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自强但不能自傲(更不能锋芒毕露)(1)

人不能自大,更不能锋芒毕露。

人活得好赖,仰仗的是一张底牌。

口无遮拦,甚至是炫耀式刷存在感,只会让底牌完全暴露,

裸行于世,毫无隐私可言,人生处处被动。

深藏不露之人,则始终自如掌控着底牌。

他们在庞杂的关系中游刃有余,处处主动。

《道德经》中说:鱼不可脱于渊。

好鱼懂得藏于深水;好酒大多沉于瓮底。

懂得藏器于身的内敛,才是赢得尊重的处世之道。

“藏不住事儿”是在自断生路

曾国藩说:“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那些心里藏不住事儿,爱炫耀的人,多数归于失败的人生。

我的大学同学“老大”就是被“藏不住事儿”害惨的人。

大学毕业那年,几个同学去应聘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国企,老大志得意满地告诉其他人:“你们能不能被录取我不知道,但我可是内定的。”

原来“老大”的舅舅是这家企业的高管,他是走了关系的。

待到发录取通知时,“老大”却落选了。

他托关系入职的事被匿名举报,舅舅还因此受到了处分。

其实按照学识、能力,“老大”和其他人不相上下,本想借这层关系上个双保险。

可是“老大”却非要炫耀自己的能耐有多大、关系有多硬,结果弄巧成拙。

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藏不住事儿”常给人以炫耀轻浮之感,招人厌烦。

你的“全抛一片心”,难免会有人比较、自卑、嫉妒,以至于在你背后捅刀子。

比如,你每次炫耀车标、晒了五星级酒店的游泳池等等,

你迎来更多的一定是“穿小鞋”、被疏远的“礼遇”。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就是人性弱点的最好写照。

正如王小波所说:“我长大了才明白,人生是一个不断受锤的过程。你不露头都要挨锤,你一露头更跑不了。”

所以,心里“藏不住事儿”,就是给自己树敌,自断生路。

人可自强但不能自傲(更不能锋芒毕露)(2)

“藏住事儿”是一种格局

古语说:“谦受益,满招损。”

谦虚低调、心里藏住事儿,是处世不吃亏的大智慧。

有这样一个禅意问答很形象:

一个刀客问师傅:为什么刀要有刀鞘。

师傅答道:刀的真意不在杀而在于藏。

未出鞘的刀最有威慑力,因为没人知道它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刀未出鞘,对手就会有顾忌:动刀会有几分胜算?该怎么接招?该如何将损害降到最低?

一旦刀出鞘,无疑暴露了实力和底线,也就被动了。

一个“藏得住事儿”的人就如同未出鞘的刀,威力难以预测,别人就不清楚他底牌,也就不敢对他打主意。

如此深藏不露之人,心中自有雄兵百万,谁敢轻视、小瞧?

“藏住事儿”是一场修行的磨砺。

白岩松曾写过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翻天覆地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会觉得奇怪。这种战争,注定单枪匹马。”

生活或喜或悲或酸或苦,更多时要一个人面对。

有了喜,不张狂,有了磨难,不喊疼,学会把一件件事沉在心底而少露,人就逐渐成熟了。

心里越能藏事儿,格局的边界就会被不断拓展。人才能掌握人生主动权,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活的波折。

人可自强但不能自傲(更不能锋芒毕露)(3)

懂藏会露,才能赢得尊重

懂得藏,不意味一贯沉默。

最高级的藏是懂得适时地显露底牌。

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就像三国的谋士荀攸,被后世称为千年不倒翁。

他一直为曹魏倚重,但他懂得功高不可震主,锋芒不可凌人。

他在藏与露之间拿捏有度。

平时荀攸少言寡语,但曹操征求意见时,全无废话,每一句表达都能说到点子上,有理有据。

下了朝堂,他从不议论朝政、更不会有一句牢骚或浮夸言辞。

荀攸行事低调赢得了曹魏政权上下的尊重,而且在同僚中,人缘也甚好。

荀攸凭借着“藏与露”的拿捏之道,在极其残酷的政治倾轧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因为荀攸露得总能切合时机。

用《墨子》中有一则寓言作比方:

青蛙、蛐蛐,白天晚上都叫个不停,却不会有人去理会。

雄鸡每天早上按时鸣叫,却能让世人早起身,为之动。

恰逢时宜,表露才会具有价值。

沉默是金,适时而动是白金。

于众人束手无策时,你用自己的本领以解燃眉之急。

与朋友争吵时,你掷地有声的几句话化解了矛盾。

人狠话不多,藏中带露!才是处世的最高境界。

好人缘、别人的尊重也会因此聚合而来。

被尊重,人生的底牌才更厚重,成功的机会自然也会翻倍增加。

人可自强但不能自傲(更不能锋芒毕露)(4)

藏与露的度该如何把握?

《增广贤文》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莫要全抛一片心。

当你见人只说三分话,心里藏下七分事儿时,你就有了十分的机会。

露“三分”是处世大招儿。

劝人时,三分点到为止,不伤人。争执时,三分话到,冲突不升级。与生人闲聊时,三分表露,不轻浮。

宋代的林逋在《省心录》中说:“面誉者,背必非。”

意思是那些当面夸你的人,背后难免说你的坏话。

世态炎凉,人心叵测。

所以,三分表露才是利于人世间,最适宜的度。

那么三分的度,又该如何把握?

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是最好的回答:

急事,慢慢地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做到这些,人生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