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现实中,责任越大的人,管的事情越多,管的事情越多,那么他说的话也会发挥出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就叫话语权!

你看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是这样,话语权,永远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尽管古人总是教导我们“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少说话,但事实上,所有人都在拼命奋斗,想要获得一定的“话语权”,通过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实现自己的意愿。

曾国藩讲人穷少说话(曾国藩见人少说话)(1)

曾国藩

当然,话语权和说话的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生活中,那些喋喋不休说个不停的人,往往人微言轻,而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人,可能很少说话,但只要一开口,起到的就是决定性作用,或许这也算是“人狠话不多”!

那些权力很小,但却喜欢说得多管得宽的人,往往是刚刚步入社会的愣头青,只有当他经历了很多之后,才会明白说得多管得多,并不是件好事!

来说一个故事,说谁呢?咱们来说曾国藩!大家知道曾国藩是出身于一个耕读家庭,什么叫耕读家庭?耕读家庭,其实就是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农忙之余抽空读点儿书就叫耕读家庭。

曾国藩讲人穷少说话(曾国藩见人少说话)(2)

曾国藩

后来曾国藩考中进士当上了朝廷命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老家的亲人也因此被当地人争相巴结,因为背靠曾国藩这棵大树,他老家的亲人也相当于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比如曾国藩的父亲,从前也是个说话没人听,老实巴交的农民,儿子当上大官以后,那就不一样了,连当地的县令都得恭恭敬敬地听他这个老太爷说话,找上门来求他办事的亲戚邻居更是络绎不绝。

如此一来,曾国藩原本老实不善言辞的父亲,也变得越来越喜欢说话,而且揽下了不少别人请托的事情。

曾国藩讲人穷少说话(曾国藩见人少说话)(3)

曾国藩

曾国藩知道以后,特地写信回来说“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致为官长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

曾国藩这封信,是嘱咐他的父母,要他们在家的时候少说话少管闲事,更不要打着他的旗号替人办事,即使自家有事,也要秉着宁可吃亏也不与人争的原则。在曾国藩的多次劝说以后,他的家人从此恪守本分谨言慎行,在当地留下了很好的家风评价。

曾国藩有个弟弟,叫曾国潢,曾国潢没有读书的天赋,所以他一直留在家里照顾老人。

曾国藩讲人穷少说话(曾国藩见人少说话)(4)

曾国藩

有时候曾国藩也会有一些相关的事情,要这个弟弟往来于当地的官府。曾国潢虽然不是官场中人,但是因为哥哥曾国藩的缘故,却很有面子。

时间一长,曾国潢也同样犯了“话多管闲事”的毛病,后来曾国藩对他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要他“见人少说话,遇事少掺和”。

实际上,曾国藩不仅对家人有这样的要求,他自己为人处世,同样也是秉承“见人少说话,遇事少掺和”的原则,他甚至认为“见人少说话,遇事少掺和”是一个人最大的清醒。

曾国藩讲人穷少说话(曾国藩见人少说话)(5)

曾国藩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种处世原则更有必要,您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种“自扫门前雪”的冷漠,少说话,少管闲事,其实是留出必要的社交距离。

管好自己的嘴,做到心中有尺,说话有度,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锻炼的修行,如果你位高权重,一定要像曾国藩一样有着高度自律的原则,如果你人微言轻,则更要谨言慎行,当你真正理解“见人少说话,遇事少掺和”这句话的意义时,才算是一个活得清醒的明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