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范,草也”“范”是一种祭祀前沐浴熏香的香草《说文》:“笵,法也”段玉裁注:“《通俗文》曰:‘规模曰笵’玄应曰:‘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笵’一物材别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人认为什么动物拖着地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人认为什么动物拖着地球(古人将什么昆虫称作)

古人认为什么动物拖着地球

《说文》:“范,草也。”“范”是一种祭祀前沐浴熏香的香草。《说文》:“笵,法也。”段玉裁注:“《通俗文》曰:‘规模曰笵。’玄应曰:‘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笵。’一物材别也。”

巧饽饽儿磕儿

黄县话所说的“巧饽饽磕儿”“蒸饼磕儿”大多是用梨木刻的,这就是一种“模”,而“笵”指竹制的模型、模子,后文献通借“範”来表示。《说文》:“範,範軷(bá)也。从車,笵省声。”“範”指古时出行前祭祀路神的一种仪式,古人有征伐、巡狩及聘会等大事出行时,必祭祀路神,以免途中遇险阻,后借用作“笵”,本义极少用到。建国后推行简化字,“範”笔画太多,以比较冷僻的表香草义的“范”用作简体,这和“听”代“聽”、“触”代“觸”是一个道理。

“范”的本义为模型、模子,《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孔颖达疏:“范谓模范。”“范围”即以“范”围之,是一种界限和限制。《书·洪范疏》:“武王克殷,访道于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乃作《洪范》。”“洪”即大,“洪范”即天地之大法。汉扬雄《法言·五百》:“川有防,器有范。”“防”从阜,表土丘义,方声,本义指堤坝。晋李轨注:“川防禁溢,器范检形,以谕礼教之防范也。”堤坝是防止水溢出的,这点和“范”的作用比较相似。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铁范”即铁做的范,材料已不限于竹制。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白瓷》:“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这即是欧阳修《卖油翁》中所说的,“唯手熟尔”,做得多了,千万个瓷胚如同出自一范。

蜂儿孩儿

《礼记·内则》:“爵、鷃、蜩、范。”这几样是给国君食用的美味,“爵”为麻雀,“鷃”为鹑的一种,“蜩”即蝉,“范”就是黄县话所说的“蜂孩儿”。在古人看来,蜂子都是从一样形制和规格的蜂巢中孵化出来,就像用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用黄县话说是“一个模儿磕出来嘞”),故称其为“范”。

钱范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也称“钱模”。

方鼎范

圆鼎范


铜钟范

立人陶范

古人铸造青铜器是用“泥范”,称为“范铸法”,分内范、外范,铸好后将泥范打碎,再将青铜器打磨修整。“范”作为模具,是有规形限止作用的,故范围、范畴都有界限之义在,入了这个界限,只能接受支配和控制,故称之为“就范”。

“范”又引申为用模子制作、铸造,汉王充《论衡·物势》:“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由模型又引申为典范、法则、榜样,元王冕《自感》:“八龄入小学,一一随范模。厌睹诡谲行,不读非圣书。”“模”“范”都是模具,“模范”构成同义词组,做名词时指值得学习的、作为榜样的人,如劳动模范;做形容词时指可以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如模范事迹。“规范”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如行为规范。也可作形容词和动词,指合乎规范或使合乎规范,如用词不规范;规范人们的行为。“轨范”指行为所遵循的标准,像铁轨和范模一样引导和约束,如后学之轨范。“范本”指可做模范的样本,如习字范本。“范例”指可以当作典范的事例,如以少胜多的范例。“范文”指语文教学中作为学样榜样的文章,如景物描写的范文。“师范”指学习的榜样,如为世师范,后来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就称作“师范学校”。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范”便是榜样的意思。“范式”指可以作为典范的形式或样式,以及模式等,如理论范式。范式的不同类型称为“范型”,古语云,“历世相沿谓之风,群居相染谓之俗”,民俗的范型化传播就是民俗与生活融合,成为生活化的民俗,然后通过“相沿”“相染”不断传袭、扩展,比如过年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七月七吃巧饽饽儿,八月十五吃月饼,这都是节俗在饮食方面的生活范型。人也会被范型化,比如一提到秀才,就会想到“酸秀才”“醋大”“穷酸”等词语,一提到八旗子弟,就会想到提笼架鸟、飞鹰走狗的形象,这与现在流行的“人设”有点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样。“人设”是可以自我设计的、自己选择的,像身上的衣服,可以穿的保守点,也可以走性感路线,或是来点小清新;“人的范型化”是归纳总结、约定俗成的,像京剧画的脸谱,曹操是大白脸,关公是丹凤眼卧蚕眉枣红脸,张飞是黑炭头。由模范、榜样又引申为对他人容止仪表的尊称,《晋书·文苑传·袁宏》:“宇量高雅,器范自然。”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今日得见雅范,实为深幸。”“范儿”指风格、做派(多指好的),比如:他不管穿什么都挺有范儿。

姓氏是用来“别亲疏”的,在一个宗族中,从始祖伊始,至子孙万代,若无特殊事件,均用同一个姓,以示同姓同族。同姓为亲,他姓为疏,比如黄县话里,如果未出五服,称为“自己家嘞”,即便出了五服,也是“本家”。人们也常说同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所以见到同姓之人往往也谑称为“本家”。随着时间推移,族群繁衍,世代更替,再加上人口迁移,要保证辈分不乱,就要“序昭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祧,迁主所藏之庙,自始祖后,父曰昭,子曰穆。”按辈次先后订立字派,称为“行辈字派”。最早的行辈字派,是对人名字的偏旁作出规定(那时的人名多是单字),如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名字的偏旁都是“车”,《三国演义》里江夏太守刘表的两个儿子叫刘琦、刘琮,名字的偏旁都是“王”。但传的辈数多了,先后次序容易搞乱。后来人名改为两字,在修族谱时,由家族中的某一位名人或德高望重者为主拟定行辈字派,并编入祖谱,供后嗣起名时使用,多少代之后,这些字辈用完了,可以合族共议,再增加若干字的班序,形成新的字辈。每一辈人统一用字辈的某一个字,代表他们同一辈次。行辈字派多用在名字的头一个,也有用在后一个字上的,以前者居多。据《谱牒学研究》载,宋太祖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加上“匡”共14字,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具有完整意义上的行辈字派,所以《杨家将》里八贤王叫赵德芳,他的行辈字派就是“德”字。凡同姓之人,无论迁至何方,只要知晓自己的班辈,便可明白出自哪支(有时不同支的行辈字派是不一样的),是第几世的人。孔孟二姓得益于两位圣人,全国的孔姓孟姓行辈字派都是统一的,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孔孟两姓的班辈都不会乱。黄县话将行辈字派称为“范”,因为同一辈都用同一个字辈,就像用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比如我们村的行辈字派是“忠、万、永、清”,范“忠”的是范“万”的父辈,是范“永”的爷爷辈,是范“清”的老爷爷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丁繁茂的人家范“清”的可能比范“忠”的岁数还大,但见了面仍然得叫老爷爷,所谓的“白头哥,坐地叔”(头发斑白的老人你可能只须叫哥,却得跟坐在地上玩尿泥的小孩子叫叔),这个班辈是不能乱的,它代表的是血缘关系的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