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敏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塔城盆地中心,北抵哈萨克斯坦,南连托里县和油城克拉玛依,东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西接塔城市和裕民县。2013年时,额敏县辖区面积9532平方公里,县辖4镇7乡6个农牧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师部及所属7个农牧团场。2013年额敏县共有汉、哈、维、蒙等25个民族22万人。
历史沿革
额敏县
秦代,额敏县境及附近一带属塞人和呼揭等部的游牧地,皆隶属匈奴。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今额敏辖境正式纳入汉朝版图。
汉、晋、南北朝时代,额敏先后属乌孙、柔然、高车势力范围。
西魏至隋代,西突厥汗国建立。
唐王朝时期,设瑶池都督府,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在额敏境内设匐延都督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
宋朝时代为西辽统治。辽国贵族耶律大石1130年率部来到叶密里(额敏)河流域,建都叶密里城。在天山南北及中亚一带建立政权-西辽王朝,称哈喇契丹。
1218年,成吉思汗灭西辽。
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三子窝阔台占领有也密里河流域、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其都城就建在额敏河上游(今也木勒牧场的格生村),以河定名为"也迷里城"。
明朝末年,准噶尔部游牧范围扩展至额尔齐斯河流域。
乾隆二十年(1755),今额敏辖境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1918年,新疆都督杨增新上书北京政府,在塔城县额敏河上游增设县治,以额敏河定名为额敏县。
1945年7月29日,三区军队攻克额敏县城,成立三区革命额敏县政府,结束了国民党在额敏县的统治。额敏县政府隶属于塔城专区行政公署。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额敏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50年4月1日,改三区革命额敏县政府为额敏县人民政府,同时废除千户长制。
1952年5月,托里牧业中心区从额敏划出,成立托里县。
1954年3月,额敏县人民政府改为额敏县人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2013年末额敏全县总户数6.17万户,总人口16.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3万人,户数1.81万户。人口出生率16.5‰,人口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当年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106∶100,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2∶100。
额敏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截止2009年,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 ,共有少数民族8.85万人。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五个民族。哈萨克族多居住在喀拉也木勒乡、玉什喀拉苏乡、上户乡、喇嘛昭乡、二道桥乡、二支河牧场、萨尔也木勒牧场、城镇;维吾维吾尔族多居住在城镇;蒙古族多集中在城镇及额玛勒郭楞、霍吉尔特两个蒙古族乡;回族及其他民族则散居于城镇及各乡村。
风景名胜
额敏县的主要旅游景区有:海航夏牧场、巴依木扎无底湖、喀拉也木勒森林公园、孟布拉克夏牧场、玛拉苏野猪沟、莫合台狩猎场、也迷里古城遗址、喀拉也木勒古岩画群、乌什水王爷土堆墓,额敏河滨公园及达因苏水库等。额敏既有雄浑浩瀚的塞外景色又具江南的旖旎和秀丽,与当地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构成了美、奇、特的额敏旅游景观。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额敏独特的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以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有:叶密里古城遗址、古岩画、喇嘛庙、王爷古墓、樊梨花点将台、古通商口岸等;
自然旅游资源有:喀拉也木勒风景区、海航民俗风景区、阿克苏水上乐园、库尔图生态园、玛拉苏野猪沟景区、塔原度假村、莫合台狩猎场等。
荣誉
额敏县土地辽阔、物华天宝,是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粮食基地县、油料百强县;现代畜牧业发展迅速,是自治区细毛羊改良县、百万头(只)牲畜发展县、新疆飞鹅养殖基地和全国褐牛基地,素有"粮仓、肉库、油缸"之美称,被授予中国红花之乡、中国飞鹅之乡、中国打瓜之乡等九大特色之乡美誉。
额敏县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县、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治区安居富民建设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等多项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