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核酸检测系统崩溃,把软件系统开发推到了舆论的焦点不过,往深了挖一下,能延伸出整个软件行业、数字化建设中的各种潜规则、甲方的无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软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前景?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软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前景
成都核酸检测系统崩溃,把软件系统开发推到了舆论的焦点。不过,往深了挖一下,能延伸出整个软件行业、数字化建设中的各种潜规则、甲方的无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很多软件开发或数字化项目竣工交付时,测试和验收走过场很多甲方单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监理公司,没办法充分执行测试和验收,只能交给乙方进行自检。而很多乙方是不做验收测试的,连过场都不走,会直接“编”个测试报告出来。
乙方既是选手又当了裁判。
有人会说,事业单位的各类系统都会有等保测试要求,如果软件质量不行,早晚会查出来。
这个是早还是晚呢?
另外,大部分的软件厂家都清楚等保测试的规则。
例如,服务器里面的系统安装成乌班图要比centos更容易通过等保测试,那就想办法让甲方把系统换成乌班图。
有的软件系统,即使交付给甲方,也不能完全属于甲方所有的软件都有底层架构,为了安全,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封装。有些复杂的语言一旦封装后,很难进行二次开发。
这就像以前说的日本汽车发动机采用了全铆钉,你拆了就难以恢复原样。
甲方会因为一次软件的采购,就与乙方产生了牢固的绑定和依赖。
很多甲方将来再引进其他的软件,或找其他的厂家来维护原有的系统,会因为不同厂家的技术壁垒而无可奈何。
甚至有些软件厂家为了抢市场,第一次合作会采用极低的价格,一旦安装了,后续再有软件采购只能找他们购买,否则系统会出现不兼容、接口不匹配等等问题。
他们成功地绕开了招标采购环节。
软件行业流行一句话:只要绑定几个大单位,这辈子不愁没钱赚。
甲方对开发过程和质量难以把控,缺乏管理又回到了第1个问题上,甲方缺乏能胜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甲方的技术人员和监理单位,几乎很少进入服务器,查看源码。
即使有些甲方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因为编码习惯问题,只要功能逻辑能实现,他们内心基本上80%已经接受目前的结果了。
你说写代码如何能偷工减料呢?
例如,有一个小逻辑功能要实现,程序员针对这个逻辑功能需单独写段代码。但是,程序员发现与之相关联的其它功能程序中,稍微加两行代码,在不影响相关功能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新的小逻辑功能。
于是,原本应该加根竖向立柱的活,换成了一根从墙上延伸出来的斜支撑。
这个比喻会有人反驳。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系统重构呢?难道只是因为整个系统结构和程序老化了吗?
这让我想起电影《掠食城市》里,那座庞大的可移动城市,很轻易地吃掉别的小城市。但是,每当我看到那座可移动的城市的时候,都觉得这个城市是被一个又一个的小城市拼装起来的。
就像衣服上打了很多的补丁,不是微软操作系统那样的升级补丁,而是与衣服原有面料、颜色不完全一样的补丁——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有这样的感觉?
很多软件,都是在成型系统基础上,进行二开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挺矛盾的。
原生开发的软件,代码需要一行行的写,审查也需要一行行的看,周期和成本太高。而且会局限于开发者的水平,产生各种BUG或漏洞。
但是,如果在成型系统的基础上二开,周期和成本会大大降低,漏洞或BUG问题也会得到大面积的解决。
所以,大厂家一般都会开发出来各类成型的系统,称为成型产品。然后再结合甲方实际的需求,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当然,这样做没毛病。
但是却又回到了上面的第2个问题上,人家辛辛苦苦付出N多心血做出来的系统,怎会轻易把源码开放给别人呢?哪怕是甲方花了很多的钱。
因为大厂更害怕源码放给甲方,万一被泄露出去,别有用心的人研究出了漏洞,对大厂的打击可以是降维式的。
而小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是清一色是从某宝或wu爱硬解等论坛上花钱买过来的封装过的源码,进行二开。系统里面如果有BUG或漏洞,连他们自己都看不懂。
有些数字化,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有个漂亮的外壳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这既是整体发展战略,也是企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即能提高社会的运转效率,又能清晰地把握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到更有效果的方案,找出更准确的方向。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人出现怠工。
把数据反馈到大屏上,用各种图表进行展示,挺好看。实际上这些图表、数字反馈的是否真实、准确、及时,就是另说了。
甲方领导不可能把系统的每个环节都详细认真地查看,只能通过大屏的图表结果反向推,推测出系统功能是否能正常运行。
乙方就会围绕这一点做文章,尽量把大屏做得漂亮一些,数据展示的形象一些,以应对甲方领导的检查。
有些甲方甚至都不能完全了解或理解这些数字化的东西,到底应该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只管把系统做得大一些、完整一些,以便将来万一用的时候可以随时把数据调出来。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建设要走三个进程:行为在线化,在线数字化、数字智能化。
依照国内数字化建设的程度,我们差不多走完了第一进程,这得益于战略层面的支持和鼓励。目前,我们在第二个进程上也走了很远,尤其是疫情的影响,加快了这一进程。
至于第三个进程,目前在大的甲方单位或国企、知名私企中也有充分的发展和应用。就像你爱刷科教类的短视频,系统会推荐给你更多同类的视频内容让你刷。
从战略层面来讲,我们更快地发展数字化,从而让大数据、智能化提前到来,是为了能在这一领域或层面,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研究出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手段。
最终实现从另外一个维度,快速超越西方,实现降维式的竞争优势和我们自己控制的【技术堡垒】。
想要在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上实现弯道超车,基础条件我们已经充分具备,剩下的只是把浮于表面的工作,往深水里游。
1. 对于采购者来讲,需要提供自身的技术能力,培养或引进能胜任这类工作的技术人才;
我们不一定非要自己动手做,但一定要懂,能看明白,能监控系统的开发过程。从而不被乙方“忽悠”,才能拿到更有质量的系统。
2. 对于供应者来说,想在未来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和能力,就需要把生产过程透明化;
掖着藏着、以次充好,甚至自欺欺人式的实施、检测和验收,最终只能把自己的企业坑了。过程透明了,才能提升系统的开发质量,才能为企业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3. 提高系统审查、检测、验收的标准,完善验收机制,细化验收项目;
严格的要求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为行业发展树障碍,而是让整个行业的发展更正规。
这里面还包括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教学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下沉到一线,看看标准是否过时、是否有效果、是否适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