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反复出血(抽血未松止血带)(1)

静脉采血是临床常见的一项操作技术,常规表浅静脉穿刺致皮下血肿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避免采血时皮下血肿的发生,您了解吗?

01 案例回顾

某日上午,护士小吴给一个贫血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抽血做血培养。结扎止血带后触摸该患者的肘部静脉,因探查血管位置相对较深,弹性差,滑动度大,小吴便仅凭着对血管解剖位置和大概走行方向的一点了解,30°角用力穿刺进针 ,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后才见回血,连接真空试管后血流不畅,故未立即解开止血带,直至采集量足够才松解止血带,此时发现穿刺点局部已有皮下肿胀,并可触及到一2cm*2cm大小的血肿包块。立即拔出针头,棉棒压迫针眼5~10min。

硬膜下血肿反复出血(抽血未松止血带)(2)

作者供图

02 案例分析

1.由于该患者血管位置较深,直视下无法看清血管,用手也无法摸清楚,只能依据解剖位置和采血者的经验进行判断,往往造成多方向反复穿刺,这就容易造成血管损伤,引起局部血肿。

2.护士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穿过血管壁,造成穿刺血管的贯通,甚至损伤周围血管,导致大面积血肿。

3.该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弹性差,易滑动,轻微的动作易导致头皮针戳破血管壁引起皮下血肿。

4.穿刺见回血后,未立即松解止血带,阻断了局部血液循环,增加了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03 处理方法

1.冷敷

血肿形成24h内冷毛巾湿敷穿刺点周围肿胀处,每3~5min更换一次,冷敷30min。

冷敷使血管收缩,一方面减少血液继续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抑制炎性介质释放,控制局部炎症,减轻渗透部位的肿痛。

2.热敷

血肿形成24h后改用湿毛巾热敷,方法基本与冷敷相同,注意控制水温(50~60℃),防止烫伤。

热敷可减轻疼痛、加快血肿吸收。

3.灯烤

血肿形成24h后可采用灯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减轻患者疼痛。

4.硫酸镁湿敷

血肿形成后,用50%硫酸镁溶液浸透纱布(3~4层),外敷于皮下血肿部位,采用保鲜膜覆盖包裹,保持湿润,每次30min。

5.中药外敷

外敷活血化瘀的中药(中医会诊),以消除血肿。

04 预防措施

1.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严格操作规程,熟练掌握穿刺技能,杜绝粗暴穿刺和盲目穿刺。

穿刺动作轻巧、稳、准,选择走向直、粗细合适的血管,把握好进针角度,徐徐进针,力争一次穿刺成功,减少血肿形成的机会。

避免在一个部位重复穿刺,以免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损伤引起皮下血肿。

2.对血管条件差,穿刺较为困难的患者,最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指导完成操作。

3.确定穿刺成功后,立即松解止血带。排除针头堵塞应及时调整针头位置,防止针头紧贴血管壁而致血流不畅;如果穿刺成功且排除针头相关因素而无血液流出和流血量不足,应立即更换采血管采血。

4.强化保护血管意识,对工作积极负责,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减少因过度紧张所致血管痉挛而引起的皮下血肿。

静脉采血是很重要的临床操作,需要护理人员有扎实的血液生化、基础解剖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穿刺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稳准,降低出现皮下血肿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臧毅.采血体检者皮下血肿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6):209-210.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陈丽丹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硬膜下血肿反复出血(抽血未松止血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