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说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周恩来总理曾在年少时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享受当下,不思进取的闭关锁国政策必然会走向衰败。危机是伴随着发展与进步的,也正是如此国家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也因此有了后面的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一教育制度的实行明确表明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也告诉了我们祖国的希望是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的。

《孟子》一书里曾提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古代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朝代发展的根本在于是否拥有人民的拥戴和认可。在古代还有一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也从侧面表明了普通百姓对统治者的态度和看法。如果你能让我丰衣足食,那么你便是一个好君王,反之如果我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你却还在装聋卖哑,见死不救,那你就不配拥有我的拥护。

生于忧患死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回望如今,我看到了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来去匆匆的人群,也看到了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和万家灯火的炊烟袅袅,还看到了碧海蓝天和繁星点点。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令人陶醉。我们都很幸运没有真正体验到古时候马革裹尸的悲壮,也没有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但是历史并没有如过往云烟般烟消云散,因为我们学会了爱国。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到:“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一句话让我想起了孟子的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下》里的一则短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总感觉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同的观点。或许是一个说得要实在一些,一个说得要委婉一些吧!

生于忧患死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