台的精彩描写。

我最早看戏,是在乡间的草台戏。戏台一般临时搭建在村里较为空旷的地方,演出的演职人员不多,“行头”也较为简单,有时一个人会扮好几个角色。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3)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台上锣鼓一响,咿咿呀呀地唱的是演员,台下是一大片沉浸在戏曲情节里哭、笑、怒、骂的是观众,他们各种丰富的表情在台下的各个角落里阴暗起伏,形成互动。

才子佳人的故事,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那些破镜重圆的传说,都被浓缩在一个方寸舞台,喜怒哀乐在那一刻被戏台尽情释放出来,像一滴墨怦然进水,氤氲开来。观众或释然,或开怀,或顿悟,或悲戚愤然,总之,戏里照进了现实的教化,别人的故事里发现了自己的存在。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4)

桶张河村位于焦作市山阳区的东北部,是太行山脚下一个小村。村里的街道窄窄的,就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漫坡。人沿坡慢慢行走,大队部向东一拐,跳入眼帘的路北那幢灰瓦挑檐古色古香的高大建筑,就是传说中的老君庙古戏楼。如果不是山阳区组织的这次“走进山阳”焦作本土作家采风来到这里,我还真不知道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竟然隐士般深藏着这样一个古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庙创建的年代不详。有碑文记载,自北宋崇宁三年这里就有老君庙。大殿曾与乾隆年间重修,后嘉庆、道光以及民国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重修。原来的大殿及偏殿毁于战火,庙前的那株七星古柏树龄已有900余年。由此可想而知老君庙的历史了。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5)

庙中的老君像,发髻高绾,白须飘逸,慈眉善目,塑得栩栩如生,一派仙风道骨。乡民迷信道教,对于这位太上老君,更是顶礼膜拜得无以复加。老君就是道家的老祖宗老聃,名李耳。孔子曾问道于他,说起来要算是孔圣人的老师。大唐王朝,贵为天子,却不是魏晋以来讲究门第的大族巨室,所以要和老子攀亲,把家族世系也往那里追溯,以高抬自家的尊贵血统。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李治曾降旨追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此后民间供奉老君庙就比比皆是了。

桶张河的老君庙起源于民间工匠祭祀窑炉火神。焦作桶张河一带煤炭资源丰富,尤其是自宋代,当地人村村烧窑制陶,直到现在,附近还有很多旧窑残存遗址。采煤烧窑成了本地人的主要生计,故而当地民间工匠都要祭祀炉神,以祈求平安顺利。不仅桶张河有老君庙,附近的庙河、寺河、李河都有老君庙。

几年前,乡贤又集资重建老君庙。庙前那株七星古柏树,如同一得道老神仙,屹立在庙宇阶旁忠心守卫几百年。七星古柏原来是七股古柏环抱而生,传说这株古柏很是神奇,被南方人听说心生贪念,设计盗走中间一股,后被村民人发现,遂被保护起来,没有再被盗窃。但是站在古柏旁向中间探头细看,中心那股被盗走的古柏树根平整的像个盆底,其余六股环绕而生,故当地人称“没了主心骨”,让人顿生憾意。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6)

从老君庙出来迎接我们采风团的是年近古稀的女守庙人,大伙都唤她李梅妞。

守庙人李梅妞今年五十多岁聊起来老君庙如数家珍。桶张河老君庙山门不高,门殿不大,原来只有后面的三间主殿和两厢的配殿稍大,院子也不宽敞。围墙几经岁月的风剥雨蚀,低矮破败。墙头上长满了枯草,很是荒凉。殿宇门窗年久失修,瓦缝间这里那里长着一种我们乡下人称为松塔塔的的草本植物。偶尔会有过路的道人在此暂住,多数时候只有南来北往的风。当然更谈不上香火。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7)

老君庙因战火和“文革”时的破四旧,多数建筑物都不复存在,只留下了老君庙古遗址和古柏(七星柏)古戏楼,《焦作戏曲志》 记载:“戏楼”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少在清代道光时已经存在和建成。

古朴素雅的老君庙戏楼承载多年的故事,就连那灰色的瓦当都覆满了历史的风霜。它坐南面北,面阔三间,东西两侧有耳房,进深两间,悬山顶,灰瓦构建覆顶。整座建筑建在石砌饿的高台之上。前檐下明柱为四根八棱青石柱。经历几百年风雨沐浴的戏楼是非常有特色的土木古典戏楼,整个戏楼不见一根铁钉,完全的卯榫结构。灰色的脊瓦,雕梁画柱,精美的砖雕木雕,古朴素雅。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8)

魏学洢《核舟记》曾对微雕工艺师的高超技艺有形象的描写,而老君庙古戏台的有横梁上也有精美的木刻图案,从东向西雕刻寓意祥瑞的蝙蝠、寿字、梅花鹿、荷花、凤凰、文房四宝。最奇之处是文房四宝上面的一个算盘,算盘虽小,可珠子圆润,历历清晰,尤其是那算盘珠子打出来的数字,正好是建造这个戏楼所花费的银两。灰黑色的脊瓦四檐高挑,每个飞檐下各悬一只铁制风铃。精美绝伦的木雕和砖雕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戏台的四根楹柱是石匠在山上选用四根完整的八棱青石雕刻而成。传说山路崎岖,雕好的石柱无法运送到老君庙。大家正在发愁,来一个严姓壮汉,此人身高丈六,膀大腰圆,力大无穷。只见他一弯腰扛起石柱,一口气一路小跑送到庙内,不见歇息,连送四次,戏楼前四根大石柱便是那严大汉一个人从山上徒步扛回来的。遥远的传说给古戏台增添了神秘色彩。建筑通高8米,石砌台高2.2米,这四根大石柱别说搁那时运送困难,就是现在也非易事。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9)

石柱的柱面阴刻有楷书楹联两对,其一“乐无论今古有裨于世俗民风斯为美,剧岂分新旧能演出人情天理可以观”;其二“代诗道性情群怨兴观菊部即为学地,与佛明因果报施劝诫梨园亦具婆心”。虽然岁月斑驳模糊了这些石刻楹联字迹,使人不经仔细辨认已经无法认出,但是楹联却也写出来了古戏台对村民教化影响之意义和作用。几百年来当地老百姓在庙中祈福发愿,便会请剧团在戏楼上唱戏,台下人生如戏,台上戏有人生。

采风团员们观赏着古戏台古朴庄严的灰瓦青石挑檐,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的木刻砖雕,庙内一只花猫卧在老君庙的石凳旁,悠闲地闭着眼睛对于我们这群唐突的访客里也不理,入禅一般。夕阳的余晖斜映着刚重修好的金碧辉煌的老君庙,大殿门前的古柏,光影间仿佛铺出老君庙将近700年历史的厚重和沉淀。

太行山古村落风景(太行山下古戏楼)(10)

落日熔金,晚风中轻轻送来古戏楼灰色瓦脊挑檐下悬挂的黑色的铁风铃悠悠的回响,古戏楼的铿锵锣鼓和古朴原始的对唱在夜深人静时偶尔侧耳细听,还会听到袅袅余音。戏台、戏楼,是当地百姓的生活缩影,台上台下的面孔蒙太奇一样不断变化,社会民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但融入老百姓骨髓、融入血液的戏剧情结是不变的,经风雨百年沧桑,巍然屹立的古戏台是不变的。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面容古朴沧桑的老戏台现在很少发挥作用。那些零星散落于庙堂、山岙、河边、桥下的戏台,还残留着昔日的辉煌和荣光,带着无法挽回的诗情画情,在岁月时光隧道里,越走越远,越走越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