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聊了领导力的前三句口诀:“我来”,“我不知道”,“你觉得呢?”。

它们像领导力的“起手式”,是展现领导力所必需的思维模型和行为出发点。

它们要求你克服“我跟着别人就好了”、“我一个人就行”、“我什么都知道”等等本能冲动。

但是,领导力比这更难。

比如,它还要求你扮演好各种角色。

第一种角色,你得学会讲好故事

为什么发挥领导力,你要讲好故事?

因为“动员群众,解决难题”,最终的落脚点是大家一起做出艰难的改变,从而解决问题。

而改变总是让人不舒服的。

特别是,你还得让他人(群众)做出改变。

改变他人,有两种方法:

要么打动他人的理智,要么打动他人的情感

而你一定知道,其实大规模的、有效的激发改变的方法,只能是情感打动。(具体可参看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

而情感打动最好的方式,正是讲故事。

毕竟,每个人都讨厌说教,而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

好的领导力的故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第一大要素是形象。越形象的故事越能打动我们的情感。比如中国“希望工程”那张著名的“大眼睛女孩”的图片,就形象地讲好了一个故事。一图胜千言。

第二大要素是距离。离我们越近的事物越打动我们的情感。这个距离可以是心理距离,也可以是物理距离。比如,如果是非洲的“希望工程”,用一张“非洲大眼睛女孩”的图片,那么我猜,效果可能并不会同样的好。

其实,形象与距离之外,还隐藏着第三大要素:

领导力故事必须像一面镜子它能照到他人(群众)自己的身上。

想起自己快毕业时去面试的一次经历:台上的老板大谈自己的创业之路,波澜曲折,居然讲满整个下午。那故事形象(我至今记得一些细节),距离也不算太远,但那个热天午后,我坐在会议室最后一排,隐隐然觉得哪里不太对。

直到很久之后,看到冯唐老师写道,人生两句话: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明白了:那老板讲的都是他自己,完完全全得“关我屁事”。

其实,一个故事如果做到了形象、近距离、反照群众,那么它不但能激发他人的情感,也顺带着,把道理讲了。故事当中的道理,能同时打动理智和情感。

以上是讲好领导力故事的根本要素。从内容角度入手,你需要讲好四种类型的领导力故事:

我是谁的故事——陈胜说,我和你们一样,只是普通人,也和你们一样,不想一辈子只当个普通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是谁的故事——易建联说,“如果失败的时候不能站在一起,我觉得未来也不会走向成功。”于是,那年的中国男篮成了大家最后的怀念。

我们向何处去的故事——马丁.路德.金说,“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红色的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共叙手足情谊。”

我们为什么要变革的故事——那一天,格鲁夫突然转向摩尔,顿悟般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从这扇门走出去,再转身回来,假装我们已经开除了自己。然后,作为新的CEO,我们生产处理器吧!”

除了内容,讲故事还需要注意方法。

最常见的讲法,当然是用嘴讲。你用嘴讲故事,他人则从倾听,到感受,到改变。

但最有效的讲故事,往往不是用嘴讲的。

比如,可以用道具讲故事。

上面提到过,“希望工程”就用图片这类道具讲好了故事。

又比如,如何体现“三体”文明的碾压科技力?刘慈欣借用一颗不起眼的“水滴”讲好了这个故事(我猜你哪怕读过“三体”,也已经忘了这段故事的具体细节。但那颗“水滴”,你忘不了了)。用道具讲故事,他人从目睹,到感受,到改变。

还可以用仪式、用行动讲故事。

仪式让听故事的人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距离更近,冲击更大。细节不再展开,但我觉得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NBA。感兴趣的话,你不妨看一下每年NBA如何给获胜球队、获奖选手颁奖,启发一定很多。中西对比之后,我自己就弄清了,什么是仪式,什么是形式。

“用行动讲故事,是用戏剧化的行动,现场创作一个新的故事,而且让你加入到行动之中,给你更加震撼的现场体验。”

吴起为伤兵舔舐伤口,李云龙为一个伤员率全团回救,张瑞敏砸冰箱,白景琦烧假药……顶级领导都懂得“行胜于言”的道理。

这两者,都让他人从体验,到感受,到改变。

总之,第一种角色要求你,抓紧两大要素(形象 距离),用四种讲法(嘴巴、道具、仪式、行动)讲好四类领导力故事。

所以,第4句领导力口诀是,“我讲个故事”

领导与领导力在线讲座(领导力3)(1)

领导力口诀 第四句

发挥领导力,你还需要扮演的第二种角色,是当好老师。

好的领导者和好老师一样,都需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设计”

领导者设计组织的软硬架构,老师设计好整体教学的目标。要注意,设计是第一位的。如果设计的结构不对,则之后做什么都没法对。中国40多年高速发展最重要的领袖,也被称为“总设计师”。

第二件才是“领导/教导”

