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一起重温一下1200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奈太充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也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衷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夫人在君子,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相信很多人都不是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很多人都很熟悉杜甫为什么被人称为“诗圣”。但是,我同样相信,只要你认真读了这首诗,读一次,就会体会更深刻一次,就会再次被感动一次。

结婚仪式现场特别感人的故事(1200多年前的新婚别)(1)

杜甫的代表作之中,“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这首《新婚别》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杜甫借用新婚妻子的口吻,曲折而深刻的抒写出一对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的悲哀。这位新婚妻子,由于对时局形势、对国事艰难的清醒认识,她努力抑制住自己内心的痛苦,强装笑颜,勉励丈夫“吾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内心既有情谊缠绵,对爱情渴望,“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又有深明大义的慷慨激昂,“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这首诗,跟列入中学课本的《石壕吏》一样,读后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很好的反映出诗人自己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

杜甫生长在唐朝由盛而衰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他虽然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但是对他思想发展和创作风格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安史之乱”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

战乱中,他逃至凤翔,受官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来带四川成都,筑草堂于城西。他这个时期颠沛流离,仕途屡遭挫折,生活困窘动荡,使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对社会现实有了认识,对黑暗的政治和社会日益不满。经济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人民的灾难,国家的危机,推动着他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的诗词被后人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这首先表现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不仅仅是这首《新婚别》,其他的诗中,处处流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一生没有停止过为民请命,为民大声疾呼。

结婚仪式现场特别感人的故事(1200多年前的新婚别)(2)

对于这首诗的艺术性,有人评价“尽得古今之体势”,他众体兼备,有善于变化创新。

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中国古代现实主义传统,深得乐府民歌的精髓,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彩,清新活波,既有高度凝炼,又通俗流畅,让有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是学习诗歌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