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苟明奇,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南充方言土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南充方言土语(南充方言的文艺范儿)

南充方言土语

□各地方言

苟明奇

南充自古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了司马相如、陈寿等文学艺术“大咖”。南充方言也颇有“文艺范儿”,或是引经据典有来头,或是用字修辞有技法,或是状物叙事有情怀,精致优雅,耐人寻味。以下几个例词可以为证:

【矜佑】矜,怜惜的意思;佑,护助的意思。南充人把它们放在一起,表示照料、护理的意思。此二字出自《尚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和“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两句。从同一篇文章里的不同两句话中相对应的位置取字组词,是汉语造词相当常见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矜佑”阐释了一个道理:须有矜惜之心,才有佑护之行,照料人、护理人需要尽心尽力。世人把此词写成“经佑”,不好,没走心嘛!

【囋咐】囋,音同“杂”,意为多言,《荀子》解释:“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因此“囋咐”比“叮咛”、“嘱咐”的程度要重,有“千叮咛万嘱咐”的意味。现实中最常见的囋咐就是父母对儿女的囋咐,内容都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旨在确保孩子平安、不学坏。

【带把子】“把”作为名词声调同“罢”,意指物体上便于手拿的部分,如“刀把”。“带把子”中的“把子”,说的就是刀把子。“带把子”的话伤人,像一柄刺入人体的利刀,而只言刀把,不见刀刃,说明刀刃已全部刺入人体,可见伤人之深。这一修辞手法,竟与《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描写异曲同工——众诸侯只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只看到“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伊洛话】又叫“伊洛”。宋代理学家程颐之所以自号“伊川”,除了纪念其出生地外,恐怕还有对自己身处非主流地位的自嘲(作为朝臣中“洛派”领袖,程颐曾被以苏轼为首的“蜀派”搞下课),因为伊水是洛水的支流,洛水又是河水(黄河)的支流。这一代指方式也被南充人拿来运用,那就是用水系代表过去大家庭中某些成员的身份:主流河水是正房,支流洛水是二房,更小的支流伊水是三房。南充人把日常生活中偏房“伊洛”们的抱怨、牢骚叫做“伊洛话”,就是取其“非主流”之意:说话者的身份地位“非主流”,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也“非主流”。有人把它写作“衣禄话”,除了表达利益诉求外别无意趣,似不可取。

【肯节】肯,最本初的字义为巴骨肉。文言里有“肯綮”一词,其中“綮”读音同“庆”,指筋肉结节处,二字组合成词,意指筋骨结合的部位,用来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大概是因为“綮”字太过生僻,又没法认半边,现在很少有人认得这个字了,也几乎不使用这个字了。于是,北方人就对此词进行意译,把它说成“节骨眼儿”;南充人还识得“肯”字的本义,半直承半意译地把它说成“肯节”(“肯”发上声)。两相比较,还是南充方言更古雅,更有文化。

【睙望】本义是被吸引而关注,其中的“睙”意为“转视”。这个“睙”字很冷僻,冷僻到了这种程度——字典给它的注音为li(立),而当用搜狗或华宇拼音输入法打这个字时,却要键入lie(列)。有趣的是,这一标音差别恰是南充话和西充话发音的差异,因而在南充人看来,这一异音现象倒也不足为怪。后来,“睙望”引申出了怜悯的意味。

【挞谑】挞,音同“踏”,《说文》释为:“乡饮酒,罚不敬,挞其背也”,意指拍打,是一种体罚,后引申为指责攻讦。谑,戏谑、开玩笑的意思。二字组合成词,自然地具有责难和调侃两重含义:或并列,谓“挞之谑之”,既责难又调侃;或动状,谓“挞之以谑”,用戏谑的语言进行讽刺和责难——这都是蜀人常用的说话方式。有方言词典把此词写做“踏削”,一幅全武行场面,敢是挞谑南充人无文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