领导者领导组织前进,老师教授教学内容。

第三件是服务

领导服务组织目标,也服务组织成员,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目标。老师同样如此,服务学生,最终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领导和老师最大的相同点,还在于:

领导和老师最大的成功都不是自己的成功,而是组织与学生的成功。

成就他人,是当好老师这个角色最根本的隐喻。

但我们其实没有接受过多少“当老师”的培训,更缺乏相关经验。

你的父母,你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最初的上级和老板,他们可能对于你如何当好老师带来过正面影响。但更加直接的经验,即我们在学校里遇到的老师,则可能给我们树立起了“最差”的“老师模板”:

关于我们接受的学校教育的弊端太多了,这里只说三个,对领导力造成危害的因素。

1.学校教育只鼓励个人成功。领导力则指向集体胜利。

2.学校老师习惯给学生提供答案,而不是向他们提问题。但发挥领导力的最好方式正是提问。(详见上一篇领导力(2))

3.学校考试有满分,但是真实工作其实是没有满分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销售,年终考核,领导给你打了90分(百分制),这是不是说明你离满分真的只有10分的空间了?或者说,真的有满分吗?现实中,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正因如此,著名管理学家戴明说:“我们如果不改变通行的教育系统,就永远改变不了通行的管理(领导)系统。它们是同一个系统。”

那么,怎么改?或者说,怎么当好一个老师?

简单四个字:用人之长

传统的学校教育强调补人之短,而不是用人之长。因此,等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他们没有学会用人之长,也自然不懂得如何用下属之长。

但是,学校里强调的“木桶原理”在更广阔的、真实的社会语境下,其实是错的。

最能够激励他人的是成就,而非批评,最能激励他人的方式,是帮助他、鼓励他,最终使他发挥出自己的擅长。

所以,领导者要做的绝不是补人之短,而是用人之长。

换到组织的角度,可能能更好地理解这种思考背后的“范式转换”:

一个组织好比一副象棋——“象棋中有些棋子很弱,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他们可以配合其他棋子一起战斗。组织是一个团队,你不擅长的地方,组织中有其他人比较擅长。”

重要的观点,值得说第二遍:领导者当好老师只有一个关键,那就是用人之长。

具体到领导者常做的“选育用留”工作:

在选人上,你要有“识人之异”的能力,容忍一些人的“偏科”,让你的团队中,既有“车马炮”,也有“士象兵”。

在育人上,你培养、培训一个人,重点也要放在他本身的长处上。别让一个90分的销售去学习财会知识,你的责任是让他成为180分的顶级销售。

在用人上,当然也是用人之长。怎么用?“你要把他用到他最擅长的工作上,而不是更高级的职位上。企业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一个人干某个工作干得很好,然后被提拔到一个职位更高的工作上,但是也许是这个人并不擅长的工作。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考验:要提拔你做一个你并不擅长的工作,你去不去?”

在留人上,“你可以用薪酬留人,用感情留人,用文化留人,但是还有一个可能更有效的方法,就是你让他做他擅长的工作,用工作来留人。因为他做的是自己擅长的工作,他每天做起来都很开心,很带劲,他会更愿意留下来。”

总之,发挥领导力的第5句口诀,是“我教你”,它的要义,是“我教你,让你发挥出你自己全部的潜力。”

当然,这句口诀,也有好多种不同的说法。最后简单介绍一下五个层次“我教你”(具体可参看刘澜老师的课程)的操作方法:

第一个层次是“管教”。领导者使用职位权力(详见前文领导力(1)),给下属给指示、下命令,形成对他们的“管教”。这个层次的领导者,一般说:“照我说的做!”

第二个层次是“说教”。领导者使用个人权力,用“说服”来教导、管理。在这个层次的领导者会说:“我说给你听”。他们一说方法,二问你做得怎么样。

第三个层次是“身教”。这最好理解。可以和前面的“用行动讲故事”形成关联理解。

第四个层次是“请教”。这个层次的领导者开始说“我不知道,你说怎么做?”这时,领导者才站在了一个更低的位置。也是从这个层次开始,他们开始真正地去领导。

最高的是第五层,即“传教”。这个层次的领导者会在“请教”的基础上追问“你为什么打算这么做?”他们对事情和你做这件事的意义和目标更加关心。他们既关心一件事的成败,也关心一系列事的因果链和你个人的成长。

总之,这五个层次都源自第5句领导力口诀,“我教你”。

领导与领导力在线讲座(领导力3)(2)

领导力口诀 第五句

到此小结:

发挥领导力,你除了需要讲好故事,也需要当好老师。

当老师,首先要走出我们自己受过的学校教育的负面束缚,关键是回到“用人之长”,以一种“低姿态”的方式,去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最终带领大家,解决领导力难题。

除了扮演好这两种角色,发挥领导力还有别的要求吗?

下次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