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字汝贤,号刚锋,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就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撒手人寰,留下他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海瑞的母亲和孟母一样,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海瑞年幼时期,海母就让他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树立儒家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她一手打造出了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清官符号。而且,海母还粗暴地捏碎了小海瑞天真无邪的童心,剥夺了他作为儿童的游戏权利。她不让小海瑞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玩耍嬉戏,而是“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小海瑞只要冒出玩耍的念头,就会遭到母亲义正词严的一通教育。所以,海瑞打小就不“戏谑”,总是一本正经,老气横秋,甚至可能连笑都不会。在母亲怪异极端的教育下,他形成了孤僻的心理,得上了自闭症,这导致他成人后也总是和别人相处不好。

在中国,皇帝是没法选的,老百姓只能接受,退一步讲,选皇帝也只是少数人玩的游戏,一般的老百姓是无法参与其中的,比如嘉靖皇帝由杨延和等人选出来,明光宗(就是万历皇帝的儿子)也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选出来的,是光宗还是福王,是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面讨论,老百姓只有观看热闹的份。一旦由老百姓来选那就问题大了,比如元朝末年群雄混战,最后朱元璋胜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老百姓选择的结果,老百姓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昂贵的,这一点只要对比一下元末动乱发生前和明朝刚建立时人口的数量就可以一目了然了。皇帝没法选,至少普通人没法参与选,官员则普通人有机会参与选,而且一方面参与选的代价要小很多,另一方面官员和老百姓的直接利益也更为明显。

  海瑞在官员队伍里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人们往往将他的一些特点放大,甚至忽略了他身上作为官员应该探讨的其他部分,作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人,如果把注意力聚焦于一个官员身上的某一部分特质二忽略其他,是不能得出公允的结论的,也会使得对他的研究意义被阉割。

  国人对海瑞的耳熟能详恐怕和“海瑞罢官”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具有一定鲜明特色的人物,一旦经过文学的润色,则不复是那个原来的他,而成为寄托作者想法和老百姓期望的塑造物,对于历史人物而言这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最明显的就是三国中的哪些人物: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等等。海瑞被大家当做“廉洁”、“清官”的代名词,其实有明一代,不仅清官数不胜数,清而且能的官员也随时可见,比如于谦、张璁等等他们的清绝不再海瑞之下,其能更是海瑞无法比拟的。但是他们的江湖地位似乎并不及海瑞,老百姓可以这样认为,作为有志于探寻历史真相的人来说,则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先说海瑞的清,这也是海瑞最为人称道的一面,我们看看明史是如何描述海瑞的清廉的。“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翻译过来就是海瑞穿布袍子、让自己的仆人种菜吃。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海瑞的母亲做寿,海瑞买了两斤肉,这是居然惊动了总督胡宗宪。第三个就是海瑞死的时候“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当年明月”和百度里面谈到海瑞的清廉时候还举了其他的例子,我不想在这里复述了,总之海瑞的清廉是不容置疑的。老百姓对官员的清的渴望在海瑞身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再说说海瑞的忠,海瑞除了清还有对皇帝的忠,这个从他视死如归的给皇帝上书就可以看出来,海瑞完全知道上书的后果,但他还是这样做了,我想他对皇帝的忠是他种种行为的精神支柱,是他视死如归的动力源泉,这种忠是他敢于冒死上书皇帝,也是他敢于“打劫”上司的儿子并幽默的向上司报告事情的经过,海瑞虽痴却并不傻,他明白幽默的向上司报告此事的后果,但他却仍然这样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谦、海瑞还有林则徐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完全相通的,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朝代。这里插一句,胡宗宪在这件事上表现的也相当有胸怀,他没有因为这件事为难海瑞,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古人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大概如此吧。

明朝如何看待海瑞的清廉(海瑞作为清官典范)(1)

  前人在谈到海瑞的时候大多说他的清廉和忠诚,其实海瑞还有一个试图有所作为的一面,他的有所作为主要是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摧抑豪强,而且专拣硬的碰,比如当朝宰相徐阶;二是禁止官员间的迎来送往,这个有点像今天的“反四风”,呵呵;第三个方面层次就比较高了,海瑞力推“一条鞭”法,这个才是海瑞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最应该被刻画的方面,然而明史作者并没有触及,我想明史作者主要是想让读者记住他希望读者记住的地方吧,这也是史书较为可怕的方面,就是他希望你看见一个历史人物的哪一面,你才能知道哪一面。

  海瑞有机会施展他个人的想法,要感谢那个科举的时代,否则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屌丝,因为海瑞虽然是官二代,但是并不富裕,甚至在贫困线下面挣扎,这件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明朝中早期的官员廉洁是值得信任的,注意是官员,而非官吏。特殊的家庭环境造成了海瑞性格的缺陷,就是做事不免于偏激。但是不重要,海瑞在廉洁和忠诚方面树立了一个标杆,这也是他始终为人推崇的原因吧。对于他的偏激,当权者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所以他的仕途也就有限了,这是现实社会和政治的需要。

明朝如何看待海瑞的清廉(海瑞作为清官典范)(2)

海瑞作为清官和硬汉而名垂史册,这并非他的初衷。他的本愿,是要清除腐败,重振道德。然而,腐败滋生、道德堕落的根源既然在制度,即便是一万个海瑞也无济于事。

,